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科学教案课题:4.1太阳和月球(二)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月球是不发光的地球天然卫星,能说出月球的直径;2.?知道地月之间的距离,能解释在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的原因;3.?了解月貌特征,能解释环形山形成的原因;4.?知道月球上没有大气,能举例证明没有大气的景观;5.?知道月球引力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6.?知道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了解月球的直径和地月举例,发现在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的原因;2.?通过观察月貌照片,了解月貌特征并思考形成的原因;3.?通过对比月球和地球表面景观的不同,发现在月球无法完成某些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识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激发爱国热情和探月渴望,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重点:?????了解月球表面的特殊地貌以及表面状况;难点:?????解释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问】地球另一个非常要好的邻居是什么?【介绍】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情境】“嫦娥奔月”T:古人对月球有许多美好的遐想与憧憬,月球真的如此美轮美奂吗?【引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月球(一)望月【提问】月球看上去和太阳的大小相似,实际上要比太阳小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自学:阅读P129,用数据证明你的观点。自学提示:??????1、月球的直径有多少???????2、月球的体积、质量与地球相比???????3、月地距离有多少?与日地距离相比?答:由于月球比太阳距离地球近得多,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和太阳差不多大。【计算】假设有一架每小时能飞1000千米的飞行器,从地球飞到月球要多少天?(二)探月【过渡】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月球,我们用望远镜或者卫星探测器观察月球。【图片】欣赏“嫦娥一号”卫星探测器发回的资料:真实的月球T:说说你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的?S: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明暗相间。T: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月球也是光源吗?S:不是的。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照亮的月面。T:你能推测月球表面亮暗不同的区域的月貌特征吗?S:亮区是高地,称为月陆;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称为月海。T:这些坑坑洼洼的是什么呢?S:环形山,又叫月坑。T: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地形。月球的正面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个以上。【提问】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猜想: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的。【思考】1、为什么面向地球的月面比背向地球的月面环形山少?2、每天都有数十亿的小型天体向地球撞来,那为什么地球就能完好无损呢?【读图】P130,议一议月面景观和地球有什么不同。小结: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月球的质量小,使得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小。(三)登月【思考】月球表面几乎什么都没有,为什么人类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财力孜孜不倦地登上月球?【阅读】人类登月大事记小结:人们经过长期的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开发月球资源的可能性。?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识月球了吗?对月球你还想探索哪些知识呢?上课教师修改:?【板书设计】4.1?月球一、基本信息???1、直径:3476千米,d月3/11d地=1/400d日???2、体积:V月=1/49V地?????3、质量:m月=1/81m地???4、月地距离:38.44万千米???5、状态: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不发光?????????????亮区:高地——月陆????6、月貌:????暗区: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区——月海?????????????环形山——月坑?????????????形成原因: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古老的火山爆发????7、特点: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没有水;????????????重力小;????????????昼夜温差大;????????????真空,听不到声音;????????????丰富的矿产资源。?????【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2、作业本A本P53-54??3、课时特训P100-101【教学反思】???七年级科学教案课题:4.1.1太阳和月球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太阳的直径大小和日地距离。(2)了解太阳的大气层结构及对应的太阳活动。(3)知道太阳活动的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4)认识天文望远镜的结构,初步学会使用天文望远镜。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的方式,认识太阳的基本信息;(2)通过视频,了解几种太阳活动的现象;(3)学会观察现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增强关心空间科学的发展的意识。(2)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重点:(1)?能够区分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发生场所;(2)?知道太阳活动周期对地球的影响。难点:?????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在宇宙中,地球最亲密的两个朋友是什么?太阳和月亮。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太阳(一)太阳的概况【提问】你对太阳了解多少?自学:阅读P127,了解太阳的基本信息,并为“太阳”设计一张名片。【思考】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几分钟?【讨论】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二)太阳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平时所见的太阳图片和太空航天站上拍摄的太阳照片)【读图】你平时看到的太阳和通过太空航天站拍的太阳有什么不同,谈谈你的感受。【介绍】太阳是一个气体球体,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事实上是光球层。(三)太阳的活动类型【提问】太阳表面经常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称为太阳活动。你知道哪些太阳活动吗?【视频】《太阳活动》【介绍】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的特点及产生场所。【活动】根据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图,两个相邻高峰值年或低峰值年之间的时间?【说明】11年。黑子数多的那年叫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时叫太阳活动谷年。(四)太阳活动类型对地球的影响【提问】为什么要观察记录太阳黑子的数量变化和周期呢?答:太阳黑子等一系列太阳活动对地球会有影响。【思考】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材料:加拿大的停电事件和手机的通讯质量问题以及发生在上个月的日本通讯卫星事件。这些事件都和太阳的活动有关?(展示太空航天站拍摄到的太阳照片观察并思考)请描述你对太阳的新感受?【过渡】课后我们可以通过科普书籍或相关的网站收集与太阳活动相关的资料,也可以通过观测来了解太阳活动。(五)使用天文望远镜【提问】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测太阳活动?S: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T:为什么不能直接拿望远镜看?S:对眼睛会造成永久性损伤。【提问】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选做:活动——使用天文望远镜。【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上课教师修改:?【板书设计】4.1?太阳一、基本信息???1、状态: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2、直径:140万千米???3、温度:表面6000,中心1500万???4、日地距离:1.5亿千米???5、结构:画图由里至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6、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作业布置】:1、课后练习???2、作业本B本P46-47??3、课时特训P98-100【教学反思】1、制作太阳的名片不必分享,有点费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名片进行自学检测。2、逻辑连贯性还可以,但是主次详略不得当,应该要更加凸显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和太阳活动。Q:如何帮助学生记忆太阳活动与场所的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1 太阳和月球 教案.docx 4.1.2 太阳和月球 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