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实践教案 年级 八 科目 物理 课型 新课 课时 1 主备人 课题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也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能根据原子结构模型对摩擦起电的本质进行初步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播放微观世界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形成一个客观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不是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模型 教学难点 1根据原子结构模型初步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 课前准备 1原子模型,可以组成各种分子 2充分的图片和教学视频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学流程与课堂活动设计 备课组研讨个性调整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1】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复习导入) 【知识点1:分子是可分的,由原子构成】 那么我们思考: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生:经过预习,学生会回答不是。 师: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播放视频:道尔顿的原子学说) 举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如水是由水分子组成,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组成。(展示水分子和氧分子的图片) 【知识点2:原子是可分的,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 师:那么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生:不是 师:经过科学家探索发现,原子又是可分的,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播放视频:首先汤姆生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首先:1897年,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说明原子是可分的。(把它分为电子和原子核)【播放汤姆生实验视频】 【知识点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 问题1:那么原子核可分吗? 问题2:原子核又是处在原子中怎样的位置? 1911年卢瑟福通过实验发现质子,说明原子核也可分,分为质子和中子。【播放卢瑟福粒撞击金箔实验】 提问:卢瑟福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结合书本小组讨论) 实验后,提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划线第31页) 1原子是由电子(负电)和原子核(正电)组成;正负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 2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受到原子核吸引,饶核高速运转。 (如果通过图示理解的话,如图所示) 在此之前有人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简单讲解),现在看来显然是错误的。 【知识点4: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的得失】 师: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听起来好像是凭空产生了电,但事实是凭空产生的吗? 问题4:摩擦起电是凭空产生的电荷吗?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呢?(自主阅读第31页的读一读)可以请学生起来理解一下这段文字。 老师: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强者得到电子带负电,弱者失去电子带正电。 所以摩擦起电的本质不是产生了电荷,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简称电子的转移) 【播放视频:电子的得失,加强学生理解】 那么思考:质子和中子能够继续可分? 师: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可以继续可分,叫夸克 板书设计 【1】分子是可分的,由原子构成 【2】原子的核式结构*** 首先,英国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可分——电子之父 后来,英国卢瑟福发现质子,说明原子核可分,建立核式结构(如图)——原子核物理之父 注:①核式结构也叫行星模型 【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4】总结 作业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