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人类居住的地球(3课时) 第二课时 砂和黏土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2、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2、通过实验操作的学习,了解实验的过程,学会记录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砂和粘土的实验中,养成认真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了解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难点:了解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准备: 学生:两个托盘(砂、黏土,每组一份)清水、漏斗瓶、放大镜、《活动记录》 2、教师:砂、黏土、托盘、清水、漏斗瓶(漏斗瓶制作方法:饮料瓶瓶颈处割开;上半部倒置在瓶身中,插入折叠好的滤纸(实验室折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砂和黏土有哪些不同 同学们,你们是否玩过砂和黏土?玩过的同学能不能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通过刚才的交流,很多同学似乎没有仔细地观察或了解过砂或黏土,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有关砂或黏土的一些特点。 3、我们先来看看砂和黏土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学生观察后交流:砂一般呈黄色、土黄色;黏土一般呈褐色) 4、现在我们就通过放大镜和手来比较砂和粘土的外观有什么不同(生小组实验) 实验名称:砂或黏土的外观 实验器材:砂 黏土 放大镜 实验过程:(1)用放大镜观察砂、黏土的形状? (2)再用手指捻一捻砂、黏土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将实验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活动记录》P17) 实验现象:砂颗粒大,黏土颗粒比较小 实验结果:砂呈颗粒状,手捻感觉粗糙 黏土呈粉末状,手捻感觉细腻(生交流,师小结板书) 【策略说明:从外观上对砂和黏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这是本节课最简单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并如实记录。有序的习惯能为下面的实验作铺垫。】 活动二 实验:砂和黏土的特点(以下实验学生完成后进行简单交流再行记录) 1、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砂和黏土的外观上的特点,下面我们分别在上面洒些水,不知它们又会怎样呢? 实验名称:砂或黏土倒入水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砂 黏土 水 塑料盘 竹棒 实验过程:(1)在砂里倒入少许水后用竹棒搅拌,观察现象 (2)在黏土里倒入少许水后用竹棒搅拌,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将实验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17) 实验结果:砂里倒少许水后用竹棒搅拌不结块,粘合性差 黏土倒少许水后用竹棒搅拌会结块,粘合性强(生交流,师小结板书) 4、如果我们分别在砂和黏土中倒入同样多的水会有怎样的现象出现?哪个水流的速度快呢?(学生交流预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做。 实验名称:砂或黏土的渗水性 实验器材:砂 黏土 水 漏斗瓶 滤纸 烧杯、塑料盘 支架 实验过程:(1)在2只漏斗瓶里分别倒人砂和黏土 (2)往2只漏斗中注入同样多的水 (3)观察:水流下的速度快慢? (4)思考:砂或黏土的渗水能力怎样? (学生实验,将实验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17) 实验结果:装砂的漏斗中的水渗透的速度比装黏土的漏斗的少快,说明砂的渗水性强,黏土的渗水性弱。(生交流,师小结板书) 5、今天在一系列实验中,大家发现了砂和黏土的哪些特点呢?(生交流) 6、小结:砂呈黄色松散状、渗水性强。黏土褐色的粉末状物质,湿时富有黏性,能捏成团。 【策略说明:通过各种对比实验,了解砂和黏土的不同特点。分组进行的砂和黏土的实验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实验前进行方法的讲解,在学生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板书 砂和黏土 眼观 手捏 倒入入水后的变化 渗水性 砂 黄色 颗粒状 不结块 强 黏土 褐色 粉末状 结块 弱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