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资源简介

扬州市高中优秀学业质量监测
专题资源包评审
申 报 材 料
扬州市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三月制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资源包
一、监测目标
1.1 学业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地域类型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的发展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乡土情结。
1.2 学业成就水平分类
学生典型知能特征
优秀(A) 良好(B) 合格(C)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2.运用实例,分析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变化;2.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变化;2.认识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能说出其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熟练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乡土情结。 1.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乡土情结。 1.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乡土情结。
二、监测内容
2.1 知能框架构建
2.2重难点诠释
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为知能框架构建中打“ ”部分,下面就这两部分内容做详细诠释。
(一)农业区位因素部分:
(1)形成体系完善、结构良好的农业区位因素理论体系:
(2)结合实例,灵活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理论,进行相关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之主导因素分析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
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 地形因素
茶叶宜种植在南方酸性红壤地区 土壤
新疆的“绿洲农业” 水源
大城市周边的“都市农业”(乳畜业、花卉业、蔬菜业) 市场和交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 市场和政策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之限制因素分析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源
我国青藏高寒区 热量(气温)
我国东部季风区 降水变率大,干旱、洪涝灾害频繁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光照不足
农业区位因素之全面分析
1.摆出农业区位因素理论
2.逐一进行准确表述
3.主导因素要进行重点表述
(此处仅强调思路,具体内容见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地域类型部分:
(1)结合空间位置,认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①混合农业 ②商品谷物农业 ③大牧场放牧业 ④水稻种植业 ⑤乳畜业 ⑥热带迁移农业
(2)运用农业区位因素理论,以典范区为例,理解世界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类型 典型分布区域 区位因素
种植业 水稻种植业 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自然条件: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雨热同期;②地形—沿海平原,地势较平坦;社会经济条件:③市场需求—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④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北部; 自然条件:①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水热适宜;地势平坦广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②便利的交通运输;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⑤农业科学技术先进;⑥市场广阔;
畜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②草类茂盛;社会经济条件: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④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乳畜业 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 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②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多汁牧草生长;社会经济条件:③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且喜食乳产品,市场需求量大;④机械化水平高;
混合农业 小麦—牧羊带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②交通便利;③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④政府修建“东水西调”调水工程,解决灌溉这个限制性条件;
(3)比较世界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理解其特点:
类型 典型分布区域 特点
种植业 水稻种植业 亚洲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场高,但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科技水平低;⑤水利工程量大;
商品谷物农业 美国中央大平原北部; 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④科技水平高;
畜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①生产规模大;②商品率高;③专业化程度高;
乳畜业 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 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 小麦—牧羊带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 ①农场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②种植业和畜牧业良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做到忙、闲错开,便于农民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③农场主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三、监测工具
3.1诊断性测试题及其解析、答案
课前预习部分:
考点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 、 、土壤、水源。
②社会经济因素: (最终决定农业的类型和规模)、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③技术条件: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
(2)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在古代, 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最重要。
②随着社会进步, 条件和 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考点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 典型分布区 主要农产品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 亚洲的_____、______、______地区 水稻
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________________平原北部 _____、_____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__________________ 西欧、北美五大湖周围 _____及其制品
__________________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______、羊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_____________盆地 ______—羊
(1)认识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2)将表格中涉及到的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填写在下图对应数字序号处。
考点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主要表现为:
①对森林滥砍乱伐森林锐减;②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 ;③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 ;④在湿润半湿润地区过度的农业活动导致 ;⑤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考点1:(1)气候 地形  市场   (2)自然  社会经济 农业技术
考点2:(1)水稻种植业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商品谷物农业  中央大平原 小麦 玉米 乳畜业
牛奶 大牧场放牧业 牛 墨累—达令盆地 小麦  (2)略
考点3:土地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水土流失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诊断性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土壤 C.交通 D.科技
2.图1是某村四种农产品产值百分比扇面示意图,影响该村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政策 B.市场 C.地形 D.气候
3.影响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排序最正确的一组是
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② 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③ 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 ④ 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
A. ①土壤 ②市场 ③水源 ④地势 B. ① 热量 ②交通③市场 ④水源
C. ①土壤 ②政策 ③科技 ④市场 D. ① 地形 ②市场 ③水源 ④热量
图2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分析回答4~5题。
4.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市场区位 D.水源充足
5.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运输的便捷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
图3中阴影区域表示某农业地域类型。据此回
答6~7题。
6.关于该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低
B. 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高
C. 整体上科技水平还比较低
D. 水利工程条件好,旱涝灾害少
7.该区域发展农业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B.土壤肥沃
C.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D.光照充足
8.如果图4中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图4中的下列各点中最能代表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读图5,完成9~11题。
9.下列有关P1、P2、P3、P4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P1地年平均气温最高 B.P2地年平均气温在14.5-15.O℃间
C.P3地年降水量最少 D.P4地年降水量在l000-1lOOmm间
10.从气候条件分析,发展水稻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最具优势的是
A.P1地 B.P2地 C.P3地 D.P4地
11.针对江苏省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必须做到
A.考虑交通条件 B.因地制宜 C. 有全球意识 D.发展机械化
12.新疆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区,图6是“我国新疆棉花种植分布示意图”,关于新疆棉产区优势区位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技术水平高,交通便利
B.温带季风气候,水热组合好,土壤肥沃
C.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D.光热条件好,灌溉水源有保证
山东省现为寿光市原为产粮大县,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蔬菜出口县,2005年其蔬菜出口量占全国六分之一。图中甲图是该县种植业播种面积变化,乙图是该县种植业产值结构变化,图7中A 都代表1994年情况,B都代表2005年情况。据图分析回答13~14题。
13.从甲图可知,2005年,该县蔬菜播种面积占种植业总面积的
A.30% B.40% C.50% D.60%
14.从乙图可知,该地的产值比重结构变化是
A.粮食产值比重上升 B.蔬菜产值比重上升,单位面积产值高
C.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比重提高到80% D.种植业结构没有变化
图8为“美国和中国东北部分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
15.甲、乙两幅图中的农业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16.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A.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B.热量充足,城市众多
C.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工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图9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7~19题。
17.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养殖
18.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沙尘暴频发    ④洪涝灾害增多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9.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绿洲农业  
B.大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栽植兴安落叶松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20.数码①、②、③代表的物质名称依次是
A.蔬菜或饲料、粪便、沼渣沼液
B.粪便、蔬菜或饲料、沼渣沼液
C.蔬菜或饲料、沼渣沼液、粪便
D.沼渣沼液、粪便、蔬菜或饲料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21.上海郊区建设奶牛场主要是因为地处亚热带,适宜奶牛生长。B
22.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与美国中部平原的小麦区、玉米带属于同一种农业地域类型。B
23.东北大米质量较好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种植稻米的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B
24.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荷兰的鲜花市场扩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气候。B
25.“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反映了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A
三、综合题:将答案直接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共30分)
26.图15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每空2分,共16分)
(1)从城市功能区看,甲处最有可能形成   区。
(2)下列最能够反映从A到B一线地租变化情况的是图16(见第6页)中的   。
(3)该城市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了乳牛业、果林业和谷物农业。请将①、②、③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及其理由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内。
27.读农业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4分)
(1)甲图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c和d两个农业区(带)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比较:甲和乙所示区域农业生产特点的差异。
区域 生产规模 商品率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3)a区域对应的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 (填字母)气候类型。(2分)
(4)a和b区域气候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________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
诊断性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D C C C C C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B B C A D D A
答案详解:
1.该题考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
2.考察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从图中可知,该地乳产品、蔬菜、水果比重大,粮食生产比重小,所以该地农业受市场影响较大。
3. 该题考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上海郊区的乳畜业、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青藏地区的河谷农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地形、市场、水源、热量。
4.该题考察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图中阶段1鲜花和蔬菜主要供应本地市场,所以形成的因素为:市场区位。
5.图中阶段2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供应外地市场,区位改变的原因是:运输的便捷。
6.该题考察水稻种植业地特点: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
7.该题考察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8.考察正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9.考察等值线图的判读。
10.同上。
11.针对江苏省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从事农业生产首先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12.新疆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光热条件好,绿洲农业区有灌溉水源。
13.考查正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14.同上。
15.考察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区位条件。
16.同上。
17.读图可分析,我国江南丘陵地区陡坡开荒现象严重,问题在于过度开垦。
18.江南丘陵地区过度开垦造成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洪涝频发。
19.该地发展农工业可持续的出路在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20.该题考察生态农业,图中箭头分别代表:蔬菜或饲料、粪便、沼渣沼液。
二、判断题
21 22 23 24 25
B B B B A
三、综合题
26. 该题为09年小高考真题,考察农业布局,难度中等。
(1)商业(2)b
(3)①果林业 ①坡度大; ②土地租金低;
②乳牛业 ①离城镇近,市场广阔; ②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③谷物农业 ①地形平坦开阔; ②土地租金低;
27.该题考察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难度不大。
(1)水稻种植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 小麦 玉米
(2)
区域 生产规模 商品率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甲 小 低 低
乙 大 高 高
(3)A (4)雨热同期 水旱(旱涝、干旱和洪涝)
3.2形成性测试题及其解析、答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形成性测试题)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图1为我国各地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图,影响我国冬油菜区油菜开花早晚的主导因素是
图1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海陆位置
高档圣诞树由鲜活的树装饰而成。低档圣诞树是由仿真材料制成的,价格低,销量大。改革开放后,我国深圳成为世界低档圣诞树的重要生产基地。2l世纪初,由于生产成本提高,深圳圣诞树产业受到很大冲击,有的企业将圣诞树生产转移到江西赣州,但是出口效益没有明显提高。据此完成2~4题。
2.从世界范围看,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距离 B.热量条件 C.劳动力价格 D.种植技术
3.低档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至我国深圳再向赣州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圣诞树销量快速增长并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B.世界圣诞树市场由欧美向东亚地区转移
C.发达国家原材料枯竭而我国原材料丰富
D.企业追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4.企业将圣诞树生产由深圳转移到赣州后,提高了出口圣诞树的
A.运输成本 B.用地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劳动力成本
读图2“我国东部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图”,完成第5题。
5.在A、B、C、D四处发展小麦、乳牛、水果、花卉生产与字母顺序相对应的是
A.水果、乳牛、小麦、花卉
B.花卉、乳牛、小麦、水果
C.乳牛、花卉、水果、小麦
D.花卉、水果、小麦、乳牛
6. 泰国的平原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美国的中部平原,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等地农业地域类型分别为
A.水稻种植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水稻种植业
D 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南斯拉夫萨瓦河畔有一个农场,一进农场门,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粪肥,森林能保持水土,河池能润泽草木。据此材料回答7~8题:
7.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混合农业 D.热带迁移农业
8.这个农场最大的优点是
A.能源消耗不多 B.有利于高度机械化
C.没有环境污染 D.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9.2009年12月17—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如图3。丹麦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季风水田农业
10.荷兰与我国分别为传统和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地。与中国相比,荷兰维持其在世界鲜切花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条件是( )
A.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鲜切花价格较低
B.土地丰富,天然花卉品种较多
C.培植历史久,劳动力成本较低
D.技术含量高,鲜切花质量较优
读图4“美国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据图WWW.K**S*858$$U.COM判断,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
A.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 B.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C.农业生产高度商品化 D.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
12.图中①、②两地农业生产中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A.热量差异 B.水分差异
C.科技差异 D.政策差异
读图5,完成13~14题。
13.图中箭头
A.①表示秸秆、沼渣和沼液供给养殖业
B.②表示粮食、蔬菜和棉花等供给农户
C.③表示果品、肉和蛋等供给食品加工
D.④表示饲料、花卉和油料等供给市场
14.该图所示的农业WWW.K**S*858$$U.COM属于
A.原始农业 B.自给农业
C.粗放农业 D.混合农业
读图6农产品产值构成示意图,其中M表示我国某县2007年农产品产值构成。回答15~16题
15.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16.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城郊农业,以下适合新型城郊农业的类型是
A.观光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畜牧业 D.水稻种植业
下图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片,读图完成17~19题。
17.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农业地域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甲—乳畜业 B.乙—种植园农业 C.丙—商品谷物农业 D.丁—大牧场放牧业
18.丙、丁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征有
A.机械化程度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投入劳动力多 D.受市场影响大
19.丙农业地域类型区若采用大水漫灌,则可能引起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土壤盐渍化
20.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图7内容相符的是
A.我国的谷物家畜农业
B.亚马孙平原的热带迁移农业
C.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D.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21.在同一地域内,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变的。B
22.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农业。A
23.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B
24.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一种混合农业类型。
25. 农业生产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三、综合题:将答案直接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共30分)
26.读“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⑴将下列内容对应的序号填入横线上:①生产技术 ②气候 ③运输 ④土地
A ,B ,C ,D 。
⑵影响世界各地农业生产主要因素的差别很大,形成了农业极为明显的 特征,因此,农
业生产必须坚持 的原则。
⑶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产生的最主要的区位因素: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
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种植茶树: ;
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要少量农业工人: ;
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则为两年三熟: 。
27.读“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10分)
(1)影响甲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 。
(2)乙与丁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
(3)丙农业地域类型为 ,其农产品出现在欧洲人餐桌上,主要得益于便捷的
和先进的农产品 、 技术的提高。
28. 读图17和图18,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每空1分)
(1)读图17,甲是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于 、 、 地区,其突出的社会经济条件有 、 。
(2)读图18,该农场的经营模式对应图17中的 (甲、乙、丙),这种模式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效益。该农场的年收入是变化的,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的需求。
(3)欧洲西部是世界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对应图17中的 ,请分析其形成的有利地自然条件: 、 。
第二部分 高考能力提升
(2009年广东单科卷)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根据图3-1-13、图3-1-14和图3-1-15所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共14分)
(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和 洲。(2分)
(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单选题,填选项字母)。(2分)
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
(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 。1993年, 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 ;其后两者交替上升。(3分)
(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填选项字母)。(3分)
A.产量逐年上升
B.消费量趋于上升
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
D.缺口不断增大
E.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4分)
形成性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D A B D C D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B D C A C D D D
答案详解:
1.B,本题考察学生读图能力,不同地域油菜开花的时间不同,这主要是各地纬度不同,从而导致热量条件的差异。
2.读背景材料可知,影响高档圣诞树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距离。
3.抵档圣诞树生产由发达国家到深圳、赣州等地,主要看中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从而使得劳动力费用降低,但是运输费用上升。
4. 同上。
5.考察学生运用的能力,对农业地域进行布局。A靠近水源,离城区近,所以布局花卉;B离城区近,交通便利,故应布局乳牛业,C地域平坦开阔,故应布局小麦种植,D为坡地,应布局果林种植。
6. 考察学生地域类型的分布。
7.读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布局的农业是混合农业。
8.该农场最大的优点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9.丹麦位于欧洲的西部,布局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乳畜业。
10.考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荷兰的鲜切花的优势在于技术含量高,质量优。
11.考察美国农业的布局特点:专业化、区域化。
12.①②两地最大的差别在于②纬度低,热量条件更好。
13.考察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14.读图可知,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
15.该地农业蔬菜水果、花卉的所占比重比较高,而粮食生产只有20%,可见该地的农业受市场和交通的影响较大。
16.靠近城区,可发展观光农业。
17.读图题,根据农业景观分析农业地域。
18.丙为大牧场放牧业,丁为种植园农业,两者的共同特点为:受市场影响大。
19.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
20.读图分析可知,产品主要投放到国际市场中的是:大牧场放牧业。
二、判断题
21 22 23 24 25
B A B A B
21.
三、综合题
26.该题为基础题,考察影响农业区位的区位条件、农业的特点等基础知识。
(1)②④①③
(2)地域性 因地制宜
(3)地形 土壤 技术装备(机械化水平) 气候(热量)(各1分)
27.该题考察农业地域类型,考察农业地域的分布、特点,难度较小。
(1)地形平坦;雨热同期;(4分) (2)生产规模大 商品率高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答2点得2分) (3)大牧场放牧业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冷藏保鲜技术的运用(2分)
28.该题考察农业地域类型,对农业地域的分布、特点要求掌握较好,难度中等。
(1)水稻种植业,东亚、东南亚、南亚,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 (2)乙,生态效益,市场 (3)丙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
29.该题为高考题,难度较大。
(1)非 亚(2)C (3)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4)B C E
(5)措施:①保护耕地;②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④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3.3终结性测试卷及其命题双向细目表、解析、答案
1.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曾被带到日本精心栽培,却始终没有种好,这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  )
A.周期性  B.季节性  C.地域性  D.自然性
2.“春耕秋收”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  )
A.季节性   B.地域性   C.专业性   D.计划性
3.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城郊农业变化大势的是 ( )
4.导致我国城郊农业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需求 B.交通运输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5.图3-1-5是立体农业、灌溉农业、茶叶园艺农业、热带作物种植业的主要制约条件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①立体农业 ②灌溉农业 ③茶叶园艺农业 ④热带作物种植业
B.①热带作物种植业 ②茶叶园艺农业 ③灌溉农业 ④立体农业
C.①灌溉农业 ②热带作物种植业 ③立体农业 ④茶叶园艺农业
D.①茶叶园艺农业 ②立体农业 ③灌溉农业 ④热带作物种植业
6.不同地域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  )
A.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    B.政府政策的地域差异
C.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    D.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
7.读图3-1-6,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别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8.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图如图3-1-7,其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
B.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C.单位面积产量低
D.人均耕地少,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
9.下列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B.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
C.主要务农作物——玉米、小麦
D.农场——都是家庭经营的
读图3-1-8完成10—11题。
10.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
A.乳畜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11.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点有(  )
①农场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 ②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
③种植业和放牧业忙、闲错开,农民可以合理、有效的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④灵活调整种植与放牧的规模,市场适应性强,经济收入稳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近年我国农产品销售范围大为扩展的原因是(  )
A.通信条件的改善 B.水热条件的变化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D.生活习惯的改变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图3-1-9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13.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4.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
A.E、F B.F、G C.E、H D.F、H
15.读图3-1-10,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分别是 ( )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 )
16.盖简易阳光房、大棚等种植蔬菜、瓜果,改造的主要是水分条件。 ( )
17.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荷兰的鲜花市场扩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气候。( )
18.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美国。 ( )
19.我国农业的基本格局是东耕西牧,牧区与农耕区的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 )
20.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充分利用当地低洼的地势条件,将甘蔗、果树、蔬菜、花卉等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 )
三、综合题
21.图3-1-11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农业区位因素
A._______, B.______,C.政策,D.__________, E.__________。
(2)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业区位的还有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因素。
(3)世界各地农业生产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___类型。同一类型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_____________原则。
(4)如果对A、B等自然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22.由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粮食产量的经验公式:
粮食最高产量P=0.075QTWS[千克/(公顷·年)]  Q:太阳辐射收入[105焦耳/(厘米2·年)] 
T:温度有效系数=无霜期/365  W:水分有效系数=降水量/蒸发量(若大于1时取值为1) 
S:土壤有效系数
 根据下表数据,依据公式,回答下列问题。
地 点 Q(105) T W S
拉 萨 8.5 0.38 0.5 0.6
酒 泉 6.3 0.42 0.1 0.8
沈 阳 5.1 0.40 0.9 0.8
武 汉 4.9 0.63 1.0 0.8
(1)东北平原南部每公顷粮食产量最高可达(   )(用沈阳数据)
A.1101.6 千克 B.11016 千克 C.31016 千克 D.110160 千克
(2)粮食生产的自然限制因素在青藏地区主要是(用拉萨数据)          、        ;在河西走廊主要是(用酒泉数据)         。
(3)江汉平原(用武汉数据)粮食单产高的主要原因是         、            、
             。
(4)要发展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23.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三种农业,请在图3-1-12中A、B、C三个区位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
农业布局 理由
小麦—____
乳牛—____
花卉—____
参考答案1:
1.C  2.A  3.B  4.A  5.C  6.D 7.A 8.C 9.D 10.B 11.D 12.C 13.D 14.C 15.B 16. × 17. × 18. √ 19. √ 20. √
21.(1)地形  土壤  交通运输  市场   (2)技术   (3)农业地域 
 因地制宜   (4)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
22.(1)B (2)T小(气温较低,无霜期较短)  S小(土壤肥力差,土质不好) W小(降水较少,较干燥)  (3)T大(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  W大(降水较多,较为湿润)  S大(土质好,土壤肥力较高) (4)①发展灌溉农业;②发展节水农业;③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进行生态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23.
农业布局 理由
A——小麦 单位面积产值最低,所需土地面积最大,应布局在距城镇远,地价低的地方
B——乳牛 单位面积产值较高,城市需求量大,易变质,不易远距离运输,但有一定的大气污染,一般布局在城郊的公路沿线
C——花卉 单位面积产值最高,城市需求量大,易腐烂,不易远距离运输,应布局在地价高的近郊
1.我国糖料作物的分布具有“南蔗北甜”的特点,它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  )
A.季节性    B.周期性    C.随意性    D.地域性
2.亚洲水稻种植区的耕作制度或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形成此差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政策
3.下列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措施中,正确的是(  )
A.在较陡的山坡上修筑梯田     B.在我国西北地区大力发展耕作业
C.在北京郊区建温室生产蔬菜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近年来,北京市和天津市政府相继做出决定,停止两市的水稻种植,将原有的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据此回答4—5题。
4.政府做出此项决定的主要原因是(  )
A.稻米生产过剩,价格太低 B.水稻产量低于玉米和小麦
C.北方居民习惯吃面食 D.为了节约水资源
5.上述材料所体现出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  )
A.技术 B.市场 C.交通运输 D.政府政策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图一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一回答第6题。
6.图一中甲、乙、丙分别为( )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图二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示意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桑基、蔗基鱼塘大量减少,果基鱼塘逐渐稳定,而花基鱼塘面积明显增加。读图完成7-9题。
7.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水稻种植业
8.基塘生产最主要的优势是(  )
A.可以少占耕地 B.便于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劳力资源
C.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 D.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9.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花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 )
A.气候条件的变化 B.市场需求的变化
C.国家政策的变化 D.劳动力的转移
下表为“2006年江苏省某县农产品产值构成表”,据此完成10--11题。
农产品品种 粮食 蔬菜 花卉
农产品产值(%) 15 50 35
10.影响该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水源 C.市场和交通  D.政策和劳动力
11.该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农业”,与此规划不相适宜的农业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园艺业    D.观光农业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 )
31.谚语“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反映了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原则。
32.自然条件相似的地区,肯定会形成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33.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和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34.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35.青藏高寒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41.读图九“美国小麦和玉米的分布示意图”,按下列要求回答。(4分)
(1)填写海洋和河流的名称:
C是______洋,E是墨西哥湾,F是________河。
(2)农作物的分布:A地区为________,B地区为_________。
(3)商品谷物农业是面向______的种植业,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图十一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中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定在答题卡的表格中。(8分)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44.读“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图十二)回答:(11分)
(1)写出农业区中数字代表的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
(2)④地区是一种________密集型农业,分析该区域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
1.D  2.B  3.C  4.D  5.D  6.A  7.C  8.D  9.B  10.C  
11.A  
31.√ 32.× 33.√ 34.× 35.×
41.共4分。
(1)大西(0.5分)  密西西比(0.5分)   (2)玉米带(0.5分)  小麦区(0.5分)   (3)市场(1分)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1分)
43.共8分。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44.第(1)题3分,第(2)题5分,第(3)题3分,共11分。
(1)混合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水稻种植业   (2)劳动力  气候—夏季或全年高温多雨;地形——沿海平原,地势平坦;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人口稠密,喜食稻米,市场广阔
该习题需整合、优化,答案部分需详解!
3.4专题学业质量评价表
专题名称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单元学习过程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自 评 教师评
知识内容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技能方法 利用案例,学会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收集本区域农业资料,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情感价值观 知道农业发展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树立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观点。
诊断性测试题分值 折合等级
终结性测试题分值 折合等级
终结性测试卷分值 折合等级
自我感悟 综合等级
教师寄语            
注:1. 评价等级采用A、B、C、D四级制,其中A为优秀,B为良好,C为合格,D为不合格。 2.单元测试分值中90分以上为A,75-89分为B,60-74分为C,60分以下为D。
四、监测报告
4.1测试内容背景分析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历来就是人文地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小高考的核心考点。
高考对于这部分的要求很明确:①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就“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而言,历年高考主要以区域地理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在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时,应该采用综合分析的思路和方法:(1)具体试题中设问的知识归类;(2)农业区位因素的展示;(3)抓住农业的主导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就“农业地域类型”而言,历年高考主要考查了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判断是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生产条件等。
4.2资源包应用价值分析
该资源包刚刚完成,还未投无使用,预计对学生能力提升将起到以下作用:
1. 巩固双基,强化知识的活学活用。
2. 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
3.考查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地理图表判读的技能。
5.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
6.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4.3学生成就分析
借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等级划分,对学生成绩进行基本等级划分。
等级测试题类型 ≥90分 ≥75分 ≥60分 <60分
诊断性测试题 A B C D
形成性测试题 A B C D
终结性测试题 A B C D
其中D等级学生,教师要特别关注,注意进行适时、适量的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具体学习内容的指导。
4.4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农业部分是高中地理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板块,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与农业拉近距离、产生感情:
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对农业几乎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所以在学习之前应适当弥补这一缺憾。
【举例】我们江苏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被称为“亚洲的粮食”。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在世界粮食总贸易量中占比重最大的作物。你能区分水稻和小麦吗?请进行判断,并比较说明如何辨认?
(二)想方设法让学生拥有“地理眼”,形成“5w”素养:
拥有“地理眼”和形成地理素养——“5w”原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一以贯之。我用下面两幅示意图分别表达形成“地理眼”和形成“5w”素养。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专题名称
所属学科
作者姓名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
申报时间
地 理
蒋德美 钱丽娟
扬州中学地理组
15952720999 13813157955
2011年4月26日
农业
地域类型
热带迁移农业

农业
_________农业
……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
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商品谷物
水稻种植
混合
农业生产

地理环境
概念
:人类利用    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特点:
_____性、______性和_______性
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地域
季节
周期
农业
区位因素
__________条件
__________条件
__________条件
技术
社会经济
自然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式、强度合理: 农业资源持续利用
方式、强度不合理:可能导致
森林锐减
土壤污染
土地退化
……
区位因素
________条件
自然条件→→影响力在下降
_________条件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资金
管理
土地价格
_______条件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力在上升
自然
社会经济
技术
气候
水源
土壤
地形
市场
交通运输
劳动力
政府政策
冷藏
良种
化肥
机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10
图12
图15
图16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7
图8
图17
图18
图3-1-13 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分布示意图
图3-1-14 灾害引发的粮食危机紧急情况次数
图3-1-15 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变化图
图3-1-4
图3-1-5
图3-1-6
图3-1-7
图3-1-8
图3-1-9
图3-1-10
图3-1-11
图3-1-12
图一
图二
图九
图十一
图十二
________ ________
地理
位置
所在国家或地区及周边情况等
水分条件
纬度位置
经度位置
绝对位置
相对位置
海陆位置
热量条件
板块位置
自然环境
气候
地形
土壤
植被
水文
人文环境
人口
城市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
其它第三产业

地理位置
入手
Where——地理位置;
When——发生时间;
What——地理事象;
Why——形成原因;
How——解决措施;
“5W”素养
开始
“5W”之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