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8.3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
一、单选题
1.2020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在杭州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
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这4个“不能”启示我们的发展要坚持(???
)
A.??
只要环境、不要发展的原则
B.?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
C.?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D.?计划生育、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2.“美丽中国梦”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下列说法不利于实现中国梦的是(???

A.?洞庭湖区退田还湖??????????????????????????????????????????????B.?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
C.?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D.?黄士高原增加草地放牧的数量
3.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

①全球变暖?????
②臭氧层破坏????
③城市的热岛效应??????
④酸雨危害
⑤矿物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
4.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A.?资源问题???????????????????????????B.?发展问题???????????????????????????C.?人口问题???????????????????????????D.?和平问题
5.下列属于进入工业社会新增加的环境问题有:(????
)
①洪水和风暴等自然灾害??
②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③酸雨??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下列行为中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是(???

A.?把荒地改造成良田??????????????????????????????????????????????B.?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
C.?围湖造田,陡坡开垦???????????????????????????????????????????D.?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7.下列活动,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的是(????

A.?植树造林???????????????????????????B.?废水排放???????????????????????????C.?木材加工???????????????????????????D.?填海造田
8.下图中的漫画带给我国政府的启示是(???

A.?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B.?禁止有污染行业发展
C.?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D.?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9.当前的雾霾天气不属于(????

A.?大气污染???????????????????????????B.?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资源问题
10.我国的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些区域(???

①青藏地区????
②西北地区????
③北方地区????
④南方地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11.创建美好家园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垃圾)于道者黥。(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汉书·五行志》
材料二?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管理部门不履行职责,与之同罪。)
——《唐律疏议》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环保大事记
(1)上述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
(2)材料一、二中古代政府的做法,对于我国现阶段治理这一问题有什么启示?
(3)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新中国环保事业起步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前新中国的环保事业未曾起步发展的原因。
(4)材料三表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哪一发展战略?为了助力这一发展战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12.美丽中国,我们在行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针对查找到的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力求药到病除。
一一摘自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讲话
材料二:见图
材料三:2018年7月余姚市政府出台《余姚市生20%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在社区设智能回收箱,应用物联网技术,居民在完成垃圾投放后,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获得积分兑换商品。
(1)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一所指的“病”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垃圾分类有害垃圾的必要性。
(3)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余姚为推进垃圾分类开出了什么“药方”?(不得摘抄材料原话)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生态环境”“绿色空间”等有关信息可知,要求我们坚持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A说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符,故排除;
B绿色的发展理念,但材料没有体现“开放”的发展理念,故排除;
C符合题意;
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根据题意选择即可。
2.【答案】
D
【解析】【分析】关于以上四个地区的说法,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内蒙古高原退耕还草和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是可行的,黄士高原增加草地放牧的数量违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故答案为:D。
【点评】实现中国梦,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我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这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3.【答案】
C
【解析】【分析】人类目前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其中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这些问题的影响都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酸雨不仅可能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于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是目前人类所关注的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普遍引起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化、酸雨污染、臭氧层耗损、有毒有害化学品和废物越境转移和扩散、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海洋污染等。
4.【答案】
B
【解析】【分析】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必将在发展中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5.【答案】
C
【解析】【分析】洪水和风暴是史前社会的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是农业社会主要的环境问题;酸雨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工业社会新增加的环境问题。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工业社会阶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类主动的征服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减小;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6.【答案】
C
【解析】【分析】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变小.导致其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减弱,而在陡坡上开垦梯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有时候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
7.【答案】
A
【解析】【分析】废水排放会污染环境,填海造田会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木材加工会导致森林植被的破坏,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
故答案为:A。
【点评】植树造林可以提高地球植被的面积,大力植树造林可以改善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树造林能够提高大气的氧含量,森林能涵养水源,在水的自然循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
8.【答案】
A
【解析】【分析】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我国的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不平衡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此,我国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治理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
故答案为:A。
【点评】
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并治理环境污染。如:在流动沙丘地区建设沙障;在荒漠化地区建立人工草场;在非宜耕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在生态环境恶劣的牧区实行禁牧等。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水体污染、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展治理工作。
9.【答案】
D
【解析】【分析】雾霾天气属于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现象,但不属于资源问题。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10.【答案】
C
【解析】【分析】我国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青藏和西北地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雾霾形成的内因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加,大气污染负荷常年在高位变化。外因则是不利的气象条件频繁出现。从我国的四大地区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形和气象条件总体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静稳态天气的发生频次远大于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四季地面风速整体呈明显下降趋势,一旦遇到静稳态天气等气象条件,污染快速累积,容易发生雾霾天气。
二、材料分析题
11.【答案】
(1)中国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要惩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否则要被问责。
(3)新中国成立初期忙于巩固新生政权;忙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忙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4)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保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不随意倾倒垃圾;举报污染环境的行为;宣传环保知识;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绿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弃灰(垃圾)于道者黥”、材料二中的“秽污”和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环保大事记”都说明了中国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它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要惩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否则要被问责。
(3)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民经济初入正轨,国家工业化刚刚起步,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而且程度比较轻,因而环保意识尚未觉醒,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忙于巩固新生政权、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和发展经济,致使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开始新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4)材料三表明我国目前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中国历代政府均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影响社会安定,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政府要加强环境立法;要惩治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否则要被问责。
(3)新中国成立初期忙于巩固新生政权;忙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忙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4)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保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不随意倾倒垃圾;举报污染环境的行为;宣传环保知识;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绿色出行;不用或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环境问题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
(1)指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2)必要性:垃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分类处理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垃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分类处理垃圾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政府出台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管理条例,加强制度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有技术支持;积分兑换商品奖励,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环境问题。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指的“病”是指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2)本题考查的是环境问题。
垃圾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分类处理垃圾有利于保护环境;垃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分类处理垃圾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本题考查的是环境问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政府出台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和管理条例,加强制度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有技术支持;积分兑换商品奖励,提高市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

1


3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