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做的笔记。由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是(??? ) A.?东欧剧变???????????????????????????B.?华约建立???????????????????????????C.?美苏争霸???????????????????????????D.?苏联解体 2.1992年,国内一旅游团要出国旅游,在旅游行程表中不会出现的国名是(??? ) A.?法国????????????????????????????????????B.?苏联????????????????????????????????????C.?意大利????????????????????????????????????D.?英国 3.1991年12月25日,红蓝白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这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赫鲁晓夫的改革??????????C.?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4.在东欧剧变中,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但有一个国家却在这次剧变中的得到了统一,它是(?? )??????? A.?苏联????????????????????????????????????B.?匈牙利????????????????????????????????????C.?德国????????????????????????????????????D.?英国 5.苏联解体的时间是(????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6.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苏联成功起飞是在(? ) A.?1961年5月???????????????????????B.?1961年6月???????????????????????C.?1961年3月????????????????????????D.?1961年4月 7.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是(???? ) A.?美国???????????????????????????????????????B.?英国???????????????????????????????????????C.?苏联?????????????????????????????????D.?法国 8.学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课,某同学做了如下简要笔记。其中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 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政局混乱,苏联解体 D.?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 9.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水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戈尔巴乔夫改革??????????????????B.?罗斯福新政??????????????????C.?邓小平改革??????????????????D.?列宁新经济政策 10.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 ) A.?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B.?苏联模式的失败 C.?马列主义理论已经过时???????????????????????????????????????D.?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二、问答题 11.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12.请对比下面如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三、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欠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2: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1)材料1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生产行业?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2)你是如何理解材料2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14.?克里米亚半岛位于乌克兰的最南部,南临黑海,东扼亚速海,克里米亚半岛犹如一只伸展开的巨型章鱼,将触角从东欧平原南端伸向黑海中央,战略地位十分突出。“谁占领克里米亚,谁就能控制整个黑海”早已成为军事家们的共识。 【溯源克里米亚】 材料一:1853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使俄国惨改,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寻访克里米亚】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英、法、美三国在克里米亚半岛召开了一个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一致行动,加速二战进程有及其重大意义,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探究克里米亚】 材料三:2014年3月21日,克里米亚议会宣布公投决定后,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将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的条约,西方国家随即发表声明,宣称克里米亚全民公决没有“法律效力”,将不承认公决结果。俄方则表示,将尊重并支持克里米亚人民的选择。两种不同态度针峰相对,所以普京如果最终从法律上确认克里米亚从乌克兰独立并归属于俄罗斯,那么将成为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国际政治事件,俄罗斯与西方将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形成新的接近于冷战的格局。对于美欧来说,乌克兰亦是必争之地。从远期战略来看,遏制普京的超级大国梦,乌克兰作为毗邻俄罗斯的大国,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因此,战争也是美欧的可能选项。?????????????????????? ——《搜狐新闻网》 【感悟克里米亚】 材料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铁甲船和现代的爆炸性的炮弹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壕沟战和静止战。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规模投入使用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这次战争可以说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一次检验和应用。使战争火力得以增强,造成更加严重的伤亡。???????????????????? ——《搜狐网》 (1)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俄国痛定思痛,采取了什么措施对它将来发展有用?这一措施在俄国历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2)请问这次会议的名称?二战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世界格局又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3)材料中“冷战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目的是什么? (4)有人认为克里米亚公投不是结束而是大国博奕的开始,“克里米亚”地区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5)根据材料四,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社会危机、苏联也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1989年,东欧剧变, 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A项东欧剧变是该同学学习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笔记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东欧剧变。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2.【答案】 B 【解析】【分析】1991年12月,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的性质,苏联完全解体了。 A项法国在旅游行程表中可能会出现,不符合题意。 B项苏联1991年解体了,所以1992年在旅游行程表中不可能出现,符合题意。 C项意大利在旅游行程表中可能会出现,不符合题意。 D项英国在旅游行程表中可能会出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苏联解体的史实。 3.【答案】 D 【解析】【分析】戈尔巴乔夫实行了错误改革路线、方针和政策,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A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苏联解体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 C项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有:(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2)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4.【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的认识。1898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东欧发生剧变,东欧剧变表现在: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合并,实现统一。因此选C。??? 【点评】知道德国的统一。 5.【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苏联改革与解体的有关知识。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评】了解苏联解体的时间、经过。 6.【答案】 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第一个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间。根据九下教材《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一课介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在苏联成功起飞是在1961年4月。选D。 【点评】了解第一个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的时间 7.【答案】 C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根据九下教材《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一课介绍,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是苏联。选C。 【点评】了解第一个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 8.【答案】 C 【解析】【分析】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 A项赫鲁晓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 B项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达,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使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不符合题意; 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实行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政局混乱,苏联解体正确,符合题意; D项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失败错误,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受彻底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苏联的改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答案】 A 【解析】【分析】据“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判断,他评论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题干评说的内容,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评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苏东艰难探索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相关知识。 10.【答案】 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继续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前发展,而且出现经济繁荣等。 A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苏联模式的失败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的问题,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看法。需要准确识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史实。 二、问答题 11.【答案】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启示:①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解析】【分析】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可得到的启示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的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搞个人崇拜;防止西方“和平演变”,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必须搞好经济建设,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等。 故答案为: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启示:①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 题目:分裂与解体。 ??? 二战后,德国被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伴随着美苏冷战的推进,德国正式分裂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德国分裂是二战及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苏联解体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无法克服;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屿局面的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解析】【分析】据题干图片“德国分裂”“苏联解体”可知,题目可确立为分裂与解体。论述的理由是:二战后,德国被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伴随着美苏冷战的推进,德国正式分裂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德国分裂是二战及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苏联解体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无法克服;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屿局面的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故答案为:参考例文:题目:分裂与解体。二战后,德国被英、法、美、苏四国分区占领;伴随着美苏冷战的推进,德国正式分裂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德国分裂是二战及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苏联解体是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无法克服;德国分裂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屿局面的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点评】本题是小论文题,写小论文,史实要正确,语句要通顺,条理要清楚。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 13.【答案】 (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出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农业方面。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本题考查对赫鲁晓夫的改革的评价。要一分为二的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故答案为:(1)重点:农业方面。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尊重客观规律,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2)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 (1)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雅尔塔会议;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4)不会;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加强;联合国的协调作用;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等。 会;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不断;偶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等 (5)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加快战争进程。? ??????????????????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内容。材料一中提到的“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俄国痛定思痛,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实行了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本题考查的是雅尔塔会议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1945年,在美、英、苏三国主导下,召开了雅尔塔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加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一致行动,加速二战进程有及其重大意义,并对战后世界格局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随着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当今世界,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本题考查的是冷战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冷战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目的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4)本题考查的是对当今乌克兰危机的看法。观点一,“克里米亚”地区不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原因: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各国联系加强;联合国的协调作用;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等。观点二,“克里米亚”地区会成为第二个巴尔干半岛,引发战争爆发。原因: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不断;偶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战争的导火线等。(5)本题考查的是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战争催生了科学技术的发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于军事,又使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能加快战争进程。 【点评】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冷战和热战·杜鲁门主义;·告别“雅尔塔”·多极化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