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大雁听了,深受感动,忍不住张开翅膀飞了起来。表面上是落,其实是指飞起来的意思。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进宫后,贵妃杨玉环思念家乡。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故事一:中国五代画家黄荃画的四季花草及各种动物栩栩如生以致引得一只进献的白鹰展翅欲啄而受到皇帝的高度赞赏。故事二:传说古希腊画家宙克斯与帕尔哈希奥斯比赛的故事。具象艺术是人类艺术历史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写生珍禽图黄荃五代二.具象艺术的特点1.艺术形象的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分辨出人物的性别,表情,动作,衣饰,各个物品的品种,类属以及地点,环境等等。,作者:张泽端。是北宋末年画家(局部)清明上河图,宽24.8,长528.9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的形式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的生活面貌。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描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也有记载814人),各种牲畜60余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多颗。教皇英诺森十世维拉斯凯兹在这幅肖像画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狡猾,多疑甚至毒辣的性格,他双唇紧锁,目光斜视,脸色阴沉,好像对谁都不信任。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一、具象艺术的特点欣赏教皇英诺森十世像这是一幅几乎与真人等大的写生作品,作品完成后,放在一个大厅,教皇的下属进来后,急忙取下帽子行礼——他以为真的教皇坐在那里。教皇本人见到这幅作品后,良久才喃喃地说:“太像了,太像了……”但这幅作品最后被教皇收藏起来,从来没有展出过,为什么呢?二.具象艺术的特点1.艺术形象的视觉真实性和客观性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具象艺术的第二个特点:典型性所谓典型性,是指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按照创作需要和美的规律与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和综合的艺术处理。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表现出瞬间性特征。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具象艺术的典型性,不是完全的照相记录。《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局部)顾闳中(五代)具象艺术代表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客观世界-----很像《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局部)顾闳中(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局部顾闳中(五代)二.具象艺术的特点1.艺术形象的视觉真实性和客观性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3.情节性和叙事性三.怎样鉴赏具象艺术?1.肖像艺术2.主题性艺术典型形象典型环境肖像艺术《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蒙娜丽莎》成功塑造了一位城市资产阶级妇女形象,据说她是一位皮货商的妻子,画像是这位24岁的妇女刚失去了心爱的女儿,悲切抑郁。达芬奇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唱歌、说笑话,让快乐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的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的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主题性艺术血衣1959素描王世廓血衣以一位农村妇女手持的血衣作为揭示性主题和画面情节的中心,用一系列饱受封建剥削和摧残的农民形象体现了斗争激情,显示了民主革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804年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正式称帝。出席典礼的有世界各地的达官显贵,有教皇比维斯七世,财政总监以及各国的使节拿破仑一世加冕1805-1807油画达维特(法国)社会记录功能占领总统府1976陈逸飞魏景山三、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一)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二)认识和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