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教案课题:物质的溶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物质是有限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难点:知道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物质是有限度的。教学准备:糖、鸡精、沙子、泥土、盐、味精、生粉、五香粉、小烧杯、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不同物质放入水中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2.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积极参与交流。活动器材糖、鸡精、沙子、泥土、烧杯、水。活动过程指导要点实验:将四种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轻轻搅拌。观察:四种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现象。讨论:糖和鸡精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实验:尝试糖是否还存在水中。交流:生活中喝汤的经验。交流:物质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交流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时,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此交流的基础上做引导,为后续制作、讨论活动多好铺垫。活动二:认识溶解现象活动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活动器材教材图示、盐、味精、生粉、五香粉、小烧杯、水。活动过程指导要点实验:四种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轻轻搅拌。观察:四种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现象并记录。交流:哪些是溶解现象,哪些不是溶解现象。讨论:生粉放入水中是否是溶解现象。观察:生粉和盐放入水中后的差别,以及教师上课前做的生粉放入水中的实验。交流:生粉放入水中不算溶解现象的原因。讨论:生活中的溶解现象。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溶解只是物质和水的一种现象。学生实验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四种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的现象,并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观察生粉放入水中是否是溶解现象时,教师可在课前就将生粉放入水中让其沉淀,通过比较和实物投影帮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粉放入水中不是溶解现象的原因。教师在课前准备关于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的图片,并解释我们的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溶解只是物质与水的一种现象。活动三:溶解是有限的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了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2.在活动中,积极思维,大胆表达。活动器材盐、小烧杯、水活动过程指导要点讨论:一定量的水中是否可以不断地溶解盐?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测。实验:在一杯水中不断加盐并搅拌。观察:盐是否能不断溶解。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同时,应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盐是有限度的,鼓励学生提出能继续溶解的方法。板书设计物质的溶解溶解均匀化开看不见颗粒存在有限度的控江二村小学公开教学教学反思时间:2017.5.11地点:多功能厅学科:科学与技术听课范围全区教师执教教师:尹慧班级:三(4)班课题:物质的溶解本课教学以“溶解”为载体,引导学生从需求出发,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实验、评价,引导学生亲历物质的溶解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主线清晰,围绕核心内容逐步展开,有合有分,对学生而言,既有操作方法上的实践和掌握要求,又有思维上的探讨和提升可能。整个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首先,我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利用他们最常见的糖和鸡精,引导学生关注“溶解”这一本课主题。将学生对溶解比较模糊的感受具体化、清晰化,转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然后,在“什么是溶解”的活动中,通过问题逐步展开,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对糖和鸡精放入水中后产生的现象等问题开展充分的交流,这种针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交流是学生技术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些有益的观察、讨论过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学生在本课中完成再生纸的制作提供了保障。在学生完成第二组实验后,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溶解现象,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引导学生重视观察身边有趣的变化,初步建立探索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体验技术思维而开展的,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一想法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呈现。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聚焦于“溶解”这个核心内容,在问题的引领下,随着制作过程逐步深入。在哪些使溶解现象的问题中,我没有将重点放在辨别哪些是溶解现象哪些不是,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是溶解现象会怎样?”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溶解现象的特点。同时,呈现了各种不同的物品,如:沙子、泥土、味精、生粉、五香粉等,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的关键在于“虽看不见颗粒,但仍然存在水中”。这一过程看似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仅仅是口头讨论,但其确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技术素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动手操作,思维上的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探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