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锁分】社会法治一轮复习 知识点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学案+知识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中考锁分】社会法治一轮复习 知识点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学案+知识训练

资源简介

社会.法治一轮复习学案
知识点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
区分历史叙述和文学作品的差别,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及其功用。
区分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解释它们各自的意义和功用,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论述问题。
评述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恰当说明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一、史料的类型
1.根据史料的表现形式分
(1)文献资料:包括






(2)实物资料:主要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如


等。人们可以通过实物资料来再现历史。
(3)口述资料: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




等,它们是对文献料的一种补充。(如“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2.根据史料的价值分
资料的类型
含义
表现
比较
第一手资料
来自

经历所获得的资料(如:我看见某处发生火灾)
原始档案、日记、信函、照片、录像
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可靠
第二手资料
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
得来的资料(如:我通过媒休知道某处发生火灾)
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
查阅文献档案、观看历史纪录片、考察遗址遗迹、参观博物馆、调查访问等。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作用,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要辩证地评价其功过,既充分肯定杰出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又不过分夸大这种作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注意:
(一)全面性
评价时既要看到其
的一面(功),又要认识其
的一面(过)。
去看待历史人物。
(
【例1】评价拿破仑;拿破仑既有功,也有过

功:①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

②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

布实施,此后经过多次修改,今天仍然在法国施行。后来,很多国家的民法都以《拿破仑法典》为参照蓝
本。
③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大陆,废除了各地封建特权

过:对外战争中,对当地人民进行
压榨
和掠夺,
最终


帝国覆灭,封建王朝复辟,(

说明:上迷评价是基

教材
内容
作出的,具体试题还得具

分析,下同
。)
)
主流性
应抓住历史人物的
进行评价,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历史人物对
的影响上。
【例2】评价秦始皇:
功:①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团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其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
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重大损失.②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楼役、赋税等.对比其功与过,我们应该认为功大于过.
(三)历史性
评价历史人物,既要把该历史人物放在
中进行,绝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要将其放在
进行。
(
【例3】孔子和儒家学说对历史进程的贡献。
孔子在他生活的春秋时期,其学说没有得到列国统治者的青睐,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没有一个国君接受他的主张,但到西汉以后,孔子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直到现在更是超越了国界.
)
(四)史论结合
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人物必须以
为依据,脱离史实的空洞评价只能是空泛之谈。
(
【例4】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结合具体史实评价孙中山。观点: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史实:①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②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③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④1924年,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等.
)
1.下列说法:①口述资料除了传说外,还有口述历史;②过去的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称为文物;③实物、照片、历史著作都属于第一手资料;④历史资料有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料类型和价值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著作属于第二手资料,所以③表述错误。故选B。
【答案】
B
2.下列属于文献资料的有(???

①《史记》??②1912年的报纸?
③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④张学良日记??
⑤北京奥运会录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献资料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属于实物资料,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
C
二、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25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甘肃省嘉峪关,全长6
000多千米,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材料二:相传2
000多年前,秦始皇修长城时,强征天下民夫。孟姜女的丈夫也被抓去,累死在长城脚下。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得到的却是丈夫的死讯,她悲恸欲绝,竟哭倒了长城。
材料三:见下图。
(1)在这些关于长城的描述中,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种类的史料?试着加以分类。
(2)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表达了老百姓的什么思想情感?长城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抗日战争期间,长城起到了什么作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里的“长城”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3)学习本课内容后,长城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形象?
(4)就长城的不同说法,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事物。
(5)结合你对上述资料和问题的分析,说一说实物资料、文献资料和口述资料各有怎样不同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利用不同种类的资料?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资料类型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的真实存在是实物资料,孟养女的传说属于口述资料,长城抗战是文献资料。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美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不满和愤怨。长城在传说中成为统治者实行暴政的标志,抗日战争期间,长城已经不能起到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象征,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共同抵御外器,此时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不到长城非好汉”比喻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杰,所以这里的「长城指的是困难。
(3)本题考查的是长城的有关知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回答合理即可,如: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气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大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4)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就长城而言,它常经是统治者残塞统治的标志,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但它在古代也确实起到了抵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在当代,长城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春符历史事物
(5)本题考查的是资料类型和价值的有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物资历史的图料是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的直观性.因此,无论是在历史研究中,还是在历史教学中,实物牵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资料以文字和书籍的形式把人们的活动记录下来,保存到后世,成为人们了解当时历史的重要渠道.口述资料是通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虽然有许多虚构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它是对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一种补充。每图种资料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我们只有综合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才能取长补短,还原一个更为真实有价值的历史。
【答案】
(1)长城的真实存在是实物资料,孟姜女的传说属于口述资料,长城抗战是文献资料。
(2)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对统治者残暴统治的不满和愤怒。长城在传说中成为统治者实行暴政的标志。抗日战争期间,长城已经不能起到抵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长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象征,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共同抵御外辱,此时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比喻不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杰,所以这里的“长城”指的是困难。
(3)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4)就长城而言,它曾经是统治者残暴统治的标志,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痛苦,但它在古代也确实起到了抵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在当代,长城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物。
(5)实物资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的直观性。因此,无论是在历史研究中,还是在历史教学中,实物资料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献资料以文字和书籍的形式把人们的活动记录下来,保存到后世,成为人们了解当时历史的重要渠道。口述资料是通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历史资料,虽然有许多虚构的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它是对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的一种补充。每种资料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我们只有综合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才能取长补短,还原一个更为真实有价值的历史。
???
知识梳理答案:
史书
档案
日记
报刑
图片
文字和音像资料
遗址
墓葬
出土文物
神话
传说
故事
回忆录
采访记录
自己实践
转述
积极
消极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一)全面地一分为二地
(二)主要方面
历史进程
(三)当时的历史背景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四)史实
2社会.法治一轮复习学案
知识点11:知道获取历史信息的常用方法、途径,运用不同的资料有理有据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c)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的是(???

A.小说《封神榜》?????B.电影《荆轲刺秦王》
C.“女娲造人”的传说???D.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骨耜”“猪纹陶钵”
2.2018年7月20日,余姚市中心城区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大量铜钱和瓷器,这是宁波地区首次发现并实施考古发掘的窖藏。挖掘出的铜钱和瓷器,按照资料类型和史料价值,属于(??

①文献资料???
②实物资料???
③第一手资料???
④第二手资料
A.②③????B.②④????C.①④????D.①③
3.小胡同学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北京旅游。他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许多明清时期的物品和照片,还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了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小胡还买了一本介绍故宫趣闻佚事的书。关于小胡同学此次参观中接触到的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片属于文献资料????
?B.物品属于文物?????
C.介绍趣闻佚事的书不可信???
D.导游的讲解是原始资料
4.下图“云梦秦律(局部)”是1975年从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所得,这些秦律书写在六百多支竹简上,是秦国从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陆续制订和颁布于世的,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条文。“云梦秦律”作为文物属于(???

A.实物资料???????B.访谈资料?????C.口述资料?????D.习俗资料
5.“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一首流传于冀、鲁、豫、皖等地的民谣。它属于(??

A.口述资料?????B.文献资料?????C.实物资料????D.第一手资料
6.明确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技能。下列有关中国历史上年代计算和纪年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了六国?????B.贞观八年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按照干支纪年法1894年是戊戌年????D.民国三十八年是公元1950年
7.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①《荷马史诗》②迦太基城遗址③《史记》④《威海市志》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考古学家把史前社会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依据是(???

A.是否出现村落??????B.生产工具的变化????????????????
C.是否发明文字??????D.生活方式的变化
9.小胡同学假期和同学一起去北京旅游。他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看到了许多明清时的物品和照片,还通过导游的讲解,了解了很多关于故宫的故事。小胡还买了一本介绍故宫趣闻逸事的书。关于小胡同学此次参观中接触到的资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片属于文献资料????
?B.物品属于文物?????
C.介绍趣闻逸事的书不可信????D.导游的讲解是原始资料
10.以下能让我们感受到区域的历史变化的有
(??

①人口的迁移??
②历史的变化??
③交通的发展??
④人们的方言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记者小魏在调查该区受灾情况的过程中,属于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有(???
)
①到灾区拍摄照片??
②查找相关的报道资料和照片
③采访受灾群众???
④到灾区实地考察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感受生活的变化需要依据各种各样的资料,下列选项属于第二手资料的是(??

A.在天台街头镇方山出土的恐龙蛋???
B.记录东史郎在南京大屠杀中亲身经历的日记
C.某大学教授编著的《中国古代史》??
D.老师拍摄到张思村迷你马拉松比赛的照片
13.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也会产生差异。站在美洲土著居民立场上,对哥伦布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A.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B.商人,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C.友人、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D.强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4.在今天看来,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不完全正确,但在当时却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这启示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坚持的原则有(??

①史论结合
②全面性
③历史性
④主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以下人物的事迹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康有为
②徐光启
③关天培
④陈独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日自古就有交往,古代中日以友好交往为主,近代日本大肆侵华,中国奋起反抗。以下是部分相关史实。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日本南部的倭奴国派使者到中国,中国皇帝赐使者印绶;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清光绪二十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件,开始全面侵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
材料二:以下是日军侵华的部分资料,让我们重温历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有哪几种纪年方法。请用世纪和年代来表示文中提到的“1937年”。
(2)材料二的4项资料中,属于文献资料是________(填字母),实物资料是________(填字母),口述资料是________(填写字母)。
(3)材料一中这4项资料对了解日军侵华的历史真相是否具备同样的价值,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5.
DADAA
6~10.
BBBDD
11~15.
BCDDB
二、材料分析题
16.(1)公元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20世纪30年代
(2)AC;B;D
(3)不一样,ABC属于第一手资料;D属于第二手资料,一般来说,第一手资料比第二手资料更有价值。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