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题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1)学科地理年级八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形成原因(风成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白山黑水”具体指哪些地方?2、东北地区的农作物主要包括哪些?3、请列举东北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二、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属于北方地区。黄土高原包括哪些?有什么样的气候特征?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应该如何治理?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今天的学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复习旧知,准备新知。倾听,思考。检测上节课的重点问题,温故而知新。引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讲授新课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风情”及其名胜古迹结合和文化遗存。2、了解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及其地貌景观。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4、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文明的摇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知识点。请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图,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请简述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请介绍黄土高原跨越的省区。教师总结: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你对黄河有多少了解?请说给大家听听。请列举华夏文明。教师列举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黄土位于坛上“五色土”的中央。陕西黄帝陵,祭祀典礼黄土高原年降水量较少,气候较为干旱,因此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修建了窑洞,窑洞冬暖夏凉,防风避雨,很适合北方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信天游是一种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目标导学二:风吹来的黄土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本目的知识。2.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这么多的黄土是从何而来的呢?结合教材讨论以下问题:(1)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哪来的?教师出示: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及我国西北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还有哪方面证据可以支持“风成说”的?教师提示:请简介黄土高原的地貌,请对各种地貌简介。教师归纳:目标导学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初步掌握知识点。探究与分享:结合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阅读图6.34,说说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2)讨论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③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3)阅读图文资料,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谈谈你的看法。教师总结补充如: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异常、沙尘暴等。目标导学四:水土保持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思考:植被覆盖越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就越,水土流失的状况。2.思考: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是不是都要还林呢?教师总结: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请列举保护措施。教师总结:(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等。(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数量等。4.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沟谷和坡地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阅读图6.37和6.38,说说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对水土保持的作用。5.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请你参加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6.拓展延伸:高见邦雄——黄土高原植树十四载的日本人。观点“环境不分国界,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世界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环境不分国界”这个观点的呢?与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相类似,在吉林西部草原治理不毛的盐碱地取得成效,“碱巴拉”飘出稻花香,请谈谈你的感悟。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本目的知识,初步勾画知识点。学生读图,尝试回答,如: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学生根据所知,介绍: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并归纳,如:科学家的假说如:水成说,风水雨相说,风成说等。学生读图,共同分析如:顺着风向,从戈壁—沙漠—黄土,颗粒越来越小。1、粗大砾石留在原地----隔壁2、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沙漠3、细小的尘土东移南下黄土层学生介绍如:黄土梁是指沟谷之间的长条形高地。长度大小不等,最长达几十公里,宽几十米到几百米。黄土峁是圆形、近圆形的黄土丘。峁坡呈凸形坡,坡度20°左右。学生分析如: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的状况相对不会特别严重。学生分析回答:沙土;陡坡;大学生谈看法如:1、破坏生态环境;2、水土流失使养分流失,土壤肥力下降;3、河流含沙量剧增,河流决堤;4、旱涝灾害频繁……学生回答如: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学生列举如:1.“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 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学生回答: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度”,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本目主要内容,便于下面的教学与学。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图,提高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同时使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跨越的省区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整体上掌握黄土高原来历的几种说法。通过图片,使学生对风成说形成直观的理解,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通过请学生查找证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示,使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有所了解。通过探究与分享,引导学生分析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在三个方面提示,帮助学生共同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看法。通过理论结合图示: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使学生对退耕保土加深理解。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视野得以拓展,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复习巩固1.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剧种是()?A.二人转???B.黄梅戏???C.越剧???D.梆子、秦腔2.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窑洞,其形成原因是(???)?A.黄土具有直立性,较干燥???B.黄土具有黏性?C.黄土比较湿润????????D.黄土土质比较松散3.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在(???)?A.塬?B.梁C.峁?D.川4.与黄土高原相连的地形区是()?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东北平原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①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人多地少,过度开发破坏地表④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汇报,共同完成检测练习。通过复习巩固环节,检测本节课的教学与内的内容,检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道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及形成原因等,我们要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谈收获和体会。总结升华。板书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