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弯弯的拱桥》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拱桥的特点是外形美观,跨度较大; (2)拱受力是通过拱圈把压力向下传到拱脚,向外传到拱座,因此拱桥有很强的承重能力。 2、能力培养目标: (1)会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来探究拱桥的承重能力。 (2)能根据拱的形变来推想它的受力状况,并能进行恰当的描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验有利于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 (2)通过观察赵州桥,体会到古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的对比实验探究拱桥的承重能力。 难点:对拱称重后的形变进行推理,分析受力情况,并用图示或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对比实验法”探究“相同条件下,梁桥和拱桥的承重能力,谁更强”,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法,观察分析“为什么拱桥的承重能力更强”的原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拱桥在承重过程中力的走向”,并引导动手设计拱桥,讨论影响拱桥承重能力的因素,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四、教学准备 2个水槽,2盒钩码,2张A4纸和两张卡纸,课件、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课前播放有关桥的视频) 教师:同学们,课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我国当代先进的拱桥技术,其实我国古代的拱桥技术也十分高超,隋朝的赵州桥,就是古拱桥的杰出代表。下面,我们来欣赏它的风采。(播放赵州桥简介的视频)欣赏完,你觉得赵州桥有什么优点? 学生1:赵州桥弯弯的,跨度大。 学生2:能就地取材,承重能力强。 教师:拱桥的设计有很多的优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弯弯的拱桥的秘密(出示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1课。 (二)活动一:比较梁桥和拱桥的承重能力。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究了梁桥的承重能力。那么,你们想一想:在相同条件下,梁桥和拱桥的承重能力,谁更强? 学生:拱桥 教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请看实验材料 : 课件显示:A4纸2张、水槽2个、铁垫圈若干 教师:这个实验是这样的(课件出现实验步骤)第一步,用两个倒扣的水槽做桥墩,用尺子确定好桥墩间的距离,记录在记录表里。 第二步,用2张A4纸分别搭建梁桥和拱桥,首先搭建梁桥,然后往桥面轻轻地放铁垫圈,直到桥面倒塌,记录铁垫圈的个数,重复三次。再搭建拱桥,用同样的方法放铁垫圈,并进行记录。第三步,分析实验数据,写出你的发现。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1:桥墩的距离要相等(这点很重要,还有吗?)。 学生2:我们身体任何一个部分不要碰到桥面或桥墩。 教师:对!这就是细节,在实验当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要记住啦! 教师: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这个实验! 开始!(老师巡堂) 梁桥和拱桥承重能力的对比实验 第( )组 组长:( ) 实验目的 比较梁桥的承重能力和拱桥的承重能力,哪一种更强。 实验过程 我们组选择的桥墩距离是:( )厘米。 最多能放多少个铁垫圈 第一次 (单位:个) 第二次 (单位:个) 第三次 (单位:个) 平均值(单位:个) (除不尽时保留一位小数) 梁桥 拱桥 我们的发现:﹍﹍﹍﹍﹍﹍﹍﹍﹍﹍﹍﹍﹍﹍﹍﹍﹍﹍﹍﹍﹍﹍﹍﹍﹍﹍﹍﹍ ﹍﹍﹍﹍﹍﹍﹍﹍﹍﹍﹍﹍﹍﹍﹍﹍﹍﹍﹍﹍﹍﹍﹍﹍﹍﹍﹍﹍﹍﹍﹍﹍﹍﹍ 教师:同学们合作得真好,很快完成了实验。请第一小组来汇报。 学生1:(学生到讲台展示台处投影实验记录表)我们组桥墩间的距离是12厘米,梁桥上放了3个铁垫圈,拱桥上放了11个铁垫圈,我们发现,相同条件下,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强。 教师:是这样吗?一个小组的发现可不够说服力,我们请第二小组来汇报。 学生2:(学生到讲台展示台处投影实验记录表)我们组桥墩间的距离是8厘米,梁桥上放了5个铁垫圈,拱桥上放了16个铁垫圈,我们发现,相同条件下,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强。 教师:实验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相同条件下,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强(张贴板书)。我们把这两组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两张记录表都投影到展台上) 学生:先看梁桥,第一组桥墩间的距离是12厘米,第二组是8厘米,距离变小了,铁垫圈由2个增加到4个,承重能力增强了(在记录表上写增强);再看拱桥,桥墩之间的距离变小了,铁垫圈的个数也增加了,承重能力同样也增强; 教师:不管梁桥还是拱桥,桥墩间的距离大,承重能力弱;距离小,承重能力强。但是,相同条件下,拱桥的承重能力还是比梁桥强。同学们,在实验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 (三)活动二:无拱座和有拱座拱承重对比实验 教师:那么,相同条件下,为什么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强? 学生:结构不一样。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探究拱桥的结构。拱桥有一个弯弯的桥面,叫拱圈,拱圈的底部两端叫做拱脚(板书),由桥墩支撑着,这两个桥墩也叫做拱座(板书)。 教师:如果缺乏了拱座支撑,拱圈还能承重吗? 学生:能/不能 教师:其实还是能承重的,只不过承重能力发生了变化,它会怎样变了,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对比它的变化过程。 请看实验材料(出示幻灯片)。为了便于实验观察,老师把A4纸换成了更厚的卡纸,把两个水槽换成支撑能力更强的两盒钩码。一会,请大家把两个相同的拱圈放在桌面上,其中一个加拱座支撑,然后分别往这两个拱圈上放铁垫圈,对比两个拱圈在承重过程中,它的形状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把你的发现和同学说一说。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教师:那个小组汇报? 学生:我们组发现,两个都能承重!这边能放更多的铁垫圈!(学生开始往两个拱圈上各放3个铁垫圈)往这边放铁垫圈时,它向两边分开了。 教师:对!拱脚向两边分开了! 学生:往这边放铁垫圈时,拱脚没有向两边分开。 教师:为什么这边的拱脚没有向两边分开呀? 学生:拱座抵住了。 教师:那拱座受到的力到哪些方向去了? 学生:两边和向下。 教师:谢谢你!拱圈受到重物压力时,压力沿着拱圈向两边传到拱脚,再由拱脚传到拱座,拱座再把力向两边和向下传递,把压力分散了,这就是拱桥承重能力比梁桥强的秘密了。 (四)小小设计师 教师:同学们太给力了!想不想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座拱桥? 学生:想 教师: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物品设计一座拱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拱桥上放的铁垫圈最多。思考:拱桥的承重能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开始。(学生开始实验)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学生1:我们组放了34个铁垫圈,(托起展示成品)我们组用两张卡纸和A4纸做桥面,还缩小了桥墩间的距离。 教师:不错!能学以致用!还有谁想说? 学生2:我们组是用课本做桥面,目的是增加桥面的厚度;水槽和钩码做桥墩,增强了桥墩的支撑能力,我们把所有的铁垫圈都放上去了。 教师:真棒!原来拱圈的厚薄、拱座间的距离大小和拱座支撑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拱桥的承重能力。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到的。 (五)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请大家回顾一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1:我知道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强。 教师:还有吗? 学生2:我知道拱桥的承重能力和拱圈、拱座有关。 教师:学得真好!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拱桥外,还有很多设计应用拱形,大家请看(课件出示利用拱形的建筑物) 教师: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发现与家长分享,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认真钻研,开创出你们的小天地!(30秒) (六)板书 弯弯的拱桥 相同条件下,拱桥的承重能力比梁桥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