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子长县南沟岔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表 学科 物理 主备人 授课班级 八(1-3) 授课教师 课题 物质的密度 课型 新授 课时 3 授课时间 2015-3-1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及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物体质量与体积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学习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密度概念的理解 知识链接 教材和教案资料,百度文库资料 学具教具 托盘天平的若干,铁块和铝块,刻度尺 学 教 过 程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如何区分?(肯定学生的多种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引出本节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活动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上节课“测回形针的质量”的实验中,我们注意到:回形针的数量增大一倍时,回形针的质量也增大一倍,据此我们可以猜想出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组成物体,质量和体积之间成正比。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实验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 2、怎样测量?分别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 3、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进行实验】 分组进行,每组选择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组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等的长方体,分别用天平和刻度尺测出各个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交流讨论】 1、通过比较各组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 2、对数据的处理,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 【分析总结】 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可见,某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这种特性。 密度的概念及单位 1、密度 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思考:这里是通过比值法来定义密度的,你能再列举出一种也是通过比值法来定义的的物理量吗?(速度) 2、公式及其变形 密度=质量/体积 ρ = m / v m=ρv v=m/ρ 3、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 kg/m3、g/cm3 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常见物质的密度 P10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例如:水、酒精、空气、一些金属的密度,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5、例题讨论:最多能装1t水的运水车,能装载1t的油吗? 要求学生根据水和油的密度大小,及密度的计算公式来思考解答此题。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了解微小差异引起的重大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自己的想法 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计算其体积,来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变的性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讨论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归纳结论。 根据前面学过的速度的推导,来理解密度计算公式的得来,以及变形公式的应用。 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可以进行适当的记忆 达标检测 完成课本p11的1、2、3、4小题 课堂小结 1、物质密度的概念及单位 2、密度的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 课后作业 课后自主完成练习册和成长资源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p5的9、15、16小题 板书设计 6.3物质的密度 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质量/体积 1)ρ = m / v 2) m=ρv 3) v=m/ρ 3、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 kg/m3、g/cm3 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利用实验测量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来反映出物质的密度,实验测量中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测量结果与标准值非常接近,两次实验比较成功,利用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能力。 教研组长(签名) 签审时间 年 月 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