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实现“小高考”历史学科冲“A”梦想江苏省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2011年12月10日·江苏南京一、2011年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卷的特点1、五年试题的走势2、选择部分的类型3、判断思路的调整4、主观试题的解析5、热门题型的推荐6、失分原因的总结1、五年试题的走势07、08年是试水期确定了考试说明呈现的模式,包括能级要求和版本要求;确定了基本的考试题型; 确定了命题的基本方法;奠定了历史学科的地位09年的调整期调整是必然的选择;调整主要是难度变化和排列变化;带来历史学业水品测试的强震;问题跟平时的复习质量有关10、11年是稳定期命题方式基本确定下来;全江苏省历史教学情况基本摸清;不同题型控制技术基本成熟;得到领导、学校和历史教师的一致认可2、选择部分的类型(一)各种类型的比例选择部分的整体风格选择部分地位的变化首题的特点地方特色的呈现方式主干内容的命题特点各个选项分散性生活常识成为判断的依据2、选择部分的类型(二)组合题(4—6题)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火柴厂——巧明火柴厂。下图为该厂生产的一枚火花。据此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该枚火花最早应发行于20世纪前期 ②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兴起于东南沿海③建厂时新式交通工具在我国已广泛使用 ④早期民族资本家有实业强国的愿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选择部分的类型(三)材料题(主打试题)《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行省制度2、选择部分的类型(四)图片题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特区最主要的区别是A.文化传承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C.经济模式不同 D.生活方式不同2、选择部分的类型(五)柱表题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选择部分的类型(六)时政题2011年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C.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选择部分的类型(七)地图题下列两幅示意图反映了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400年之前 1600年之后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兴起C.宗教改革的发生 D.启蒙运动的开展2、选择部分的类型(八)概念题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2、选择部分的类型(九)比较题1921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3、判断思路的调整判断题是文科、理科都适应的学科判断题本来是基础题判断题命题思路发生根本性改变判断题的命运堪忧3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32.中山装是在吸收中外服饰特点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受到国人的喜爱。33.有人认为,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局面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既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样的评价是符合史实的。4、主观试题的解析(一)调控地位的变化,10年与11年的地位发生变化10年:(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它海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那些国际力量的限制?(3分)(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当今世界政治局的特点(1分) (4)上述材料反映出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2分)11年:(1)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了什么政策?(4分)(2)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在货币发行政策上采取的具体措施。(3分)(3)材料二表明美国经济形成了什么新的发展模式?根据材料概括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3分)(4)据材料三,指出美国近期在财政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对材料中“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4、主观试题的解析(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分布一本书一条题2010年,二战后政治;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外思想2011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美国现代经济政策调整;中国教育发展4、主观试题的解析(三)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选择和设问特点第一手资料,《邓小平文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史,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钱穆《国史新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当今的报刊杂志,《读书》 新华社图片设问多;指向明确;材料归纳与书本知识结合;不超纲、本;答案唯一4、主观试题的解析(四)问答题的立意和前后体系的建构立意新颖,10年的上海题,11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题,都是社会热点题,关注度高前后体系完整,例:组织准备 ;三民主义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定都南京 原因与江苏联系密切,例: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会对江苏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从经济因素考虑,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严格的限制,注重角度。例: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关系到民生大计。4、主观试题的解析(五)知识的打通11年比10年打通的力度小,关键是难度调整通史的阶段打通是命题的基本特点第三册打通因为内容的缺少中国史与外国史打通体现全球史观打通成为命题习惯模仿效应明显4、主观试题的解析(六)热点和冷点的分布教育是立国之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材料四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1994—1966的教育工作。经过这十七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5、热门题型的推荐选择题热门试题好题:根据蔡增基《十年来的中国航运》记载:“自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至今,不过十年,此十年间,民营公司之组织,约计二十五家,……已远胜以前数十年矣。”当时航运业民营公司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蒸汽轮船制造技术开始传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制定“这样的宪法”的大会应该是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题:《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坚持德育为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下列历史人物中,特别重视道德修养的是A.但丁 B.苏格拉底 C.马丁·路德 D.克利斯提尼5、热门题型的推荐判断题热门试题中题:3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33.有人认为,二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局面的形成是一把“双刃剑”,既对世界和平构成了威胁,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样的评价是符合史实的。5、热门题型的推荐主观题热门试题帽子:美国经济政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力标,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分数:为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什么宪法文件?这一宪法文件在国民权利方面是如何规定的?(4分) 答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主权在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等自由。(3分)6、失分原因的总结1.时间失分,跨度题和比较题都有问题。这方面的试题失分有一半左右。2.概念不清,关键点咬不住。跟教师上课的质量有关。我们要改变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做高质量的试卷,比兄弟学校做得更好。3.看材料不仔细,特别是比较熟悉的材料。4.回答问题技巧有问题。关键词;层次感不强;不会归纳等等。5.个别题型不熟悉,学校或者地区整体性问题。二、推进2012年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迎考的建议考试说明的调整考试难度的把握复习计划的制定冲A难点的分析考试热点的关注1、考试说明的调整主干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整。可以考主观题的主干知识比较多了,这一方面是弥补高中通史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命题的方便。变虚为实,操作性更强。例如没有了“古希腊的地理背景”等等。增加的大于删除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表现在能级的提升和表达的概括性,理解的提法明显多。穿靴戴帽依然成为一个方向。2、考试难度的把握A的比例和D的比例基本稳定。控制这个数据到今天是非常有把握的。从2011年的情况看,2012年应该非常平稳。实际上冲A是比较困难的。就是四星级学校也不能麻痹大意,不然要出问题。如果江苏省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那么命题时难度肯定提高,一切根据前一年的数据说话。关键是教师的复,重点是找出关键点,拿到关键分。3、复习计划的制定教师理念的更新:实现内化讲课方式的调整:前后拉开、内容整合、要点明确、角度新颖认真考虑版本时空、概念作为重点训练的针对性周过关制度严格实行考前两次的严格模拟4、冲A难点的分析判断题是隐患。判断题的出现有两个功能,一是调节功能,命题时有内容遗漏了,判断题很方便弥补。二是简单一些,送学生一些分数。从实践的情况看,第二点没有实现原来的设想,反而成为失分大户。从以前情况看,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主要原因是理科学生上课时间太短,历史概念不可能完全掌握,而命题教师实在不清楚学生的情况。主观题的关键是强化回答的准确性。小高考的试题前后联系比较多,理科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得不错,自主整理不够,知识的系统性上出问题。如果学校老师整理好让学生记忆的,问题更大。另外分析、归纳等能力训练跟不上,学生回答问题方法不对,认为多多益善,这是错误的。选择题的问题是看不懂材料。高考选择题特别的难,而小高考相对容易,但是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中学派出的人员也是基本一样的。穿靴戴帽是一个主要手段。历史的情景设置,靠文字材料,靠历史图片,靠表格等资料。这些资料跟书本联系不怎么密切,提法也不一样,考生可能出现阅读上的障碍。6、考试热点的关注(一)材料解析题:“加强地方统治”主题,构成完整体系,有成功经验,有教训;有背景,有共同作用;有差异,有共性分析。西周的分封制(对象、作用、评价)秦的郡县制(建立、评价)西汉的郡国并行制(评价)元的形省制度(背景、作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特别行政区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是中央政府必须重视的大事,各个时期的不同政策,效果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材料二 尹湾六号汉墓一号木牍正面:(第1行)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廿四有堠。都官二。 ──《尹湾汉墓简牍》材料三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材料四 民族问题本来就是个复杂的问题,麻烦的问题。每个民族都有它长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对待民族问题,要作历史的分析,并且要有阶级观点。──周恩来《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1957年3月25日)请回答:(1)材料一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归纳材料中哪些人在实施这一制度中收益?(4分)(2)指出材料二中西汉初期推行的地方管理体制。分析这一制度的局限性。(2分)(3)材料三认为元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加强地方管理方面的创新之 处在哪里?(2分)(4)民族地区管理有其特殊性,材料四反映了新中国加强民族地区管理的模式是什么?从社会发展的大局角度,这一模式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6、考试热点的关注(二)“法律制度比较”主题:跨度大,有深度。判断罗马法具体法律,进行适当评价《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国和德意志宪法的判断和评价《临时约法》、《共同纲领》的内容特点和评价,与上述法律的关联1954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什么修订?英国学者爱略特说,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人类社会中法律在确保社会公平方面作用巨大。回答下列问题:(1)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哪些内容体现它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2分)(2)确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政体的宪法性质的文本分别是什么?(2分)(3)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通过参议院制定了什么宪法文本?它在哪些方面保障了民众的权利?(3分)(4)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哪年颁布的?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5)不同时期的法律执行的效果不一样。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你认为确保法律平稳执行的根本因素是什么?(1分)6、考试热点的关注(三)“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主题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两次进入世界市场的不同模式6、考试热点的关注(四)“中国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因素:政策、劳动工具、水利工程、积极性建国和土地政策的调整以及效果: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6、考试热点的关注(五)学习西方主题主题,今年增加了内容,作为主干知识,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西方的变化器物层面:思想和行动制度层面:共性和差异思想层面:新文化、马克思主义6、考试热点的关注(六)“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主题,跟上时代节拍孔子的“德治”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自律观点新文化运动中新道德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德育要求邓小平理论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重视文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回答下列问题:(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哪位大思想家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2)卢梭和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在社会规范和个人自律方面分别提出了哪些观点?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3分)(3)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有哪些举措?(2分)(4)新中国特别强调道德建设。请以教育方针为例说明之。(1分)(5)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现实意义?(2分)扩大交流 共同提高江苏省教育学会考试专业委员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