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设计课题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学科地理年级八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重点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北方地区的范围指哪些?2、北方地区发展农业有什么特征?3、请列举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今天我们接着探究东北三省。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与东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在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三省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倾听,思考。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讲授新课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东北主要地形区和山脉的位置,并描述其区域的地形特征。2、归纳东北的气候特征,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3、结合东北地形和气候分析东北农业的地位,了解其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利与弊。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请同学们阅读东北地区轮廓图,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北简述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教师总结:请描述东北地区气修特征。教师总结: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3)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冷:纬度高,紧邻亚洲冬季风风源地。湿:气温低,蒸发量小,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4)请简述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教师总结影响:民居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5)阅读图6.14,分析漠河、齐齐哈尔和沈阳的雪期由北到南的变化规律。(6)阅读图6.14,找出延吉、长春和漠河的积雪厚度,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漠河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差异,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教师总结:三地的积雪厚度分别是延吉:58厘米;长春:22厘米;漠河:53厘米。延吉距海洋近,且位于山地,地势高,长春位于平原,因此延吉积雪厚度比长春厚。漠河纬度比长春高,气温低,所以漠河积雪厚度比长春厚。(7)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8)请分析冷湿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教师总结:冻死害虫,积雪厚,给土壤带来丰富的水分;天气寒冷,农作物生长缓慢,只能一年一熟。(9)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相比,哪里更湿润?为什么?教师总结:目标导学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1)讨论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教师总结: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2)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分别有什么?教师提示: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分析。(3)话说东北之忧:东北的农产品不但量高,而且质量好。近50年来,一批批志愿者从全国各地来到东北开荒种地,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但长期的开垦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长此以往,“北大仓”是否又会变成“北大荒”呢?(4)现在东北平原面临着什么样的自然问题?教师总结: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5)讨论分析东北三省面临的忧患及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教师总结:讨论分析东北三省面临的忧患及原因,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三江平原分布着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目标导学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请同学们阅读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和工业分布,结合教材,分析以下问题:请简介东北平原的矿产资源种类及主要产地。教师总结:请列举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教师总结: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3)根据下面的资料,议一议为什么说东北三省是“中国工业的摇篮”。教师总结补充如:1958年,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货轮“跃进”号在大连建成下水;1958年,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在大连研制成功。(4)根据的资料,简要概括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原因并加以补充。教师总结: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北三省铁路、公路、管道、水路、航空等构成了四通八达运输网,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东北三省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力量雄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5)旧中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三省。例如,鞍钢是新中国成立时规模最大的企业。教师总结:哈尔滨是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便利,而且还有松花江便利的内河航运;长春和沈阳是铁路枢纽,铁路运输便利;大连既有铁路运输之便,更有海上航运之便。(6)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对照下面两图,看看主要矿产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7)东北三省的很多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阅读图6.22,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对照图6.20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教师列举如:大庆:以石油工业为主原因:靠近大庆油田伊春:以木材和钢铁工业为主原因:附近有煤炭,且靠近小兴安岭谈谈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教师总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针对个别地区进行具体分析,改善该地区因发展重工业而产生的环境污染,依托当地的劳动力优势发展一些新兴工业等。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学生读图并回答,如: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学生分析并回答如:雪期由北向南:始期越来越晚,终期越来越早,雪期越来越短。学生汇报:漠河:281天(9个多月);齐齐哈尔:242天(7个多月);沈阳:166天(5个半月)。三地雪期由北到南不断减少。学生分析:东北三省纬度高,冬季寒冷,墙体厚、窗户小有利于保温;冬季降雪较多,房顶坡度大不致于被积雪压坏房顶学生举手如: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纬度高,气温较低,因此蒸发量比华北平原少,所以较湿润。学生读教材,回答如: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地势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学生分析如:不利条件:气温低,农作物一年一熟。春秋易受寒潮影响,发生低温冻害。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地广人稀、农业科技水平高学生读教材,分析如:东北平原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学生列举如:1953年,鞍山钢铁公司建成中国第一座大型轧钢厂,被称为“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在长春下线;学生列举如:旧中国工业发展不平衡,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三省。例如,鞍钢是新中国成立时规模最大的企业。学生回答如:主要矿产地几乎都有铁路通过;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为了开采当地矿产资源。(国防建设)学生列举如:伊春:以木材和钢铁工业为主原因:附近有煤炭,且靠近小兴安岭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使学生提高识图能力,同时使学生对东北三省气候冷湿原因进行形象的分析概括。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延吉、长春和漠河等地积雪厚度,从而分析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使知识易于理解和识记。通过图片展示,使东北三省农业生产情况清晰明确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知识逻辑清晰,易于掌握。以话说东北之忧这样的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对东北三省的历史有所了解,同时,通过对历史的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介绍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环节,采用读书指导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表格,直观明了的展示东北平原矿产资源的种类及主要产地,使重点得以突出。通过材料展示,使学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自然的探究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原因,使理论层层展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从而使知识分析更具形象生动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识记。复习巩固1.东北三省包括(???)?①湖北省?②河北省?③黑龙江省???④吉林省?⑤辽宁省?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②③⑤2.我国东北平原农作物熟制是(?)A.一年三熟?B.一年两熟???C.两年三熟?D.一年一熟3.东北三省的地形以(??)为主?A.山地和丘陵?B.山地和平原C.高原和平原?D.平原和盆地4.下列不属于东北地区发展工业的主要条件的是(???)A.资源丰富?B.交通便利???C.科技力量雄厚D.重工业基础好5.我国东北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A.棉花B.甘蔗C.小麦D.水稻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知道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等特征,我们要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谈收获和体会。总结升华。板书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