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自然》四年级第二学期教材第五单元《沉与浮》的第二课时,属于《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物质科学”模块中“运动和力”主题的学习内容。本节课要求通过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过程,得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形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需要力的科学观念,培养推理、论证、质疑等科学思维,提升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等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常见的,探究相关规律无疑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不过,学生往往凭其经验偏面地认为:重的东西沉,轻的东西浮。因此,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修正原有错误的前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比较针筒沉入水底和浮出水面时运动状态的改变,知道在所受的重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所受的浮力)有关;紧接着,通过制作“潜水艇”和玩“潜水艇”的过程,在交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知道在体积(所受的浮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沉浮与它所受的重力大小有关。最后,通过观看“蛟龙号”深海潜水的视频,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本节课的学习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为载体,创造充分的动手和探究的机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针筒沉浮的秘密”活动,知道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所受的浮力)会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提高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玩一玩‘小小潜水艇’”活动,知道在体积(所受的浮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提高推理、论证、质疑等能力,感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观看“蛟龙号”深海潜水的视频,能用所学知识说出潜水器沉浮时受力的变化,感受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体会科学技术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物体的体积(浮力)和重力会影响物体的沉浮。难点:控制“小小潜水艇”在水中的状态,并从中分析得出影响潜水艇沉浮的因素。四、教学资源1.学习活动器材:针筒(玻璃和塑料各一支)、水槽(盛适量水)、饮料瓶、注塑喷嘴、塑料管、螺帽等。2.演示文稿、活动任务单等。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究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体积(所受的浮力)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二是探究在体积(所受的浮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影响它在水中的沉浮;三是所学知识的简单应用。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是:一是通过“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比较针筒的沉与浮。抓住学生喜欢挑战的心理,提出“你能让下沉的针筒浮起来吗?”让学生提出各自的假设,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再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知道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与它的体积大小有关;二是玩一玩“小小潜水艇”。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从观察到推理,到引导学生利用模拟的方式来寻找“潜水艇”的秘密,让学生通过制作、观察现象、交流发现、引导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证实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与它的重力大小有关。三是知识应用,通过一段“蛟龙号”深海潜水的视频,让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说出潜水器沉浮状态改变时受力变化的同时,感受科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也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感悟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利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方法一:利用针筒的特点,改变活塞的位置,结合观察到的沉浮状态,分析得出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与它的体积(所受的浮力)有关。方法二:通过玩一玩“潜水艇”,观察比较“潜水艇”上浮或下沉时内部水量的变化,通过分析得出在体积(所受的浮力)不变的情况下,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与它的重力大小有关,体会科学思考的重要性。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控制“潜水艇”在水中的状态,并从中分析得出影响潜水艇沉浮的因素。方法一:改进实验器材。选择容积较小的饮料瓶,在底部打洞,以便于学生自制“潜水艇”完全沉入水底,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其次,为了保持瓶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进水口始终向下,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采用底部大螺母配重的方式;为了解决瓶口漏气的问题,在瓶口缠上生料带,使瓶口更为密封。方法二:以活动任务单为支架,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开展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认识。本节课的设计,以科学思维培养为重点,努力体现以下三个特色。一是采用了探究教学法,回归科学教育的本真。本节课创设了较为充分的观察、推理、制作、模拟、分析等科学思维培养的时空,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提高科学思维和表达表现的能力;二是利用活动任务单,搭设确保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支架,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明确的要求、清晰的流程,帮助学生整理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火花,从现象到结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三是在活动中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利用评价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活动的要求,主动为学习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通过自主的评价,提升学生自我的评价能力,为他们形成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提供帮助,以体现“评价促进学习”的课改理念。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情景观察与思考活动Ⅰ探究针筒沉浮的秘密活动Ⅱ玩一玩“小小潜水艇”物体的体积(浮力)会影响沉浮活动Ⅲ知识应用物体的重力会影响沉浮)2.流程图说明情景观察与思考演示各种常见物品放入水中松手后沉浮情况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可能是什么,并通过交流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活动Ⅰ探究针筒沉浮的秘密通过提问“你能让下沉的针筒浮起来吗?”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比较、分析针筒下沉和上浮时的不同之处,判断两种情况下针筒体积(所受浮力)大小的不同,推理得出初步结论。活动Ⅱ玩一玩“小小潜水艇”根据活动要求,先制作一个“小小潜水艇”,再利用“小小潜水艇”开展活动,在交流发现、协同分析中,推理得出初步结论。活动Ⅲ知识应用观看“蛟龙号”深海潜水的视频,用所学知识说出潜水器沉浮状态改变时受力的变化,感悟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3.教学主要环节本节课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实验、交流、分析。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针筒下沉和上浮的不同,交流发现、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第二环节,制作、实验、分析、交流。在制作和玩“潜水艇”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开展实验、交流发现、协同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环节,应用拓展。通过“蛟龙号”深海潜水的视频,体会科技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和生产,感悟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七、教学过程(一)活动Ⅰ:探究针筒沉浮的秘密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情景导入猜测: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揭题: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2.思考与实践:你能让在水中下沉的针筒浮起来吗?3.交流与分析:同样的针筒在水中,它能下沉到水底,也能上浮到水面,在它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4.结论:当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变时,体积会影响它的沉浮。演示各种常见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时,应在水中松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物品是上浮还是下沉,再通过问题及交流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探究过程中,注重探究方法的培养,突出观察、假设、实验、分析到总结的探究思路。安全教育:使用玻璃制品的注意事项。分析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针筒所受的重力不变,而是它的体积改变了。(二)活动Ⅱ:玩一玩“小小潜水艇”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制作:完成小小“潜水艇”的制作。2.实践与思考:(1)玩一玩,仔细观察“潜水艇”沉浮过程中的变化;(2)潜水艇在下沉和上浮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改变?3.分析与交流:在潜水艇运动状态变化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4.小结:当物体体积不变时,重力会影响它的沉浮状态。5.知识拓展:阅读潜水艇的工作原理。6.活动评价:对照细则做相应的自评。本活动开始,建立“模拟”方法的初步概念。结合学习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步提出学习要求。要求要明确、流程要清晰,从现象到结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玩“潜水艇”时,提醒学生使用针筒的注意事项。教师巡视指导并对小组活动做相应评价。引导学生分析:抽入水后,“潜水艇”变重,重力增加,而体积不变。通过潜水艇工作原理的介绍,进一步增进对影响物体沉浮因素的理解。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对小组活动情况做自我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三)活动Ⅲ:知识应用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课堂小结2.知识拓展:“蛟龙号”深海潜水3.提问质疑将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提升为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大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科学原理。请学生表达学习中还存在的疑问,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达要有针对性的评价。八、板书设计5.2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重力不变时体积不变时体积重力(浮力)(浮力)(重力)活动任务单设计(见附页)5.2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活动任务单第1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