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反思六年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理应具备文明社会所应有的环境素养。他们虽然通过学校、社区的环境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环境认知,也参与过环保行动,但这些活动难以让他们获得深层次的认识和行为上的改变。因此,教师有责任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应负的责任,懂得珍爱地球,树立自觉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需要通过包括公众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来实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度逐渐加强,但公众的环保科学认知能力、环保意识及环保行动参与度仍有待提升。环境责任意识的形成和环保行为的实施需要经历“知一情一意一行”这样一个学习路径。只有真正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懂得珍爱地球,具有环境忧患意识,知晓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并落实在行为上。因此,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环境责任意识建立的基础。每一个知识点都包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个层面的知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认识层面,就难以获得深刻的体会,难以真正树立环境意识。只有触及最深层的价值性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中的许多图片不仅是直观的事实呈现,而且体现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凝结,需要教师透过现象触及本质。比如,新能源的照片涉及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等价值性知识,关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建立,而这一-价值观的形成会促使学生将其迁移和生适中,反思、指导自身的环保行为,从而促进环保责任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须挖掘教学内容背后更深层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活动园中的“人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的水俁病事件告诉我们什么”“保护地球,我们小学生能做什么”等问题,都是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思考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离开地球,人类能生存吗”就属于高水平的探究问题,需要学生关联、整合多种信息进行深度学习,经过对比、找出支撑的论据、关联多个信息、将碎片信息结构化、归纳概括、运用资料解释说明观点等高阶思维过程,最终得出“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结论,这样才可能为珍爱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与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把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是个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一个较难落实的教学目标。怎样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课“小小环境观察员”活动提供了范例。该范例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周围的环境问题、反思自己或他人不当的环境行为,学会针对问题思考对策、撰写提案提出建言,并通过全班民主商议制订班级环保公约。由于这物定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发制订的,因此制订公约的过程不仅是环境责任意识规升的过程,也是环境行为自我道德约束的过程,在后续生活中遵守班级环保公约,更是规范自己环保行为的过程。教学逻辑设计:调动学生前认知,感知地球的重要运用实证分析,用证据说明问题一探究典型案例,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在第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条件有哪些,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离开地球,我们人类能生存吗?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先用前认知说明问题,再阅读资料用证据说明问题,最后认识到人类离开地球将无法生存。在第三个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典型案例一哈尼梯田,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哈尼梯田特色-小组合作,探究元阳梯田的布局系统一分享案例,表达感恩之情”的过程,理解顺应、尊重、善待自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宝。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