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现象》和《光的折射 透镜》复习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三原色以及色光混合,了解红外线、紫外线应用.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 3.初步理解光反射的规律. 4.探究并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5.会用作图法了解透镜折光的奥秘. 6.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成像的条件. 7.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像特点和产生原因 【重难点分析】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理解虚像概念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会利用作图法了解透镜折光的奥秘.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 5.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教学过程】 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1)知识梳理:光的传播特点: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易错题突破 典例题: 例1如图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 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烛焰在薄膜上成像的原理 是 ,这个像是____(选填“实”“虚)像。如果将该装 置稍稍远离烛焰,薄膜上成的像____(选填“变大”、“不变” 或“变小”)。 考点二: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 知识梳理 ①光学实验要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减小了其他光线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现象更明显) ②放置要求: 纸板与平面镜要垂直放置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要在同一平面内 (验证方法:将右半边纸板ON向上折,观察纸板能否看 到 反射 光线) ③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需要多次 ④光路可逆性的验证:将激光逆着原反射光线射向O点,观察纸板上的反射光线是否与原入射光线重合 ⑤漫反射的体现:可以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纸板上的光的传播路径 ⑥不能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因:将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记录成入射角或反射角 易错题突破 例2(2017无锡、1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为了在硬纸板上同时呈现入射光束和反射光束,将平面镜水平放置后,带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应与平面镜 ,并保硬纸板A、B两部分在 ,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需要多次改变 。 例3(2019无锡、6).如图所示,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 ) A. 水平向右移动 B. 水平向左移动 C. 竖直向上移动 D. 竖直向下移动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知识梳理: B.探究实验操作考查要点 ①茶色玻璃板的放置: 放置在方格纸上 未竖直放置会出现问题:棋子B与棋子A的像 ②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个棋子A,将另一个相同的棋子B放到镜后,使它 与棋子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重合,棋子B的位置就是棋子A的像的位置 易错点:观察像在玻璃板的 观察; 判断虚像的时候,要在玻璃板 观察 ③物理研究方法: C.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看是否能呈现在光屏上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完全重合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刻度尺测量并比较 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 知识梳理这一过程,可以完全放给学生,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展示,相信每一个孩子的知识框架建立都有他们自己的特色。 易错题突破 例3(2016无锡、17).如图所示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现有茶色玻璃板和透明玻璃板,实验时应选择______来代替平面镜。实验时,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______;测量两只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______。 例4(2017无锡、23).请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经过平面镜所成的像. 考点三: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特点 (1)知识梳理: 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 入射角 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 大于入射角 (2)易错题突破 例5(2018无锡、24)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2.透镜 (1)知识梳理 ①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会聚焦点;透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从焦点发出平行于主光轴 凹透镜:平行于主光轴发散,发散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焦点;透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射向虚焦点的平行于主光轴 (2)易错题突破:主要以作图形式考查 例6 2015无锡、23、(1) 例7 2016无锡、23、(1) ②透镜焦距的确定方法:聚焦法 易错点:在光具座上读焦距,注意估读 易错题突破 例8(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小明将一把木质刻度尺的一端支于水平地面上, 观察尺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不断调节刻度尺,使其在地面上的影子______,这时尺的方向就与太阳光的方向平行。小明保持尺不动,小红将光屏A和凸透镜L按照图甲所示的方式均垂直于刻度尺摆放,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③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放: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调: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小窍门:蜡烛越烧越短,像就会向上移动(利用透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来理解) 移动方法:像在哪个位置,蜡烛或光屏就往哪里调,透镜和光屏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调 保持f一定,改变u,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像为止 物距、像距关系 物距 u 像距v 像的性质 应用 正倒 放缩 虚实 位置 u>v u>2? 2?>v>? ? ? ? 异侧 照相机、摄影机 u=v u=2? v=2? 倒立 ? 实像 异侧 等距法测焦距 uu>? v>2? 倒立 ? 实像 异侧 幻灯机、投影仪 u=? 不成像 获得平行光、粗测焦距 v>u u ? 放大 ? ?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解题技巧 1.物近像远像变大,即U小,V大,像就大 延伸:物像同方向移动;物体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 2.换透镜,即物体不动,改变透镜焦距 。透镜越厚,焦距越短,相当于增加了物距 3.如果题意没有出现f,我们就可以利用物距和像距大小关系判断像的性质 当U >V,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U <V,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例9(2016无锡、25)利用光具座以及蜡烛、凸透镜、光屏等器材,可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 规律”的实验。 (1)实验时,首先在光具座上放置实验器材,若光具座A处放置蜡烛(如图所示),则C处应放置( )(选填 凸透镜或光屏 )器材正确放置后,还应对其调整,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 位于凸透镜的 ( )上。 (2)实验后,可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根据成像规律判断下列说法,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则烛焰距离凸透镜30cm时,可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B.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下移 C.若烛焰朝着凸透镜方向前后不断晃动,则光屏上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像 D.若烛馅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3)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得到了如下数据: 实验序号 物距 焦距 像的性质 像距 1 12 10 倒立放大实像 60 2 14 10 倒立放大实像 35 3 15 10 倒立放大实像 30 4 30 10 倒立缩小实像 15 5 30 12 倒立缩小实像 20 6 30 15 倒立等大实像 30 下列对表中数据的分析,错误的是______ A.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物距不同时,所成的像有可能相同 B.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大时,像距越大 C.当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不同时,所成像的性质有可能相同 D.当凸透镜的焦距相同,且成放大实像时,像距与物距之和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 将蜡烛置于凸进镜一倍焦距处,结果仍能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这是为什么? ④凸透镜规律的应用 近视眼: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要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要佩戴凸透镜 例10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因和近视眼矫正的是( ) A. 乙和丙 B. 乙和丁 C. 甲和丁 D. 甲和丙 A 乙和丙 B 乙和丁 C 甲和丁 D甲和丙 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在近5年中考中年年都考到,可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应用技巧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结巩固 易难易错: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下列实例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形成的。①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②电影屏幕上的画面;③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④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柳树的倒影;⑤从上面观赏鱼缸中的鱼。能成虚像的是 (填序号),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填序号)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填序号) 解析 ①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子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②电影屏幕上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③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胚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属于虚像; ④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平静湖面上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属于虚像; ⑤从上面观赏鱼缸中的鱼,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光的折射,从上 面观赏鱼缸中的鱼,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综上所述,能看到虚像的是③④⑤;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④;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 成的是①。 【教学小结】 光现象是初中物理八上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难度主要体现在三个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而且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也是中考的考查重点,可以通过作图的形式考查规律的应用,纵观5年的中考题,分值在5—14分之间,多以6分为主,考查的要求一般,复习中主要注重学生对光现象和光的折射 透镜的基本知识掌握的是否全面,通过复习查漏补缺,再次巩固和克服一些易错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