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反思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反思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丰富的公共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公共生活,明确公共生活与每个人有怎样的关系,本课设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有权利使用公共资源和公共设施,也有义务对其进行维护,做到
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杈益,这样才能保障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参与公共生活。由此,本课设
定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社会上有些人的公共意识和道德素养还有待提高。例如:有
人认为公共设施是政府出钱建的,理应由政府派人维护,与个人无关;也有人认为只要
自己不破坏就可以了,公共设施坏了、脏了,与自己无关;还有些人把“公共的”当作
“私有的”;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三个教学
目标,引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6条“体
验公共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形成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意识,能够自觉爱护
公共设施”;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2.本课由两个话题组成,两个话题分别是“认识公共生活”“维护公共利益”。
“认识公共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及公共生活与自身的关系,知道“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的区别,认识到在公共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设施和资源为人们的公共生活提供了保障,懂得人们在公共生活中享有个人权利,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共利益,强化学生的公共意识。
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相关内容在低中年级都有涉及,根据高年级学生
认知水平及心理发展状况在本课教学中要抓住“公共生活”这一关键词展开教学。
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树立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共享的思想,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包含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程度越来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理解公共生活与个人的关系,知道如何参与公共生活,以及懂得为提高公共生活质量,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对自己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负责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的意义,联系自身经历理解公共生活与个人的密切关系,懂得每个人有享受公共生活的权利,也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让学生懂得只有每个人都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大家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的美好,这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教学逻辑设计: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可请学生回忆自己的周末(或假期)生活,交流除了在家休息,还去了哪里,做过什么,让学生思考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比较这些场所与私人生活空间的不同,讨论网络虚拟世界是否也可被视为公共空间,从而全面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前调查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或身边人参与了哪些公共生活,解决了哪些问题,增加了哪些生活乐趣等,从一个个具体事例中总结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际获得,进而感受到公共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教师可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公开的,良好的言行举止是一个人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体现,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积极交流的过程中厘清了思路。此外,学生对“网上购物是不是公共生活”这一问题没有思考过。学生会有认知偏差,可能会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覆盖对整个事物的看法。课堂上,有近半数的学生不清楚网上购物是否属于公共生活。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学生认识到网络虚拟世界也存在公共生活,生活中最常见的网上购物就是公共生活。教学时以思维碰撞为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话题的思考,在与已有生活经验发生联系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