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抚州市11-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科)

资源简介

说明: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⑴请按照题号顺序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另附的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在此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⑵考试前,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⑶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
卷、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岑寂(cén)  祚薄(zuò)  茶峒(tónɡ) 央浼(miǎn)
B.潦水(liǎo)  镂空(lòu)  搠倒(shuò)  狭隘(yì)
C.结实(jiē)  出岫(xiù) 盘桓(huán)  词藻(zǎo)
D.涸辙(hé)   蕴藉(jí) 酒馔(zuàn)  舸舰(ɡě)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江渚 洗练 车篷 翔实 锱铢必较
B.矫首 俏拔 熟稔 联袂 不俟雕琢
C.喝彩 壶殇 溯源 披靡 哀声叹气
D.辩护 拔擢 账薄 修葺 俊采星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 了足足十五年!
②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③研发投资需要长期进行,不能 ,三星电机以前也有撤资的情况,但当时公司继续进行研发投资,所以现在获得了成功。
A.挟制  钟爱  一挥而就  B.辖制 钟爱 一蹴而就
C.辖制 喜爱 一挥而就  D.挟制 喜爱 一蹴而就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明白翠翠为什么事情不高兴?便唱起摇橹人驾船下滩时催橹的歌,声音虽然哑沙沙的,字眼儿却稳稳当当毫不含糊。
B.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C.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明知是违法的,但大多数商户还在销售“电视棒”,其根本原因是由利润高、销路好造成的。
B.英国史特劳斯夫妇的三口之家严格坚持一套环保生活,过去一年,他们全家的垃圾总量只有区区一小桶,堪称英国“最牛环保家庭”。
C.事故发生以后,省市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千方百计救治受伤乘客,做好善后工作,确保社会稳定,避免不再发生类似事故。
D.亲情是世界上最真诚、最温暖、最珍贵的情感,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历程,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像阳光一样照耀在我们心灵的深处。
6.下列关于名著及名家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纲纪不振,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刘备、关羽、张飞就是在看那招兵榜文时相识的。
B.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看到一位慷慨豪壮、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
C.堂吉诃德爱读骑士小说,满脑子尽是些魔术、比武、打仗、恋爱、痛苦等荒诞无稽的故事。他又十分迂腐,认为书上所写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于是,他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消灭一切暴行,承担种种艰险,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
D.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尤以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闻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学应有社会担当
陈树义
文学发展到今天,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价值观念多元共存,文学创作日趋边缘化,不少作家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生活趣味,丧失了文学应有的精神格调。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文学面临的是社会承担与艺术追求之间的二元选择,那么今天,市场的加入无疑使文学的处境更加复杂,文学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多种力量的角逐。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回到文学自身”的探索,在喧嚣浮躁的大众写作之后,当文学体验着“不可承受之轻”时,重新呼唤文学的社会担当和艺术坚守,不仅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有着更加长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文学应当承担起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巨变的现实使命。毋庸讳言,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历史悸动和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穿越过五千年历史隧道的古老中国,奋斗探索了60年的新中国和在改革开放大道上奋然前行了30多年的伟大人民,都重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我们的作家和我们的文学是应当而且有能力有责任摹写和反映这一伟大实践的。生活就像一个浩淼无涯、变幻万端的海洋,这里是历史与未来的衔接,有漠野与都市并存,亦有心灵与实际碰撞,暖流与寒流交锋……从总体上说,文学应该并且能够担负起多角度、多层次、多色调地反映这种现实生活的责任,否则,文学将是单调而苍白的。它接受了生活的厚赠,也给生活以报答。文学与生活都在这种壮观的精神喷涌中汲取了对方的诗情。
其次,文学应当引领人们更高尚更高雅的精神生活。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精神生活单调,娱乐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日渐成为家庭消费的今天,情况就复杂多了,各种音乐、影视作品、电子游戏“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样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精神生活多元、娱乐方式多元的情势下,去精英化虽然给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却不能保证这种参与的质量,一些文学作品也在利益的诱惑下,沦为快餐文化的一部分,而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并且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寥若晨星。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更应该发挥它的传统优势,振动它高洁的翅膀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
再次,文学应当在呼唤社会正义、公平、人文关怀方面起导向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体制在转变,利益格局在调整,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发展差别大。人们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一时的心理失衡亦在所难免。在此情势下,文学作为调节大众心理的精神产品对抚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文学意味着担当与责任,因为担当与责任,伟大的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时代是文学的催化剂,伟大的文学,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和世界面前往往表现出雄浑博大的整合的力量。伟大的文学,那些在众多苦难的时代使人类的精神前行的文学,必定面对生活、历史和命运中真实的难题,承担起接受时代精神挑战的重荷。
7.下列对今天的文学现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价值多元、利益多元、精神生活多元、娱乐方式多元的情势下,文学创作日趋边缘
化了。
B.大众消费文化风起云涌,作家们放弃人文立场,迎合世俗趣味,丧失了文学应有的精神格调。
C.大众写作喧嚣浮躁,文学的去精英化虽然给大众参与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但难保证质量,表现为大量文学作品沦为快餐文化的一部分。
D.所有的文学作品俯首于利益,融入快餐文化的洪流,没有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并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伟大的文学必须是能够承担接受时代精神挑战的重荷并且使人类的精神前行的文学。
B.由于社会发展会造成差别,人们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格局,难免会有一时的心理失衡。
C.呼唤文学的社会担当和艺术坚守,既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又有着更加长远的历史意义。
D.市场的加入在使文学的处境更加复杂的同时也让文学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9.下列对作家作品与时代社会关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文学在急剧变动的时代和世界面前往往表现出雄浑博大的整合的力量,承担重荷。
B.面对人们心理失衡,文学不应该置身事外,它需要在调节大众心理、抚慰人们精神世界、治疗心理障碍方面发挥作用。
C.我们的作家和文学应当而且有能力有责任摹写和反映“前无古人”的伟大的社会实践。
D.作家不应是单调苍白的快餐文化的跟从者,作品应真正关注时代命运,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方山子传
方山子①,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①方山子:即宋陈慥,字季常。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10.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怒马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独出  怒:愤怒。
B.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惊讶。
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等同。
D.往往阳狂垢污  阳:假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B.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使骑逐而射之 ②泉涓涓而始流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B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
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
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D.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
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⑵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4分)
⑶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柳州之时。
⑴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⑵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⑴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 。(王勃《滕王阁序》)
⑵ ,泉涓涓而始流。 ,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列缺霹雳, 。洞天石扉, 。(李白《梦游无姥吟留别》)
⑷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⑸叶上初阳干宿雨, , 。(周邦彦《苏幕遮》)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⑴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⑵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⑶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⑷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中的牡丹,是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阳的。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的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渐盛于唐,极盛于宋。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好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⑸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是否因此勾起人的好奇也未可知。
⑹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⑺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⑻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⑼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枝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⑽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⑾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⑿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 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惟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⒀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像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⒁你也许在梦中曾亲吻过那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花瓣,而此刻你须想像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像微风夜露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像被花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像洛阳城延续了一千多年的“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之盛况。想像给予你失望的纪念,给予你来年的安慰与希望。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⒂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⒃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
⒄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
⒅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6.作者为什么极力描写人们对牡丹的倾慕和企盼?(4分)
17.结合全文回答,牡丹拒绝了什么?为什么拒绝?(6分)
18.文章第⒀、⒁段是如何想像花开的情景?有何用意?(7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B.作者认为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真看过牡丹,理由是洛阳牡丹不仅美丽品种绝佳,而且有传奇的身世;盛花期洛阳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牡丹城。
C.作者认为看花者没有欣赏到牡丹花开的辉煌灿烂也没有任何遗憾,因为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看花者窥视了牡丹的个性,感受到牡丹的高贵品质。
D.从第⑻段开始,作者转换视角,从“你”的角度来抒写牡丹,这样的角色转换不仅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而且也给阅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想像和联想的空间。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运用修辞、诗句、神话、想像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牡丹的美丽、个性、高贵与品味。并由花及人,通过对“富贵”与“高贵”一字之差,让我们领略“品味即美之魂”的深刻哲理内涵。
六、(15分)
20.充分展开想像,结合你对陶渊明的理解,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成一幅具体的画面。(15分)
  要求:⑴结合诗的意境,写出人物的神采。 ⑵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 ⑶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⑷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中学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要求:⑴格式正确。⑵不能出现自己的姓名。⑶写出真情实感。⑷不少于700字。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二、(9分,每小题3分)
7.A(B扩大了范围,应为“不少作家”。 C“大量文学作品”应为“一些文学作品”。 D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太绝对。)
8.D(语出文外。)
9.B(文学不能治疗心理疾病。)
三、(9分,每小题3分)
10.A(怒:使……怒。)
11.D(A用、凭借/因为  B助词 的/动词 到 C表顺承/表修饰 D均为代词“他的(它的)”)
12.C
四、(28分)
13. ⑴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4分。“堵”“妻子”“自得”各1分,大意1分。) ⑵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声名显赫了。(4分。“勋阀”“使”“显闻”各1分,大意1分。) ⑶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4分。“婴”被动用法1分,“汤药”“废离”各1分,大意1分。)
14. ⑴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仁途不顺(被贬柳
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4分。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
得2分、两点得4分。) ⑵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哀景哀情)。眼中的花尽叶落和诗人心中的
凄迷融会为一的。在逐客旅人的眼中,那种风雨摧花、落叶满庭的景象,都足以触发贬谪之
思,勾起怀乡之念 ;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本无所谓
“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4分,意思对即可。)
15. ⑴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 ⑵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⑶丘峦崩摧
訇然中开 ⑷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⑸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8分,每空1分。5题限选4题。)
五、(21分)
16. 制造悬念(1分) 为下文牡丹拒绝(1分)以及探究牡丹的个性与品味(1分)蓄势(或作铺垫)(1分)。
17. 拒绝的内容:拒绝本该属于她的荣誉和赞颂,拒绝苟且和媚俗,拒绝萎顿和衰老。(4分,写对两点得4分。) 拒绝的原因: ⑴表层:习性如此——遵循花期、自然规律(或:天气寒冷,花期未到)。(1分) ⑵深层:个性使然(精神层面)——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不吝惜生命维护自由和尊严。(1分)
18. 明确:采用比喻、排比、拟人(写对两种得2分)的手法,从色彩、气势、气味(写对两种得2分)等方面展现牡丹的美丽;丰富了内容(1分),衬托了牡丹的高贵(2分)。
19. CE(C“也没有任何遗憾”错。 E“先抑后扬”“神话”错。)(4分,各2分。)
六、(15分)
20.略(参照江西省语文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七、(50分)
21.[写作提示]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关系,甚至连一两句问候语也没有。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50分,参照江西省语文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此来驰名当代, 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的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这使方山子发怒,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经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等同了。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 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 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 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两部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请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组成细胞的多种多样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蓝藻细胞中只有一种类型的核酸
B.淀粉、蛋白质和核苷酸都是生物大分子
C.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属于生命系统重要的结构层次
D.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2.下列关于太湖因绿藻、颤藻、发菜等大量繁殖导致水华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绿藻和颤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体有关
B. 绿藻、颤藻、发菜都含叶绿素,都是自养生物
C. 绿藻有核仁,而发菜没有
D. 绿藻、颤藻、发菜等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
3.用低倍镜和较大的光圈对好光后,观察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发现很难看清细胞的边缘和细胞核,你认为应该
①换用较小的光圈 ②换用更大的光圈 ③将视野调得更亮些 ④将视野调得更暗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载玻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即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
D.冲洗载玻片时,要用缓慢的蒸馏水流冲洗
5.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生物学问题,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脂类物质都会使人发胖,最好不要摄入
B.瘦肉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应该及时补充
C.无糖八宝粥不添加蔗糖,添加木糖醇,所以不含糖类
D.人体每天需要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糖类,所以主食应该是粮食制品
6.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发生改变
B.经常食用奶制品、肉类、蛋类和大豆制品,一般不会缺乏必需氨基酸
C.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但米饭和馒头等主食不需要定量限制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7.细胞内生物膜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了广阔场所,不同细胞器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可能不同。下列有关细胞器增大膜面积方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绿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增大膜面积 B.内质网通过折叠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
C.线粒体内的基粒增大了线粒体的膜面积 D.高尔基体通过产生小泡而增大膜面积
8.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B.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C.细胞完成分化以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9.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a、b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②和③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B.①与细胞间信息传递有关
C.a过程主要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有关 D.b的运输方式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10.下图是有关酶的概念图,对表中abcd依次表述正确的是
A. 氨基酸、酶的特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温和性
B.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的特性、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温和性
C.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的特性、提高反应的活化能、多样性
D. 氨基酸、酶的特性、提高反应的活化能、多样性
11.右图为植物叶肉细胞内某一代谢的某阶段示意图,正确的是
A.该反应阶段必须无光
B.该反应场所为类囊体薄膜
C.该反应阶段伴随ATP的合成
D.该反应阶段有ATP水解酶的参与
12.某研究小组从当地一湖泊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
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10 mg/L。将水样分装于六对黑白瓶中,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六种不同的光照条件下,24小时后,实测获得六对黑白瓶中溶解氧的含量,记录数据如下:
光照强度(klx) 0(黑暗) a b c d e
白瓶溶氧量mg/L 3 10 16 24 30 30
黑瓶溶氧量mg/L 3 3 3 3 3 3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当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21mg/L 24 h
B.光照强度至少为b时,该水层产氧量才能维持生物正常生活耗氧量所需
C. 当光照强度为d时,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
D. 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移至d光照下,则瓶中植物叶肉细胞内的C3和C5的含量变化分
别为有所减少、有所增多
13.下面是某学习小组做出的一组实验装置以及实验现象,请根据此实验信息判断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该小组可能是在探究酸碱度对酶的活性影响课题
B. 该小组同学可能是探究酶E的最适宜的PH课题
C. 根据此实验结果,该酶E极可能是胃蛋白酶
D. 此实验也可不用蛋清小管,直接用蛋清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根据紫色消退的情况
开展相同的课题研究
14.PCNA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的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
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如图),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可
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PCNA经核糖体合成,可能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
B.曲线表明PCNA可能辅助DNA复制
C.PCNA可能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有关
D.肝癌病人体内的PCNA可能含量较正常人高
15.有关细胞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早期胚胎有尾,尾部细胞随着发育逐渐坏死
B.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
16.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高等动物细胞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②⑤⑥
B.图中属于有丝分裂的是①②,属于减数分裂的是③④⑤⑥
C.⑥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都是③中的两倍
D.细胞⑤中可发生等位基因的相互分离
17.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的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I、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等位基因分离及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但Ⅰ、Ⅱ桶小球总数可不等
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18.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F1(Dd )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演绎过程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
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不属于“假说-演绎”过程
19.某高等生物基因型为AaBb,经减数分裂能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下图为其体内某个细胞,则正确的说法是
A.该状态下的细胞发生了基因重组
B.②与④上的基因分离体现了分离定律
C.图中基因位点①、②、③、④可能分别是A、b、B、b
D.该状态下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其中②和③所在染色体组成一个染
色体组
20.下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其中的营养成分中应加有32P化合物
B. 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仍存在
于培养液中
C. 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也可能是培养时间过长,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
菌体内释放出来
D. 增加一组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后,更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21.果蝇中M表现型和N表现型是一对相对性状,若一只M表现型的雌蝇和一只M表现型的雄蝇生出了N表现型的果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表现是显性遗传
B.若生出的N表现的果蝇都为雄性,就可说明M表现是伴X显性遗传
C.若生出的N表现的果蝇有雌性,就可说明N表现是伴X隐性遗传
D.若生出的N表现的果蝇有雌性,就可说明M表现不是伴X显性遗传
22.下图代表人体胰岛细胞中发生的某一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核糖体
B.该过程合成的产物可能不是酶
C.该过程中不一定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每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
23.人的耳垢有油性和干性两种表现型,受单基因(A、a)控制。有人对某一社区的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组别 双亲(父母)性状 家庭数目 油耳男孩 油耳女孩 干耳男孩 干耳女孩
一 油耳×油耳 195 90 80 10 15
二 油耳×干耳 80 25 30 15 10
三 干耳×油耳 60 26 24 6 4
四 干耳×干耳 335 0 0 160 175
合计 670 141 134 191 204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一对油耳夫妇生了一个干耳儿子,推测母亲的基因型是Aa
C.从第一组数据看,子代性状没有呈现3∶1性状分离比,原因是第一组双亲基因型可
能为AA或Aa
D.若一对干耳夫妇生了一个左耳是干性、右耳是油性的男孩,出现此情况原因可能是生
殖细胞突变
24.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株植物有蓝花和紫花两种表现型,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B和b(位于X染色体)共同控制,已知其紫花形成的生物化学途径如图所示。现用蓝花雄株(aaXBY)与某紫花雌株杂交,F1中的雄株全为紫花。雄性中XBY、XbY可看作为纯合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某紫花雌株基因型为AAXBXB
B.图中紫花形成过程说明基因可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F1的雌株中50﹪表现型为蓝花
D.该蓝花雄株与另一杂合紫花的后代中1/4为纯合子
2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发明的“诱导分化疗法”联合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治疗该病。维甲酸通过修饰PML - RARa,使癌细胞重新分化“改邪归正”;三氧化二砷则可以引起这种癌蛋白的降解,使癌细胞发生部分分化并最终进人凋亡。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种白血病是早幼粒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B.这种白血病与早幼粒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
C.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的作用原理均是与改变癌细胞的遗传物质有关
D.“诱导分化疗法”将有效减少病人骨髄中积累的癌细胞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50分。)
26.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准备好含钙离子、镁离子、硅离子的培养液,将番茄和水稻分别放在上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番茄培养液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下降,水稻培养液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浓度增高。硅离子的情况刚好相反:水稻吸收大量的硅离子,而番茄几乎不吸收硅离子。其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实验:
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根据该实验过程与结果,写出该实验研究的自变量是 。
(2)该实验结果采用了 模型表示,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植物对离子的吸
收具有 特点。
(3)实验结果显示“水稻吸收硅多,而吸收钙和镁少,番茄则相反。” 这种现象说明
。此外,水分的吸收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而其他物质的运输与水分跨膜运输相比较,其特点 。
27.回答下面有关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问题:
图一所示的是植物的叶肉细胞不同条件下CO2的吸收与释放的示意图。
图二所示的是某植株在盛夏的某一晴天,CO2的吸收速率与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三所示的是将一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的曲线。
请据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D条件下的状况与图三的 点所对应的时间类似。
(2)图二中C、G两点的生理状态与图一中 (填字母)条件和图三 点对应时间的生理状态相同。
(3) 图二中的DE段和FG段, CO2的吸收量速率均下降,原因分别是 。
(4)图二中的E点与D点相比,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C5化合物的含量有所 (增加/减少)。
(5)图三中D点所对应的时刻与A点所对应的时刻相比,该植物的干重有所 (增多/减少)。
28.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将孵化后4~7d的长翅果蝇幼虫放在35~37℃的环境中处理6~24h后,得到了一些残翅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
(1)请针对出现残翅果蝇的原因提出假说,进行解释:
① ;
② ;
③ 。
(2)这个实验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 。
29.小家鼠毛色的黄与灰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尾形的弯曲与正常为另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T、t控制。在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让毛色、尾形相同的多对小家鼠交配,其中雌鼠的基因型相同,雄鼠的基因型相同,所得子一代类型及其在子一代总数中的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黄毛尾弯曲 黄毛尾正常 灰毛尾弯曲 灰毛尾正常
雌鼠 4/12 0 2/12 0
雄鼠 2/12 2/12 1/12 1/12
(1)亲代雌鼠、雄鼠的基因型分别是 、 。
(2)若不考虑毛色性状的遗传,让子一代中全部的尾弯曲雌鼠与尾弯曲雄鼠交配,雌鼠产生的卵子基因型是 ,后代的表现型是 ,理论上的比例是 。 
30.右图是科学家对某女性患者一对常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测序结果。请据图回答:
(1)与图l相比,图2发生了 。
(2)据图分析,基因C、c和基因D、d两对基因在形成配子时,
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为什么? 。
(3)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存在控制眼色的基因,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这种眼色基因可能会因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丢失(X0)。若雌、
雄果蝇体内的X染色体上都没有眼色基因,则它们均不能正常发育,而无法存活,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WY)与一只白眼雌果蝇(XwXw)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现欲利用一次杂交来判断这只果蝇的出现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可以用这只白眼雌果蝇与雄果蝇交配:
如果子代中 ,则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如果子代中 ,则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2011-2012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B D D C B A A B D B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D D D C A C C D D C
第Ⅱ卷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
癌细胞
早幼粒细胞
染色体乙
染色体甲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举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2题。
1. 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存在差异,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D.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⑤⑥
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图7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读图回答第3~4题。
3.由右图可知坡面哪个坡段侵蚀最严重:
A.坡顶 B.坡麓
C.坡面中段 D.沟底
4.从图中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A.保塬,平整土地
B.宣传,建立预警机制
C.固沟,沟底轮作套种
D.护坡,封坡育林种草
读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示意图中A和B两种气体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可大量排放,不需实行回收处理
B. A气体是该过程中排放出的温室气体
C. 对于B气体可以大量排放,部分回收
即可
D. A和B两种气体产生的问题都属于生
态破坏问题
6.这种生产模式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不正确的是:
A.能大量增加就业机会   B.减小了交通运输压力
C.产业结构仍旧单一化  D.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读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第7题。
7. 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重迭范围越来越小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海拨高度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
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8~9题。
8. 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D. 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9.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GIS是用于空间分析的计算机系统,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将它作为课题研究。据此完成10~11题。
10.下列四图,是同学们为家乡所作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分析图,其中只适宜用GIS数据库软件制作的是:
11.同学们拟分析家乡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在GIS数据库中,需调用的专题图层有下列中的:
①地形图层 ②土壤图层 ③气候图层 ④人口图层 ⑤商业网点图层 ⑥农业图层 ⑦工业图层 ⑧城市图层 ⑨交通图层
A.⑥⑦⑧⑨ B.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 D.⑤⑥⑦⑧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 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
C.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
D.该国属发展中国家
13. 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源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 ④第三产业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①④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4~16题。
14. 该地区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混合农业 D.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15. 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最大生态问题是: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 土地盐渍化和低洼易涝
16. 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A.①地—水库大坝 ②地—果林 ③地—耕地 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 ②地—耕地 ③地—果林 ④地—水库大坝
C. ①地—耕地 ②地—水土保持林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果林
D.①地—果林 ②地—耕地 ③地—水库大坝 ④地—水土保持林
网上流行的一张帖子这样写道:北京人说他风沙多,A地人就笑了;A地人说他面积大,新疆人就笑了;新疆人说他民族多,B省人就笑了;B省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据此回答17—18题。
17.关于帖子中A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贫乏,经济落后 B.属于我国西部经济地带
C.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D.草原面积大,有斑点状荒漠化现象
18.关于B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丰富 B.交通条件好,外向型经济突出
C.资源贫乏,经济落后 D.受地势和距海远近影响,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
19. 下图中阴影地带表示我国某类地理事物的交错分布地带,可能是我国的:
A. 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B.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
C. 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
D.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过渡地带
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宜接导致该区域:
A.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B.降水增加 C.水汽输送量增加 D.地下径流增加
21.若要增加该区域的年降水量,则下列措施中目前可行性较差的是: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小型水库 D.增加水汽输送量
读我国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与各作物生育期内平均需水量关系图,回答22-23题。
22.该地的耕作制度为: ( )
A.一年一熟
B.一年三熟
C.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D.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23.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该地多雨期时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玉米 B.水稻
C.冬小麦 D.夏玉米
下图中,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右图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河位于我国的: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25.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
第Ⅱ卷 综合题部分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0分)
26.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所示的地形区是______,字母A所在的虚线区域地貌类型为____。图中西侧属于我国地势从第______级阶梯向第_____级阶梯过渡地带。(4分)
(2)图中所示③及附近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有哪些?(3分)
(3)图中所示区域的优势能源是___________ _。(1分)
(4)限制本地交通运输发展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限制本区域发展农业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2分)
27.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左图是“山西省及煤炭分布简图”,右图是该省某地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设计的一个工业“生态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山西省所处的地形区是 ,其东侧为 山脉。 (2分)
(2)山西省日益重视煤炭的加工转换,将部分输煤变为输电,这种做法对山西省来说,有何利弊 (4分)
(3)请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右图中该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4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材料一 珠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正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增加、市场环境转变乃至地方政府主动推动的巨大压力,并出现了关闭、停产、外迁现象,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过渡期不可回避的“阵痛”。
(1)根据图中信息,指出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6分)
(2)根据材料二、三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的原因。(6分)
(3)珠江三角洲地区印刷工业的生产能力已超过美国东北部。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造纸业时应采取的措施。(3分)
29.读2006年矿山占用破坏土地构成统计图和 陕西省1月平均气温(单位:0C)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5分)
(1) 描述陕西省1月平均气温一8°C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主要影响因素。(4分)
(2) 结合材料,说明乱挖滥采矿产资源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6分)
(3)针对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有人提出陕北地区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5分)
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A C D B C A C A C C C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D D A B A D C D B D
二、综合题(共50分)
26.(10分)
(1)四川盆地 丘陵 一 二 (4分)
(2)位于盆地底部,地势平坦;紫色土,土壤肥沃;纬度低,热量充足;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雨热同期(3分,完整答对三个方面得3分)
(3)天然气(1分)
(4)地形 光照(2分)
28.(15分)
(1)水电梯级开发;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发展航运、防洪等(6分)
(2)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的紧缺和涨价,人民币升值等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土地资源紧张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提高,政府对一些污染重、耗能多的企业进行控制等;国外需求减少。(其他答案若合理也可) (6分)
(3)工厂要实行清洁生产;禁止排污和砍树;回收废纸等。(3分)
29.(15分)
(1)西段大致与纬线平行(东西走向),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影响;东段向高纬凸出,主要受(河谷)地形的影响。(4分)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地下采矿导致地面塌陷;破坏地下水资源,污染地表水等。(合理即可,任答3点,6分)
(3)赞同,(1分)有了一定经济实力;有一定的技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污染小;经济效益高;可优化产业结构。(4分)【或不赞同。(1分)应在充分利用当地的煤炭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当地科技水平低;环境质量差;交通不发达等。】(4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卷I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第II卷各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II规定的地方。
第I卷(选择题,共115分)
第一部分 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The center has just opened.
B. There are long lines to get into the centre.
C. 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using the centre.
2. Where did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
A. At a car-repair shop B.At a parking lot C.On a show of new cars
3. How much is the full-ticket
A.30 Yuan B.40 Yuan C.60 Yuan
4. How can the man apply for a visa to the U.S.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Make an appointment by telephone directly.
B. Go to the United States Embassy directly.
C. Fill in the application forms on the website of United States Embassy firstly.
5. Where did the plane crash
A. Near Qingdao. B.Near Dalian. C.Near Tianjin.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出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第7题。
6. What report did the woman write
A.A news report B.An accident report. C.An annual report.
7. What is the woman possibly worrying about
A. The man is still angry with her. B.Her report will not pass through. C.She will be fired.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第9题。
8. How often does the doctor go to places with new diseases
A. Once a month. B.Three times a year C.Every three months.
9. What do the doctors do if they notice anything strange
A. They give them a call B.They take the patient to them C.They go to them for help.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0至12题。
10. What is the man’s opinion
A. Air transport is as safe as road transport.
B.Air transport is safer than road transport.
C.Air transport is safer than water transport.
11. What is Julie’s opinion about going by sea
A.Thought it isn’t fast it is relaxing.
B.It is both fast and relaxing
C.It is neither fast nor relaxing.
12. After Jake’s persuasion, what will Julie do
A. She’d like to fly to Canada.
B.She’d still prefer sailing to flying.
C.She can’t make a decision.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6题。
13. Where do you think this dialogue takes place
A. At a casual meeting B.In a casual interview. C.On a TV program.
14.Why is the man flying to Barcelona
A.For a visit. B.On vacation. C.On business
15. How often does the man use the airport
A. About twice a month B.Twice a year. C.About once a year
1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bout the airport
A. The restaurant is new. B.The airport is new C.It’s always crowded.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7至第20题。
17.How long will th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their classroom every day
A.Three hours. B.A whole day C.Five hours.
18.What will the students do in the afternoon
A.They must learn English.
B.They can only do some reading.
C.They are free to do anything.
19.How long will th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the school
A.Three weeks. B.Four weeks C.A semester
20.How soon will the students gets the results after the exams
A.In three months. B.In about four months C.In about a month.
第二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Do you have any_____experience of this type of work
---I’m sorry,but I have just graduated from college.
A. current B.previous C.last D.popular
22. Whenever we are in_____ trouble, we should never lose_____ heart.
A. /;/ B. a; a C. a;the D. /;the
23. -- I'm sorry I didn't mean to put you to so much trouble.
--________.
A.You are welcome B.No trouble at all C.It’s my pleasure D.That’s right
24. Still a lot of people in Africa ______ from hunger and poverty.
A. prevent B. benefit C. result D. suffer
25. ---When will they arrive
---I_____they will arrive in 10 minutes.Let’s wait here.
A.ensure B.wish C.predict D.hope
26. --Isn’t it a surprise that I happened to meet Mr.Wang Yong at the conference last week
--If my memory serves me correctly,you_____each other for exactly three years.
A.havn’t seen B.didn’t see C.hadn’t seen D.don’t see
27. _____ left the door unlocked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A.Whomever B.Whatever C.Whoever D.Whenever
28. A sudden change in temperature___to bring rain or snow.
A.tends B.gets C.turns D.promises
29. I had____clicked my mail box when I found an e-mail from my friend.
A. usually. B.hardly C. often D. never
30. The old lady treated the wounded army soldier kindly ______ he were her own son.
A. even if B. what if C. as though D. provided that
31. The old man took the police back to the same place ____ he witnessed the robbery.
A. that B. when C. as D. where
32. —The speaker is a tall man with glasses.
—Then it ______ be Mr.Smith, who is short and thin.
A. wouldn't B. can't C. won't D. mustn't
33. —Don’t you forget that accident that happened last summer
—Of course not.Actually,I haven never experienced nothing_____.
A.but frightening B.but frightened C.more frightened D. more frightening
34. We've made our plans, and now we must put them into ____________ .
A. fact B. reality C. practice D. deed
35. —Some important information has been____in this report..
—No wonder I can’t understand it at all.
A.given out B.dropped out C.made out D.left out
第二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Tired and exhausted, I came back home from work. I found the front door was slightly open and I felt a little 36 . Did I carelessly forget to lock it after I left I looked around 37 to see what could be 38 . Why would someone come into my home only to 39 with nothing After searching every inch, I realized that everything was 40 I had left it. Feeling much 41 . I looked out the big window of my dinning room at Ms. Sullivan’s house. Jimmy, the little boy next door was visiting her. Jimmy 42________ a lot about Ms. Sullivan and was very concerned with her health 43_______ she became ill. She used to 44 Jimmy when he was just a baby.
Forgetting about the 45 with my front door, I decided to see how she was 46 . With a warm hello, she invited me into her home. I 47_______ twelve beautiful roses on the table next to her bed. They looked exactly like the 48 on my dinning room table. She told me Jimmy brought them to her as a “get-well gift”. Suddenly Jimmy 49 out of his seat and said that he had to go home to do some homework ___50____he promised to be back soon.
Talking for a while, Ms. Sullivan began to get very tired so I gave her my phone number 51_____ she needed help, and left her home. I thought about how sweet Jimmy was. I got home, laughing at how 52 I was that morning about what had happened. I walked passed the dinning room and noticed my roses in the vase were missing. Without a second 53 , I glanced out the window at Ms. Sullivan’s house and with a 54______ on my face I turned off the light in the room and went to sleep.
The next morning my door bell rang. I ___55_____ the door Jimmy was there…
36. A. delighted B. happy C. scared D. calm
37. A. tensely B. patiently C. eagerly D. calmly
38. A. burning B. losing C. lacking D. missing
39. A. get B. deal C. steal D. leave
40. A. what B. where C. that D. how
41. A. eased B. angry C. surprised D. curious
42. A. loved B. concerned C. cared D. cured
43. A. after B. while C. before D.for
44. A. watch B. guard C. follow D. visit
45. A. accident B. experience C. incident D. condition
46. A. working B. doing C. sleeping D. acting
47. A. dicovered B. found C. noticed D. mentioned
48. A. mps B.vases C. roses D. gifts
49. A. stood B. ran C. stepped D. jumped
50. A. but B. still C. or D. yet
51. A. even if B. provided that C. in case D. what if
52. A. strange B. nervous C. careless D. wrong
53. A. thought B. intention C. expectation D. delay
54. A. laugh B. smile C.delight D.doubt
55. A. opened B. shut C. saw D. pulled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When couples get married, they usually plan to have children. Sometimes, however, a couple can not have a child of their own. In this case, they may decide to adopt a child. In fact, adoption is very common today. There are about 60 thousand adoptions each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Some people prefer to adopt infants, others adopt older children, some couples adopt children from their own countries, and others adopt childre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In any case, they all adopt children for the same reason ---- they care about children and want to give their adopted child a happy life.
  Most adopted children know that they are adopted. Psychologists and child-care experts generally think this is a good idea. However, many adopted children or adoptees have very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biological parents. As a matter of fact, it is often very difficult for adoptees to find out about their birth parents because the birth records of most adoptees are usually sealed. The information is secret so no one can see it. Naturally, adopted children have different feelings about their birth parents. Many adoptees want to search for them, but others do not. The decision to search for birth parents is a difficult one to make. Most adoptees have mixed feelings about finding their biological parents. Even though adoptees do not know about their natural parents, they do know that their adopted parents want them, love them and will care for them.
5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some couples adopt children because_________
A.They care a lot about children.
  B.They need looking after in their old age.
  C.They want to enrich their life experience.
  D.They want children to keep them company.
57. Why is it difficult for adoptees to find out about their birth parents
A. They are usually adopted from distant places.
B.Their birth parents often try to conceal their birth information.
  C.Their birth information is usually kept secret.
  D.Their adoptive parents don’t want them to know their birth parents.
58. Adoptees find it hard to make the decision to search for their birth parents, because____
A.They generally hold bad feelings towards their birth parents.
  B.They do not want to hurt the feelings of their adoptive parents.
  C.They are fully aware of the expenses involved in the search.
D.They have mixed feelings about finding their natural parents.
59.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infants” in Paragraph 1 most probably mean
A. teenagers B.babies over 2-year old
C. new babies D.persons under the age of 18
60.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passage
A.Early adoption makes for clos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B.Most people prefer to adopt children from overseas.
C.Understanding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adoption.
D.Adoption has much to do with love.
B
See the world…for free!Traveling is expensive. But you can see the world for very little money!In this workshop, learn how to… get cheaper plane tickets. travel with your friends for free. see the world by ship … for $1 per day!This course is online at www.ASRLCT.org
Travel TipsThe USA Pavilion is at the east end of the Expo Garden’s Pudong Section, which can be reached from Gate No. 8. Visitors are advised to visit the pavilion in early afternoon, as most people prefer starting their visits from early morning, when it might take an hour or so to get inside. The whole visit takes about 45 minutes.
The Body Image Exhibition is on!From June 1 to July 1, over 70 pieces of paintings, photographs and videos will be on show at the Exhibition. Address : 325 Nanjing Road W Transport : Subway line 1,2 and 8Opening hours: 9 a.m. – 5 p.m. (No entering after 4 p.m.) Admission: 20 YuanFor more information call: 021–6327–2829
61. After taking the course at www. ASRLCT.org, you will be able to ____.
A. travel for little or no money B. get more tickets
C. keep learning D. work on the ship
62. If you visit the USA Pavilion in early afternoon, ______.
A. you can visit it for free B. you can visit it in 35 minutes
C. it will take you less time to enter D. it will be much easier to find Gate No 8
63. We can go to visit the Body Image Exhibition ______.
A. at 4:30 p.m. at the cost of 20 Yuan B. by subway at night
C. by ship for free D. at 325 Nanjing Road W in June
64. What can be inferred in this passage
A. We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ravel Tips on the phone.
B. We can visit The Body Image Exhibition at 6 p.m. on June 2
C. We can get at least $1 plane tickets if we take the course at www. ASRLCT.org
D. We can visit The USA Pavilion from Gate 8.
65.This passage is most likely to be found in a(an)___
A.TV show B.newspaper C.interview D. science reporter
C
Many of the world's pollution problems have been caused by the crowding of large groups of people into cities. Supply for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leads to further pollution by industry. If the rapid increase of world population in countries continues at the present rate, there may be much greater harm to human beings. Some scientists speak of the increase in numbers of people as "population pollution".
About 2000 years ago, the world population was probably about 250 million. It reached a billion in 1850. By 1930 the population was two billion. It is now over five billion. It is expected to be seven billion by the year 2000. If the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grow at the same rate, there will be 25 billion people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from now.
Man has been using the earth's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rapidly over the past years. Some of them are almost used up. Now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man's greatest problem is how to control the growth of the population. The material supplies in the world will far from enough to support the human population, in time to come, if the present rate of increase continues. Already there is overcrowding in many cities and starvation in some countries. Should man's population keep on growing so rapidly as before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human survival in the future depends on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66. The rapid increase in popul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________.
A. the increase of resources B. city pollution
C.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D. population pollution
67. In the year 2000, the world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be___
A. 7 billion B. 250 million C. 25 billion D. 5 billion
68. If the present rate of increase continues, ________.
A. the world is going to end
B. the earth won't be able to support the growing population in the future
C. pollu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population
D. there would be two hundred billion in the world a hundred years from now
69.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man is facing is thought to be____________
A. The using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B. How to slow dow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C. The control over the waste of the natural materials.
D. How to stop the birth of new babies.
7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In 1850 the world population reached a billion.
B. Man must fight a battle against population pollution.
C.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increasing with years.
D. All of the earth's resources are gone now.
D
When I entered college in the early 1980s,I had my heart set on being a first-grade teacher. I did all of my observations in others’ first-grade classroom. I interviewed for my first job in a first-grade classroom. At last the district offered me a job---as a fifth-grade teacher in an inner-city building, considered at the time to be one of our district’s most difficult tasks. It wasn’t the first-grade classroom after I had hoped for, but it was my classroom after I had made such great efforts!
I managed to deal with everything in first year successfully, while working to form relationships with my students was no easy thing, especially with Alexader.He had learning disabilities in both math and reading. The other children were sometimes unfriendly to him. He was a difficult child to get to open up, but I was determined to make efforts.
You can imagine my delight when finally, in late spring, Alexander raised his hand during the math class discussion for the first time ever.Thrilled,I immediately called him.
Well, you can imagine my surprise when he suddenly told a story about his grandma, who had a hole in her head. You see, we were studying fraction(分数)that day, and I had just explained that a fraction is “a part of a whole”. Alexander obviously didn’t real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ole” and “hole”.“Homophones(同音词)”I told myself,“had better be tomorrow’s English lesson.”
Acknowledging(承认)Alexander that day was exactly what he needed from me. We had suddenly developed a special relationship. Alexander felt such a connection to me after that, that he even went one step further.
I arrived at the school the following morning and was surprised to find Alexander and his grandma waiting for me. Grandma began by saying,“Alexander said he told you that I had a hole in my head.”I smiled nervously and said ,“Don’t worry. You know kids! They have great imaginations”Grandma replied,“You didn’t believe him, did you ”“No, of course not,”I said .Well, just at that time, Grandma proudly showed the hole in her head.
I will never forget that day, and the lesson that I learned from being Alexander’s teacher.
If a child ever again tells me about a family member with a hole in his or her head, I will believe him or her!
71. When offered a job as a fifth-grade teacher, the writer____
A. felt happy for becoming a real teacher
B. felt sorry for having wasted her energy
C. felt disappointed at not realizing her dream
D.didn’t believe she could do the work well
7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writer found it difficult to____
A. improve her students’ grade
B. get her students to listen to her carefully in class
C. have a good connection with her students
D.get her students to be friendly to one another
73.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passage
A. the writer is an English teacher
B. Alexander’s classmates always made fun of him
C. the writer was excited to see Alexander wanted to join the discussion
D. Alexander’s grandma was worried about his study
74. What did the writer probably do in class after she heard Alexander’s story
A. she asked Alexander to prove the truth of the story
B. she pretended to believe it was true
C. she praised Alexander for his great imagination
D. she explain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whole”and “hole”
75. What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learned from being Alexander’s teacher that day
A. she should teach“ Homophones”that day.
B. she should help Alexander learn fraction better
C. she should appreciate Alexander’s great imagination
D. she should believe what the kids say even though it is unbelievable.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5分)
第四部分 写作(共两节,满分35分)
第一节 阅读表达(共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10分)
[1] While the name isn’t that important,the color of the rose is very important in expressing emotions.So if you want to give someone a rose,check out meanings of different colors of the rose.
[2] It’s a common sense to know a red rose is a gift of love. In fact, since it isn’t that easy to express your feelings truly, it also stands for being honest and having courage. More so, we cannot forget that passion comes______ . The red rose also stands for deep passion for a person.
[3] If you wish to make someone know the fact that he is naturally beautiful, give him a dark red rose. If you receive this color of a rose, take it as a strong praise. After all, everyone cannot look beautiful without even trying, right
[4] Two kinds of people will give you a yellow rose.Firstly, if it’s a friend, then you can be sure it most probably stands for friendship, respect and joy. However if it’s given by a person you don’t completely trust, it could stand for jealousy as well.
[5] Don’t you believe in love at first sight Well,if you’re receiving a dark purple rose from someone ,understand h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you at first sight, It is given to express that your presence is as attractive as an angel.
[6] While a black rose is attractive and unique, it actually stands for protest or death. So in history, several rebellions began with the gifting of the dark rose. That is probably the reason why it is wrong for Troy to give his girlfriend a black rose, right
[7] A blue rose is given to show support and faith. When a person is setting out on a new and adventurous journey, he is given blue roses, to wish him the best of luck and to show support.
76.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No more than 5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let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with proper words. (No more than 4 words)
The color of the ro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ame_______________.
78. Fill in the blank in Para.2 with proper words. (No more than 3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 What does the word “it” (line 2, paragraph 5) probably refer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 What will you think of if you receive a yellow rose from a person you don’t trust (No more than 6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根据表格的提示,适当发挥写一篇120词左右的英语短文。
Service Learning(社会实践)
支持者(supporters) 学会一些生活技能;探索未来职业生涯……
反对者(opponents) 耽误文化课的学习;强迫学生做义务劳动是违法的……
你的观点(your view) ……
2011—2012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参考答案
Service Learning
Opinions on service learning are divided.
Supporters claim that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f service learning. Students are able to learn real-life skills that include responsibility, problem-solving, and working as part of a team. Students can also explore possible careers through service learning.
While there are many benefits, opponents point out problems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 Service learning is time-consuming; students spend less time studying the core subjects. Second, they believe that forcing students to work without pay goes against the law.
In my view, service learning is a great way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learn new skills, and explore different careers. However, I don’t believe we should force students to help others.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第Ⅰ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卷方框里,第Ⅱ卷的答案或解答过程写在答题卷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2.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和“考号”写在答题卷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但不全者得2分,有错选或未将答案填入答卷中不得分。
1. 下列提到的交流电,不是指有效值的有
A.交流电压表读数 B.保险丝的熔断电流
C.电容器的击穿电压 D.220V交流电压
2. 三个速度大小不同的的同种带电粒子,沿如图所示长方形
区域匀强磁场的上边缘射入,当它们从下边缘飞出时,对入
射方向的偏角分别为900、600、300,则它们在磁场中运动时
间之比为
A.1:1:1 B.1:2:3 C.3:2:1 D.::1
3. 在验证楞次定律的实验中,竖直放置的线圈固定不动,将磁铁从线圈上方插入或拔出,线圈和电流计构成的闭合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且规定线圈和电流计构成的回路电流若为逆时针则电流计指针向左偏。下列各图中分别标出了磁铁的极性、磁铁相对线圈的运动方向以及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等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4. 如图所示,M是一小型理想变压器,a、b接在正弦交流电源上。变压器右侧部分为一火警报警系统原理图,其中R1、R3为定值电阻,R2为用半导体热敏材料制成的传感器。若R2处出现火警,则
A.A1的示数变大,
B.A2的示数变小
C.V1的示数变小
D.V2的示数变小
5. 如图所示为一测定液面高低的传感器示意图,A为固定的导体芯,
B为导体芯外面的一层绝缘物质,C为导电液体,把传感器接到图
示电路中,已知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如果发
现指针正向右偏转,则导电液体的深度h变化为
A. h正在增大 B.h正在减小 C.h不变 D.无法确定
6. 如图所示,E为电池,L是电阻可忽略不计、自感系数足够大的线圈,D1、D2是两个规格相同的灯泡,S是控制电路的开关。对于这个电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刚闭合S的瞬间,通过D1、D2的电流大小相等
B.刚闭合S的瞬间,通过D1、D2的电流大小不等
C.闭合S待电路达到稳定后,D1熄灭,D2比S刚闭合时亮
D.闭合S待电路达到稳定后,再将S断开瞬间,D1不立即熄灭,
D2立即熄灭
7.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国科学家阿尔贝 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 格林贝格尔,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GMR)效应”。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磁电技术,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第一次真正应用。如图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示意图,实验发现,当闭合S1、S2后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指示灯明显变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滑片P向左滑动的过程中,电磁铁的磁性减弱
B.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明显增大
C.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明显减小
D.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保持不变
8.如图甲所示为某一门电路符号及输入端A、B的电势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则在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门电路输出端电势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
9.如图所示,光滑的水平桌面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桌面上平放着
一只内壁光滑的玻璃试管,管的底部M处有一带电小球。在水平拉
力F作用下,试管向右做匀速运动时,小球向管口N运动,则
A.小球带负电 B.小球带正电
C.在小球未从管口出去前,小球做匀速运动
D.在小球未从管口出去前,拉力F不断增大
10.如图甲所示,有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匀强磁场
区域,其直角边长为L,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边长为L、总电阻为R的正
方形导线框abcd,从图示位置开始沿x轴正方向以
速度υ匀速穿过磁场区域。取沿abcda的感应电流
为正,则图乙中表示线框中电流i随bc边的位置坐
标x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1.(6分)如图所示,某理想变压器有一个原线圈 ,匝数n1=1320匝,接220伏交流电路上,另有两个副线圈,甲线圈匝数n2=30匝,线圈中电流为I2=1.2A,另一个乙线圈两端电压U3=10V,电流为I3=0.5 A。
求(1)乙线圈的匝数n3= 匝、甲线圈两端的
电压U2= 伏。(2)原线圈中的电流I1= 安。
12.(10分)某兴趣小组为了测量一待测电阻Rx的阻值,准备先用多用电表粗测出它的阻值,然后再用伏安法精确地测量.实验室里准备了以下器材:
A.多用电表
B.电压表Vl,量程3V,内阻约5kΩ C.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约25kΩ
D.电流表Al,量程0.6A,内阻约0.2Ω E.电流表A2,量程3A,内阻约0.04Ω
F.电源,电动势E=3.0V G.滑动变阻器Rl,最大阻值5Ω,最大电流为3A
H.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200Ω,最大电流为1.5A
I.电键S、导线若干
(1)(2分)在用多用电表粗测电阻时,该兴趣小组首先选用“×10”欧姆挡,其阻值如图甲中指针所示,为了减小多用电表的读数误差,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应换用_________欧姆挡;
(2) (2分)按正确的操作程序再一次用多用电表测量该待测电阻的阻值时,其阻值如图乙中指针所示,则Rx的阻值大约是_________Ω;
(3)(3分)在用伏安法测量该电阻的阻值时,要求尽可能准确,并且待测电阻的电压从零开始可以连续调节,则在上述提供的器材中
电压表应选 ;电流表应选 ;
滑动变阻器应选 。(填器材前面的字母代号)
(4)(3分)在虚线框内画出用伏安法测量该电阻的阻值时的实验电路图.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10分)温度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室内空调、电冰箱和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产品中,它是利用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而变化的特性工作的。在右图中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内电阻可以忽略不计;G为灵敏电流表,内阻保持不变,R为热敏电阻,其电阻值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右图中图线所示。闭合开关,当R的温度等于20℃时,电流表示数mA,当电流表的示数=3.6mA时,热敏电阻R的温度是多少℃?
14.(10分)如图所示,为某一装置的俯视图,PQ、MN为竖直放
置的很长的平行金属薄板,两板间有匀强磁场,它的磁感应强
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下,金属棒AB搁置在两板上缘,并与
两板垂直,现有质量为m、带电量大小为q,其重力不计的粒子,
以初速度v0水平射入两板问.问:
①金属棒AB应朝什么方向、以多大的速度运动,可以使带电粒
子做匀速运动
②若金属棒运动停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继续运动时,位移第一次到达时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15.(12分)如图所示,两根金属导轨平行放置在倾角为30°
的斜面上,导轨左端接有电阻,导轨自身电阻不
计.匀强磁场垂直于斜面向上,磁感应强度为.
质量为 ,电阻为的金属棒ab由静止释放,
沿导轨下滑,如图所示.设导轨足够长,导轨宽度,
金属棒ab下滑过程中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当金属棒下滑的
高度为时,恰好达到最大速度vm=2m/s,求此过程中:
(1)金属棒受到的摩擦阻力;
(2)电阻R中产生的热量;
(3)通过电阻R的电量.
16.(12分)如图所示,在一个矩形区域abcd内,有两个
方向相反且都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分布在以对角线bd
为边界的两个区域Ⅰ、Ⅱ内,已知ab边长为,ad与
ac夹角为=300。一质量为带电量为的粒子以
速度V0从Ⅰ区边缘a点沿ad方向射入磁场,随后粒子
经过ac与bd交点o进入Ⅱ区(粒子重力不计)。
(1)求Ⅰ区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大小
(2)如果粒子最终能从cd边射出磁场,求Ⅱ区磁感应强度应满足的条件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物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对但不全者得2分,有错选或未将答案填入答卷中不得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D ABD B B C A BD C
二、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1.(6分)求(1)n3= 60 、U2= 5伏。
(2)I1= 0.05安。
12.(10分)(1)(2分)_____×1____;(2) (2分)_9___Ω;
(3)(3分)电压表应选 B ;电流表应选 D ;滑动变阻器应选 G 。
(4)(3分)图略(电流表外接法、滑动变阻器分压式).
14.(10分)解:(1) (5分)不管粒子带何种电荷,匀速运动必有 ①,
即MN板带正电,棒AB向左运动,
设AB棒以速度v向左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为 ②,
∴  ③
得 v=v0
(2)(5分)当AB棒停止运动后,两扳通过AB放电板间电场消失,仅受磁场力作圆周运动,位移为时转过圆心角60o。
∴ ④
15. 解析:(12分)(1) (4分)当金属棒速度恰好达到最大速度时,加速度为零, 则
据法拉笫电磁感应定律,E=BL, 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解得,=O.3 N
(2) (4分)下滑过程,据能量守恒, 解得电路中产生的总电热为Q=1J , 此过程中电阻R中产生的热量
(3) (4分)设通过电阻R的电量为q,由

16解释(12分)(1)(5分)由左手定则可知,I区域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设带电粒子在I区运动时,轨道半径为R,由几何知识可知,其圆心为b,且R=L
则 ∴
(2)(7分)带电粒子在O点时的速度大小为,方向正好与bd垂直。
若最终从c点射出(如图所示),则圆心在d点,轨道半径
由 得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A1
A2
V1
V2
a
b
R3
R2
R1
M
~
电磁铁
GMR
指示灯
S1
S2
P
F
N
B
M
×
~
n1
n2
n3


1
t/℃
R/kΩΩ
2
3
4
40
80
120
0
ε
a
b
c
d
θ
O
I
II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每题2分,共25题,共50分)
1.法国作家雨果指出:“像印刷术. 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鲁迅也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来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炮、气球等只是普通物品,但却赋予文化内涵,这是因为
A.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 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D.文化往往通过物质性的东西来承载
2. 严复指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 B.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C.文化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D.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
3. “槑”(音同梅),部首:木,基本字义:同“梅”。单看“槑”的解释跟“呆”可谓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可在新新人类的眼里,它们愣是被拉到同一个屋檐下,成了一家人。仅仅因为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实现了古老文化和现代网络的完美对接。这体现了
①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文化的自我调节和完善发展
③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的强大功能 ④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 徽州(现黄山市)多山富水,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峻。”自汉末至唐宋,曾有3次大的人口迁徙,不少中原地区的缙绅仕宦移民徽州,使中原文化在此积淀,与徽州土著山越人文化交融,重新打造出自身特色的徽州文化。这表明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徽州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自2011年7月15日《哈利 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在北美公映以来,在全球掀起一股势不可挡的魔符狂潮,并以首周4.7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位居影史上全球首周票房冠军。在研究其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时,美国学者戴维 科尔伯特写到:“读罗林女士(《哈》作者)的书的乐趣之一是你可以发现它游戏般地隐藏在文字中的一国历史、传说和文学典故。”该学者的观点启发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时要
A.全盘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B.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必须抛弃传统文化中落后的东西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 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于9月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按计划与神八、神九、神十进行无人和有人对接,实现中国航天器空间对接技术。"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告诉我们
A.我国的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B.文化生产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
C.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D.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7. 《世界看中国》中这样写道,“世界并不遥远,万里流淌身边,所有语言能听见,世界看中国,五千年中国元素经典;传承为了今天,今天为了明天,世界看中国,梦想空间会改变……”从文化角度上看,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是
A. 包容和理解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 继承与发展 D.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 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魅力的重要部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如果为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撰写报告,可用的观点有
①中轴线反映了北京城市文明的演进 ②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基础
③中轴线展现了北京城市文化的独特性 ④中轴线的保护将确保文化传统的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 这两块牌匾的内涵,主要表现了传统文化中的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思想 D.传统文艺
10. 2011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6年周年的日子,胡锦涛等党和国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起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胡锦涛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从而进一步凝聚全民族力量,万众一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的时期我国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因为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加我国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弘扬民族精神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 “2011艺术长沙”展览 于9月17日至10月16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参展作品涵盖绘画、影像、雕塑等中国当代艺术的多种创作样式,展览旨在逐步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和发展给予关注与支持,也为湖南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成功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丰富的想像力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艺术展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④
12. 2011年7月1日长沙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表彰大会在长沙人民会堂举行会议通过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牢记党的使命、永葆先进本色,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把长沙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表彰大会有助于
①维护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②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 民歌作为口头传唱的艺术,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各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这表明
A.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C.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14. 齐鲁电视台小么哥主持的《拉呱》节目深受观众好评。《拉呱》充满了百姓关注的民生新闻:鸡毛蒜皮、路见不平、拌嘴嚼舌、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家庭和睦等等。这说明《拉呱》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5.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引导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振兴中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破除迷信、涤荡陋习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中心
④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6. 由广州引发的关于粤语普通话的争议目前正在升级,激辩之风甚至波及港澳乃至海外的一些华人社区。漫画《“粤普之争”》
①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担忧
②折射出社会变迁下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③反映出传统文化鲜明的区域性
④说明粤文化更需要开放和兼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以生动的文学艺术形式
①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和平的美好追求 ②抒发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乐观情怀
③体现了科学理论武装人的价值引领 ④迸发出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感召力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旗帜鲜明地强调坚决抵制“三俗”之风。“三俗”之风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②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
③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④经济利益的驱动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④
19.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主体
B.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C.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D.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0.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描绘大自然的诗句,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人们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世界是什么?是神的居所,还是物质的存在?人又是什么?”人们在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中渐渐形成了对世界总的看法。“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的产生发展源于大自然 B.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认识与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
21. 蔡元培曾说:“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知哲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①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③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④自然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所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 张悟本是近年冒出的“养生大师”,所著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风靡一时,自称“中国食疗第一人”,其治病理论:吃绿豆、茄子、白萝卜等食物可以治疗近百种疑难杂症。张悟本的治病理论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3. “聪明的唯心论比愚蠢的唯物论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论。聪明的唯心论即辩证的,愚蠢的即绝对的,不发展的。”(《列宁全集》第38卷)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有
①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树上一朵不结果的花
②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愚蠢的
③聪明的唯物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④只要存在聪明的唯心论,就能实现聪明的唯物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 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驱散了“中世纪的黑暗”,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西方学者在论及文艺复兴的意义时,普遍将它作为西方社会近代化的开端。这充分体现了
①反映时代要求和任务的哲学思想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社会变革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③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来变革社会
④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是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同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应该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50分)
二、非选择题
26.(14分)材料一:阳光锻炼一小时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指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围绕“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这一主题,我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锻炼活动:住校生坚持做早操,利用课间高一高二分别进行课间操或集体长跑活动;提倡师生尽量步行上学,拾石阶到校;开展一系列体育竞技活动和丰富有趣的社团实践活动。这一系列措施使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二: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简要说明推进“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的积极意义。(6分)
(2)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8分)
27.(10分)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无孔不入,让生命陨落,让死神肆虐,却难以埋没中国人的信心与希望。我们欣慰,面对自然灾害,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拥有“尊严”的精神力量。党和政府对自然灾害的迅速救援和重建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尊严”一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温家宝总理对“尊严”的含义作了明确的界定:第一,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第二,国家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请你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才能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活得有尊严
28. (8分)材料一 2011年9月8日至1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在厦门举行。本届投洽会将全方位突出对台特色,密切两岸四地旅游合作,全力打造海峡旅游共同市场和两岸经贸交流平台,来促进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
材料二 2011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说道: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材料三 2011年10月28日至31日,由国台办、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为指导的第四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厦门举行,来自两岸的819家文化企业和来自越南的6家文化企业参展。本届两岸文博会以 “一脉传承·创意未来”为主题,旨在促进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深化两岸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合作,拓展两岸文化市场,实现互利双赢,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运用文化知识分析两岸为什么最终能能实现和平统一的原因(8分)
29.(10分)材料一: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事物是由人的各种感觉构成的。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材料二: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了以“气”为核心的宇宙结构说。他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
(1)材料一两位哲学家的说法各自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共同点?(6分)
(2)材料二集中体现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有何局限性?(4分)
30.综合探究题(8分)
2011年10月13日,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边。。。。。。
悲恸、动情、反思、建议……19 日,广东省社工委组织召开了第一场“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工、慈善组织人士、学者、医生们齐聚一堂,在表达悲愤之余,与会者都认为, 舆论不应该过分放大该事件折射出的“冷漠”;同时建议修建“悦悦事件纪念碑”,以此来彰显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决心,并号召全民一起来构筑道德长城。
如果纪念碑修成,请你试着为纪念碑写段文字
2011-2012上学期高二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1.D 2.D 3.D 4.D 5.B 6.C 7.C 8.C 9.C 10.C 11.B
12.D 13.A 14.C 15.A 16.A 17.B 18.D 19.A 20.C
21.B 22.C 23.C 24.A 25.A
二、非选择题(50分)
27、①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对“以人为本”的深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家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②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尊严”的内涵要求。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优秀文化,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让生者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自强不息的体现。因此国家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④“人民活得有尊严”必须确保中国人在整个世界上都“更有尊严”。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国人“更有尊严”。⑤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对封建特权思想的否定。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28.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②海内外中华儿女和两岸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团结统一等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
④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中华文化持久深藏于两岸人民心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这是联系两岸的最牢固纽带。(每点2分)
29.①贝克莱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感觉、意志、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2分)②黑格尔把主观精神看作世界主宰和本原,其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2分)二者都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2分)
(2)材料二中的观点认为“气”是万物之源,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做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分)这一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他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分)
30.参考答案:结合文化生活相关内容,言之有理都可得分。(8分)要求一:格式应有标题、正文、落款,要求二:内容应突出道德重建、教化、警醒国人字眼。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试卷(文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
1.第Ⅰ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卷方框里,第Ⅱ卷的答案或解答过程写在答题卷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写在答题卷上。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个小题,本题满分50分)
1.如果命题“”为假命题,则( )
A.p,q均为真命题 B.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C.p,q均为假命题 D.p,q中至多有一个为真命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命题“若”,则“”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B.命题“若”,的否定是“”
C.命题“p或q”,则命题“p”和命题“q”均为真命题
D.已知,则“x>1”是“x>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根据右边程序判断输出结果为( )
A.8 B. 9 C.10 D.11
4.函数,任取使的概率为( )
A. B. C. D.
5.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
A.在同一平面内,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双曲线
B. 在平面内,F1,F2是定点,|F1F2|=6,动点M满足|MF1|+|MF2|=6,则点M的轨迹是椭圆
C.“若-3D.存在一个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6.记定点M 与抛物线上的点P之间的距离为d1,P到抛物线的准线 距离为d2,则当d1+d2取最小值时,P点坐标为( )
A.(0,0) B. C.(2,2) D.
7.已知双曲线中心在原点,且一个焦点为F,直线y=x-1与其相交于M、N两点,MN中点的横坐标为,则此双曲线方程为( )
A. B. C. D.
8.若点满足,就叫点在抛物线的内部。若点在抛物线的内部,则直线与抛物线( )
A.有一个公共点 B.至少有一个公共点 C.恰有两个公共点 D.无公共点
9.椭圆的四个顶点A,B,C,D构成的四边形为菱形,若菱形ABCD的内切圆恰好过焦点,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10.动点P为椭圆上异于顶点的一点,F1,F2为椭圆的左右两个焦点,动圆C与线段F1P,F1F2的延长线及线段PF2相切,则圆心C的轨迹为除去坐标轴上的点是( )
A.抛物线 B.一条直线 C. 双曲线右支 D.椭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个小题,本题满分25分)
11.若样本1+x1, 1+x2, 1+x3,….. 1+xn, 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2+x1, 2+x2, 2+x3,….. 2+xn,,其平均数和方差的和为____________。
12.已知函数,则 _________________。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的顶点A(-4,0),C(4,0)且顶点B在椭圆上,则____________。
14.若在上有最小值,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15.我们把离心率为的双曲线称为黄金曲线,O为坐标原点,如图所示,给出以下几个命题:
①双曲线是黄金曲线;
②若,则该双曲线是黄金曲线;
③若,则该双曲线是黄金曲线;
④若,则该双曲线是黄金曲线;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解答题(需要写出解答过程或证明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奥运会期间需从8名志愿者中选出英语、俄语和日语的志愿者各一名组成一服务小组,已知8名志愿者中A1,A2,A3 ,A4会英语,B1,B2,B3会俄语,只有C会日语。
(1)求B1被选中的概率;
(2)求B1和A1不全被选中的概率;
17.(本小题满分12分)
命题p:实数x满足,其中a<0;命题q:实数x满足或,且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a的取值范围。
18.(本小题满分12分)
若曲线C:上任意点处的切线的倾斜角都为锐角,且a为整数。
(1)求曲线C的解析式;
(2)求过点(1,1)的曲线的切线方程。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双曲线C:的两个焦点为F1(-2,0),F2(2,0),点P在曲线C上。
(1)求双曲线C的坐标;
(2)记O为坐标原点,过点Q(0,2)的直线与双曲线C相交于不同两点E,F,若△OEF的面积为,求直线的方程。
20.(本小题满分13分)
已知函数。
(1)若,求a的值;
(2)若a>1,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与极值点;
(3)设函数是偶函数,若过点A(1,m)可作曲线y=f(x)的三条切线,求实数m的范围。
21.(本小题满分14分)
已知一条抛物线和一个椭圆都经过点M(1,2),它们在x轴上具有相同的焦点F1,且两者的对称轴都是坐标轴,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
求抛物线的方程和椭圆方程;
假设椭圆的另一个焦点是F2,经过F2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P,Q两点,且满足,求m的取值范围。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试卷(文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个小题,本题满分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C D C D D C B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小题,满分25分)
11.13 12. 13. 14. 15. ①②③④
三、解答题(需要写出解答过程或证明步骤)
16.解:(1)P=………………..6分
(2)B1、A1全被选中的概率为,………………..9分
∴B1、A1不全被选中的概率为………………..12分
17.解:p: (x-3a)(x-a)<0,∵a<0,∴3aq:,
∵………………..6分
∴,又为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2分
18.解:(1),,∴,……….3分
∵,∴a=1,∴………………..6分
(2)令切点为(,
∴,………………..8分
∵点(1,1)在切线上,
∴,
∴,∴,
∴,∴。
∴切线方程为y=x或……………….12分
19.解:(1)依题意∴,解得:,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4分
(2)依题意可知,直线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的方程为y=kx+2,E(),F(),
由y=kx+2及得,
∵有两个交点,∴,又△=,∴,
∴,又,
∵………..8分
∵O点到直线的距离为,又,
∴,∴k= ,
∴直线的方程为或………………..12分
20.解:(1),∵,……………….3分
(2)得,
∵a>1,∴-1>1-2a,
,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和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6分
函数的极小值点为,极大值点为………………..7分
(3)当为偶函数,则a=0,
函数,………………..8分
函数在的切线方程为,
且经过点A(1,m)的直线有三条,即关于的方程有三个解,即关于的方程有三个解,即y=m与有三个交点,考虑令,则,
解得,
∴在区间(0,1)上单调递增,在和单调递减………………..12分
∵y=m与有三个交点,即h(0) 故m的取值范围为………………..13分
21.解:(1)由题意可设抛物线方程为,
把M点代入方程得:抛物线方程为………………..2分
所以F1(1,0),且经过点M,故设椭圆方程为,联立方程得
解得,
故椭圆方程为………………..6分
(2)易知F2(-1,0),设直线的方程为y=k(x+1),联立方程得,消去y得,因为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P、Q两点,
所以,解得-1设P()Q(),则,
由得,所以,
∵P、Q为不同的两点,∴,即,∴
解得,∴………………..12分
即,∵,∴,即
所以m>0且………………..14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痛批一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时说:“现在一些人身上好像没有什么道德血液,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黄华华痛斥的行为与哪家思想相悖甚远: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2.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面是几位思想家的言论:
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丙.“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丁.“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调和”
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派别不同,这一位是:
A.丁 B.丙 C.乙 D.甲
3. 位于抚州市乐安县西的古建筑群——流坑古村,被誉为“千古第一村”而蜚声中外。某中学学生前往参观考察,看到一古宅门前横匾上写着“理学名家”四字,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看法:①甲说:“这幢房子建于唐朝盛世。” ②乙说:“这家先人是唯心主义者。”③丙说:“该家祖先主张‘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④丁说:“这家祖先在学习上提倡‘格物致知’。”
上述看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4.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比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句话表明李贽:
A.抨击专制君主 B.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偶像崇拜 D.反对纲常礼教
5. 宋朝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种现象得益于:
A.造纸术的改进 B.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王祯发明木活字
6. 印章是古代中国文人的必备物品。观察下面的印章,它采用的汉字字体为:
A.隶书 B.小篆 C.行书 D.草书
7. 晚清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写道:“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作者反对向西方学习 B.作者坚持传统纲常伦理
C.作者赞同“中体西用” D.作者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8. 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循序一一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然则必欲与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A.反对政治变革 B.提倡民主共和 C.维护君主专制 D.赞同君主立宪
9. 近代中国著名翻译家严复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贼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这句话表明严复接受了:
A.达尔文的进化论 B.孟子的“民贵君轻”
C.卢梭的“主权在民” D.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10. 民国时期,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仪亡,以放荡为己任,以攘夺为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C.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动乱不息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
11. 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大总统宣誓仪式上庄严宣告,“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孙中山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核定全国地价 C.消灭私人资本 D.推翻满清暴政
12. 某电视台计划拍摄一部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记录片,当拍摄“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这一片段时,他们理想的选址应是:
A.江西的井冈山 B.贵州的遵义 C.陕西的延安 D.河北的西柏坡
13.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打破了姓“资”姓“社”束缚的事件是:
A.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B.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 D.1997年中共十五大
14. 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A.让每个成年男子都参与国家管理 B.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国家应由少数精英分子来治理 D.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15. 在15世纪的意大利城市中,流传这样一首歌曲,“青春是多么美丽啊!但是,留不住这似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闲暇”。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B.它违背天主教会的主张
C.它体现出人文主义色彩 D.人们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16.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墓设计奇特,从棺木中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握着一支燃烧的火把。这支“火把”体现的意思是:
A.“社会契约”说,推翻了“君权神授”理论
B.“三权分立”说,反对君主专制
C.“自然权利”说,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D.“人民主权”说,激发了法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17. 在工业革命中,“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材料中的“它”是指:
A.珍妮纺纱机 B.改良蒸汽机 C.内燃机 D.发电机
18. 物理学是一门探索自然奥秘的学问,“使人类的认识由低速领域扩大到高速领域,由宏观领域延伸到微观领域,人们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相互依赖。”这句话评价的科学理论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 B.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哥白尼的日心说
19.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含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下列文学作品中,生动体现了这一现象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百年孤独》 C.《欧也妮·葛朗台》 D.《母亲》
20. 电影被称为年轻的艺术。观察下面电影海报,该影片属于:
A.无声黑白 B.有声黑白 C.无声彩色 D.有声彩色
21. 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他说,“治理其人民的国王不过是上帝的一个仆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教会权力高于世俗权力 B.国家权力来自人民
C.君主权力是由上帝授予 D.君主应该服从教会
22.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对某一历史文献如此概括:“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该历史文献应是:
A.美国 《独立宣言》 B.英国《权利法案》
C.法国《人权宣言》 D.英国《人权宣言》
23.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写道:“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言论自由是“自然权利” B.言论自由不能逾越法律
C.法律与自由自相矛盾 D.法律至高无上
24. 2010年11月10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道:“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会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上述说词不能体现:
A.英国政治精英受到广泛监督 B.首相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C.选民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地位 D.英国首相须接受下院监督
25. 善于归纳类似知识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是:
①西方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智者运动”
②英国洛克第一个提出了“分权制衡”理论
③欧洲文学史上巴尔扎克第一个采用现实主义笔法
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而编撰的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魏源《海国图志》
⑤第一次系统阐述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学说的是卢梭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9分,第28小题13分,共计50分。)
26. (18分)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自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材料二 “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通过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材料三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造物主’那儿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如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时,人民就有权利来废除它……”
材料四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孟德斯鸠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启蒙思想中的哪一原则?(2分)有何进步意义?(2分)

(2)材料二出自哪国的哪一文献?(2分)结合历史背景简要阐述其进步性?(4分)

(3)材料三中的文献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2分)它体现了哪些民主思想?(4分)
(4)根据材料四以及所学知识,美国是如何预防这条经验的 (2分)
27. (19分)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经说,“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材料二 “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知其缓急,审其变通,操纵刚柔,洞达政体。”──《劝学篇》
材料三 “天下人民四万万,庶士亿万,情为百端,才智甚广,皇上仅寄耳目于数人,而数人者又畏懦保禄,不敢竭尽,甚且炀灶蔽贤,壅塞圣听,皇上虽欲通中外之故,达小民之厄,其道无由。名虽尊矣,实则独立于上,遂致有割地弃民之举,皇上亦何乐此独尊为哉?”──《公车上书》
材料四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塘、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同盟会》宣言
材料五 “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并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依法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1)材料一中,鲁迅评论的对象是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2分)如何理解“本领要新,思想要旧”?(4分)
(2)材料二、三、四分别代表中国近代哪些派别?(3分)他们对民主政治的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五出自近代中国的哪一文献?(2分)简要评价其进步意义(2分)
28.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材料三 开国元勋毛泽东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材料四 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的因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本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江泽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序言(1994年)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公元1001—1500年期间,中国取得哪些“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成果?(4分)
(2)材料三中毛泽东的愿望是哪一年实现的?(1分)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原因。(3分)
(3) 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的发展有何新特点?(3分)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分)
2011-2012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C C C B A D C D B C C
替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D B C C A B B C B C
28题(本题13分)
答: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4分,一个一分)
(2)答:1964年(1分)
原因: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3分)。
(3)答:特点:高新技术发展迅速,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活跃的因素(3分)。
战略: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试卷(理科)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
1.第Ⅰ卷的答案填在答题卷方框里,第Ⅱ卷的答案或解答过程写在答题卷指定处,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写在答题卷上。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个小题,本题满分50分)
1.命题P:,函数,则( )
A.P是假命题:
B.P是假命题:
C.P是真命题:
D.P是真命题:
2.一支田径队有男运动员48人,女运动员36人,若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该队的全体运动员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1的样本,则抽取男运动员的人数为( )
A.9 B.12 C. 8 D.13
3.如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三个实数a,b,c,要求输出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那么在空白的判断框中,应该填入下面四个选项中的( )
A.c>x B.x>c C. c>b D.b>c
4.矩形ABCD中,点E为边CD的中点,若在矩形ABCD内部随机取一个点Q,则点Q取自△ABE的概率等于(   )
A. B. C. D.
5.某产品的广告费用与销售额的统计数据如下表:
广告费用x(万元) 4 2 3 5
销售额y(万元) 49 26 39 54
根据上表可得回归方程y=bx+a中的b为9.4,据此模型预报广告费用为6万元时销售额为( )
A.63.6万元 B.65.5万元 C. 67.7万元 D.72.0万元
6.一束光线自点P(1,1,1)发出,遇到平面xoy被反射,到达点Q(3,3,6)被吸收,那么光所走的路程是( )
A. B. C. D.
7.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1C1=A1C1,AC1⊥A1B,M、N分别是A1B1,AB的中点,给出如下三个结论:①C1M⊥平面ABB1A1;②A1B⊥AM;③平面AMC1∥平面CNB1;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0 B.1 C. 2 D.3
8.空间四边形ABCD中,AB、BC、CD的中点分别是P、Q、R,且PQ=2,QR=,PR=3,那么异面直线AC与BD所成的角是( )
A. 900 B. 600 C. 450 D.300
9.在甲、乙等6个同学参加的一次演讲比赛活动中,每个同学的节目集中安排在一起。若采用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各同学的演讲顺序(序号为1,2,…,6),则甲、乙两位同学的演讲序号至少有一个为奇数的概率为( )
A. B. C. D.
10.若双曲线与曲线有唯一的公共点,则实数m的取值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2个 B.4个 C.5个 D.6个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0分)
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个小题,本题满分25分)
11.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的输出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1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CC1与平面ACD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
13.“”是“函数在区间上为减函数”的_________条件(在“充分不必要”, “必要不充分”, “充要”, “既不充分不必要”中选填)。
14.若F是双曲线的一个焦点,P1、P2、P3、P4是双曲线上同一支上任意4个不同的点,且,则___________。
15.已知抛物线C:的焦点为F,过点K(-1,0)的直线与C相交于A、B两点,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设,则△BDK的内切圆的半径r=______________。
解答题(需要写出解答过程或证明步骤)
16.(本小题满分12分)
某校高二分科分成四个班,某次数学测试后,随机地在各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测试成绩统计,各班被抽取的学生人数恰好成等差数列,人数最少的班级被抽取了22人,抽取出来的所有学生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其中测试成绩在90~100分数段(包括90分但不包括100分)的纵坐标为0.005,人数为了5人。
(1)求60分以上(包括60分)的人数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2)问各班被抽取的学生人数各为多少?
17.(本小题满分12分)
以下茎叶图记录了甲、乙两组四名同学的植树棵数,乙组记录中有一个数据模糊,无法确认,在图中以X表示。
甲组 乙组
(1)如果X=8,求乙组同学植树棵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如果X=9,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随机选取一名同学,求这两名同学的植树总棵数为19的概率。
18.(本小题满分12分)
命题p:实数x满足,其中a<0;命题q:实数x满足或,且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a的取值范围。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双曲线C:的离心率为,左顶点为(-1,0)。
(1)求双曲线方程;
(2)已知直线x-y+m=0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线段AB的中点在圆上,求m的值和线段AB的长。
20.(本小题满分13分)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A1=6,BC=4,D是BC的中点,F是C1C上一点,且CF=4。
(1)求证:B1F⊥平面ADF;
(2)求三棱锥D—AB1F的体积;
(3)试在AA1上找一点E,使得BE//平面ADF。
21.(本小题满分14分)
设椭圆C1: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下顶点为A,线段OA的中点为B(O为坐标原点)。如图,若抛物线C2:与y轴的交点为B,且经过F1,F2两点。
求抛物线C2的方程;
设M,N为抛物线C2上的动点,过点N作抛物线C2的切线交椭圆C1于点P、Q两点,求△MPQ面积的最大值。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数学试卷(理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个小题,本题满分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C B D D A A B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5小题,满分25分)
11.15 12. 13.充分不必要 14.6 15.
三、解答题(需要写出解答过程或证明步骤)
16.解:(1)P=1-0.03×10=0.7………………..6分
(2)总人数=,又因为人数构成等差数列,且最少人数为22人,
∴易得人数分别为22,24,26,28………………..12分
17.解:(1)当X=8时,由茎叶图可知,乙组同学的植树棵数是:8,8,9,10,
所以平均数为,………………..2分
方差为…5分
∴……………….6分
(2)当X=9时,由茎叶图可知,甲组同学的植树棵数是:9,9,11,11,乙组同学的植树棵数是:9,8,9,10。分别从甲、乙两组中随机选取一名同学,共有4×4=16种可能的………………..12分
18.解:设A=………………..3分
B=,………………..6分
是必要不充分条件等价于,
∴………………..12分
19.解:(1)依题意所以………………..2分
所以双曲线方程为………………..4分
(2)由得,………………..6分
∴,
又∵中点在直线上,所以可得中点坐标为(m,2m),
代入得………………..8分
|AB|=。………………..12分
20.解:(1)∵AB=AC,D为BC的中点
∴AD⊥BC,又直三棱柱中:BB1⊥底面ABC,AD底面ABC。∴AD⊥BB1
∴AD⊥平面BCC1B1,∵B1F平面BCC1B1,∴AD⊥B1F,
在矩形BCC1B1中:C1F=CD=2,CF=C1B1=1,
∴,∴,即B1F⊥FD,
∵∴B1F⊥平面AFD………………..4分
(2)∵AD⊥平面BCC1B1,
∴…….8分
(3)当AE=4时,BE∥平面ADF
证明:连EF,EC,设EC∩AF=M,连DM,AE=CF=4,∴四边形AEFC为矩形,
∴M为EC的中点,又∵D为BC的中点,∴MD∥BE,∵MD平面ADF且BE平面ADF
∴BE//平面ADF………………..13分
21.解:(1)………………..5分
(2)设切点为(t,t2-1)
,………………..86分
,………………..10分

。…………..14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9
1 1
0
1
X 8 9
0注意:1. 本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请同学们将答案直接填在答题卷上,收卷时只收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N—14、Na—23、S—32、Cl—35.5、
K—39、Mn—55 I—127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NH3 B.Cl2 C.C2H5OH D.CH3COOH
2.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但其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①电极(负极与正极:金属活动性不同) ②电解质溶液 ③闭合回路 ④灯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压强,活化分子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B.加入反应物,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C.活化分子间所发生的分子间的碰撞为有效碰撞
D.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4. 四氯乙烯对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干洗衣服的干洗剂主要成分是四氯乙烯;家用不粘锅内侧涂覆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聚四氟乙烯。下列关于四氯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都属于纯净物 B.它们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它们的分子中都不含氢原子 D.它们都可由乙烯只发生加成反应得到
5. 已知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 OH-。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KW增大,pH不变
B.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氨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OH-)降低
D.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CH3COON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H+)降低
6. 常温下,下列离子能使纯水中的H+离子数目增加的是
A.S2- B.I- C.NH4+ D.Na+
7. 物质的量浓度都为0.1mol·L-1的CH3COOH与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A.C(Na+)>C(CH3COO-)>(H+)>C(OH-) B.C(Na+)+C(H+)=C(OH-)+C(CH3COO-)
C.C(OH-)=(H+)+ C(CH3COOH) D.C(CH3COOH)+ C(CH3COO-)= C(Na+)
8. 下列描ww w.ks 5u.c om述违背化学原理的是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水和冰,水的能量高
B.反应A(g)+3B(g) 2C(g)达平衡后,温度不变,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值增大
C.SO2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的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D.在KI溶液中加入氯化银固体,一段时间后沉淀变成黄色,说明同温度下Ksp(AgI)< Ksp(AgCl)
9. 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 mol / L下列物质的溶液,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的是
A. HCl B. NaOH C. K2SO4 D. NaCl
10. 反应4A(s)+3B(g)2C(g)+ D(g),经2min,B的浓度减少0.6mol/L。对此反应速率的表示正确的是
A.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 mol·(L·min)-1
B.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比值是3:2:1
C.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 mol·(L·min)-1
D.在这2min内用B和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都是保持不变的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精炼铜时,纯铜作为阳极,粗铜作为阴极
B.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不同
C.氯碱工业中阳离子交换膜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阳极产生的氯气和阴极产生的氢气及氢氧化钠反应
D.工业合成氨通常采用500℃的高温主要是为了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12. 有等体积、等pH的Ba(OH)2、NaOH和NH3·H2O三种碱溶液,滴加等浓度的盐酸将它们恰好中和,用去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则三者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V3>V2>V1   B.V3=V2=V1   C.V1=V2>V3   D.V3>V2=V1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1年10月10日宣布,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手性碳原子的催化氢化、氧化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的美、日三位科学家。在有机物中,若碳原子上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不相同,则这个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下列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A.CBr2F2 B.CH3CH2OH C.CH3CH2CH3 D.CH3CH(OH)COOH
14.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反应热数据的大小判断不同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快慢
B. 用pH数据推测相同浓度的不同强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水解程度的大小
C. 应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 用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
15. 已知某有机物A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如
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红外光谱可知,该有机物中至少有三种
不同的化学键
B.由核磁共振氢谱可知,该有机物分子中有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C.由其核磁共振氢谱得知其分子中的氢原子
总数为6
D.若A的化学式为C2H6O,则其结构简式不可
能为CH3—O—CH3
16. 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
CO(g)+H2O(g) CO2(g)+H2(g) ΔH<0,
下列对图像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图Ⅰ研究的是t0时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 图Ⅱ研究的是t0时增大压强(缩小体积)或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D. 图Ⅲ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使用了催化剂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实验题
17.(12分)从2011年3月16日下午开始,大陆“海水受日本核辐射污染,碘可防辐射”等消息疯传,从浙江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抢盐潮,接着蔓延到多个城市,人们抢购加碘盐是因为食盐中添加了碘元素。
I.人们在即将受到核辐射前的24小时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碘片,成人推荐服用量为100mg碘,假设此碘盐碘元素含量为50 mg/kg,要达到上述碘含量要求,需服用该碘盐
kg,你觉得服用碘盐防辐射合理吗?
II.右图为某加碘盐标签的一部分。
已知:①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②I2+2Na2S2O3=2NaI+Na2S4O6(无色)
某同学欲测定此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含量,进行以下实验:
步骤1:称取ag市售食盐,配成溶液,全部转移至锥形
瓶中,加入适量新制KI溶液,滴入几滴稀硫酸,溶液变黄
色,再加入3滴淀粉溶液。
步骤2:取一支50.00mL碱式滴定管,用bmol·L-1的
新制Na2S2O3 溶液润洗2~3次后,装满溶液,调节液面高度至0刻度。
步骤3:开始滴定直至终点,重复操作2~3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编号 碱式滴定管读数 消耗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1 0 如图一
2 0 23.97 23.97
3 0 24.03 24.03
(1)第一次读数为 mL。
(2)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
(3)经过计算,此加碘盐碘元素的含量为 mg/kg(用包含a、b的最简表达式表示)。
(4)下列操作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偏高的是 。
A.步骤1中称取食盐时将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放在右盘,游码读数为0.5g
B.步骤1所配食盐溶液未完全转移至锥形瓶 C.步骤2中滴定管洗涤后未润洗
D.步骤3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三、填空题(共有3个小题)
18.(9分)下列一句话中叙述了两个值,前者记为M,后者记为N,M和N的关系从A、B、C、D 中选择: A. M>N B. M⑴ 相同温度下,1L 1mol/L 的NH4Cl溶液中的NH4+个数和2 L 0.5mol·L-1NH4Cl溶液中NH4+的个数: ;
⑵相同温度下,pH值为12的烧碱溶液中水的电离度和pH值为12的CH3COONa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
⑶两份室温时的饱和石灰水,一份升温到50℃;另一份加入少量CaO,恢复至室温,两溶液中的c(Ca2+): ;
⑷常温下两份等浓度的纯碱溶液,将第二份升高温度,两溶液中c(HCO3-): ;
⑸将pH值为2的醋酸和盐酸都稀释相同倍数所得稀溶液的pH值: ;
⑹常温下0.1mol/L的CH3COOH与0.1mol/LCH3COONa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c(Na+)和c(CH3COO-): ;
⑺同温度下,0.1mol/LFeCl3溶液中Fe3+水解百分率与0.01mol·L-1FeCl3溶液中Fe3+ 的水解百分率: ;
⑻室温下某强酸和某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7,原酸溶液和原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
⑼pH值相同的醋酸和盐酸,分别用蒸馏水稀释至原来的M倍和N倍,稀释后两溶液的PH值仍然相同,则M和N的关系是: 。
19.(10分)燃烧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化学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一定温度下取0.1 mol某气态烃A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水蒸汽,放出热量Q kJ,将生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7.2 g,碱石灰增重17.6 g。将烃A加入酸性KMnO4溶液或Br2的CCl4溶液,均能使它们褪色。
(1)写出气态烃A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2) 已知烃A分子结构高度对称且有两个甲基,请写出烃A的结构简式 ;
(3)写出烃A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 ;
(4)烃A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加聚反应合成一种塑料,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写出B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0.(共12分)A、B、C三种强电解质,它们在水中电离出的离子如下表所示:
阳离子 Ag+ Na+
阴离子 NO3- SO42- Cl-
右图所示装置中,甲、乙、丙三个烧杯依次分别盛放足量的A、 B、 C三种溶液,电极均为石墨电极。
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乙
中C电极质量增加了27克。常温下各烧
杯中溶液的pH与电解时间t的关系图如
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M为电源的 极
(填“正”或“负”);
甲、乙电解质分别为 、 (填化学式)。
(2)写出甲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有人设想用图一所示原电池为直流电源完成上述电解。则锌电极相当于直流电源的
(填“M”或“N”)极。
(4)有人设想用图二所示装置做直流电源,不仅可以完成电解也能将气体SO2 转化为重要化工原料。该设想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四、计算题
21.(9分)t℃时将6 mol A、3 mol B充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2A (g)+ B (g) 2C (g)。经60 s后反应达到平衡,此时容器内压强为起始时压强的0.8倍,试计算:
(1)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 (2)B的转化率;
(3)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求出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化学期末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D C B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D A C D
二、实验题
17.(每空2分,共12分) I. 2 (2分)   不合理 (2分)
II.(1)24.00 (2分) (2)溶液颜色恰好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2分)
(3)508000b/a(2分) (4) CD (2分)
20.(每空2分,共12分)
(1)负;NaCl 、AgNO3 (2) 2NaCl+2H2O2NaOH + H2↑+Cl2↑
(3)M (4)SO2+2H2O-2e-=== 4H++SO42
四、计算题(9分)
21、 解:设反应中消耗的B物质的量为X,则有
2A (g) + B (g) 2C (g)
起始 6   3    0
转化 2X X 2X
平衡 6-2X 3-X 2X
依题意得,6-2X+3-X+2X = (6+3)×0.8
解之得 X = 1.8 mol
(2分)
(2分)

(2分)
可不写单位(3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