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下图漫画中,马歇尔计划成为扶助欧洲成长的“夹板”,反映了这一计划在复兴欧洲经济的同时( ) A.控制了西欧各国 B.冲击了西欧民主 C.促进了欧洲联合 D.摧残了欧洲文明 2.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攻击对方的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等。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美苏兵戎相见,人民死伤惨重 B.冷战两极均衡,达到相对稳定 C.美苏对峙时期,世界相对和平 D.冷战不是战争,两极相互对峙 3.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咨文中的“外来压力”是指( ) A.意大利 B.法国 C.德国 D.苏联 4. 美国之音是美国重要的对外广播媒体,其传达的讯息与美国当时盛行的政治观点是一致的,下表为美国之音对部分国家广播节目时间的变化。据此可知美国( ) A. 试图以文化传播干涉国际事务 B. 对外宣传重心受国际格局影响 C. 放弃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 D. 在后冷战时期宣传能力的减弱 5. 1946年丘吉尔曾说:“重建欧洲大家庭,或尽我们所能地给它提供一个机构,使欧洲大家庭得以在和平、安全和自由中安居。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20世纪90年代,丘吉尔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组织是( ) A.欧洲共同体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联合国 6. 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7. 下面是小曦围绕“赫鲁晓夫改革”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 赫鲁晓夫改革 开始时间:1953年 领域: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 结果:失败 评价: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A.开始时间 B.领域 C.结果 D.评价 8. 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清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社长唐修哲把全体记者从睡梦中叫醒,开“飞行集会”。新华社总社从北京来长途电话告知,苏联发生政变。“苏联发生政变”的初衷是( ) A.挽救苏联,避免解体 B.篡党夺权,个人野心 C.制造事端,加速分裂 D.沽名钓誉,骗取民心 9.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品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这类决策有很多”。(《论苏联改革》)该论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重点在重工业领域 B.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C.强调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D.造成农业长期落后 10. “万隆会议、非洲独立年、收回巴食马运河主权”。如果要给这三个知识点确立一个最恰当的主题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B.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新兴力量的崛起 D.欧洲的联合 11. 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A.玻利瓦尔——阿尔及利亚独立 B.纳赛尔——利比亚独立 C.卡斯特罗——古巴革命 D.章西女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2.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埃及独立 B.“非洲独立年” C.印度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13. 某历史公众号准备推送一期专题——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和振兴。下列各项可以放进该专题资源包的是( ) ①论文:《民族认同与德国的重新统一》 ②图片:《纳米比亚独立》 ③地图:《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 ④视频:《苏联的改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 中东战争是指( ) A.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战争 B.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 C.阿拉伯国家和美国之间的战争 D.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战争 15. 巴勒斯坦人用“人肉炸弹”在以色列超市、公共汽车制造爆炸案;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定居点进行残酷报复。造成双方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因素是( ) ①宗教信仰不同 ②民族矛盾 ③争夺水资源 ④领土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40分) 16. 二战后西欧国家通过联合,逐步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3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将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摘编自《世界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是从哪一领域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与哪两个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 (3)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17. 二战后西欧国家通过联合,逐步走上快速发展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3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国先后签订了条约,建立“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1965年,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六国决定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组成欧共体……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建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欧洲联合从哪一领域开始?20世纪60年代末欧共体与哪两个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初,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欧盟却日益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多极化发展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3)“美苏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欧盟扩大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崛起历程中,最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的是什么? 18. 回顾往昔,以史为鉴,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主题为“看苏联兴衰,助力中国梦”的探究活动,你也参与其中吧! 【沉重的政治笑话】 苏联历史上主要领导人一起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请看各位领导人的反应: 列宁发出号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 斯大林很警觉,立即指示:“对车上乘客和铁路沿线的所有人进行调查,视情节给以处分。情节轻者,劳动改造;情节重者,流放西伯利亚;特别严重者,就地正法。” 赫鲁晓夫敲着皮鞋喊:“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戈尔巴乔夫沉思道:“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于是苏联…… (1)“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是什么政策?列宁后来用什么政策代替了它? (2)这个笑话指出了赫鲁晓夫改革怎样的特点? (3)请你补充“……”处的内容。 【沉重的经济数据】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 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1/3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80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全球通史》 (4)上述材料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我国现在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分析以上笑话和数据,你认为我们要从苏联身上汲取哪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来助力我们圆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DBB 6-10CDACC 11-15CDCBD 二、非选择题 16.(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 目的: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领域。美国和日本。 (3)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7. (1)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欧洲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2)经济。美国和日本。 (3)苏联解体。欧盟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4)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18.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解体了。 (4)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本国国情;改革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领导;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