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国的区域差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用事例说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 (2)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征,理解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图、读图、析图、讨论等方法,能够找出秦岭—淮河线两侧反映出来的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2)举例说出南、北方农业生产、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比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主要差异,培养学生全局统筹观念,体会到区域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的重要性;通过学习秦岭—淮河线,认识到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之间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我国幅员辽阔,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秦岭—淮河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在自然地理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自然地理环境往往影响一个地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式(人文地理),所以本节课笔者是对教材做了一定的整合,重点介绍秦岭—淮河南北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然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南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 【教学重点】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看视频1,视频中反映的情景跟我们肇庆生活相同吗?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看视频 生答:反映东北冬天卖雪糕可以在室外卖,可以省电。 导入视频,吸引学生兴趣。 小结 视频1反映的是:南北方自然差异很大。 也请大家再看视频2,视频描述的是哪里的什么事情? 看视频 生答:反映了北京居民冬天有买冬储大白菜的习惯。 引入课文话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重点内容。 聚焦问题,展示学习目标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提出课文中心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提出自主预习问题,了解秦岭—淮河线地理位置 启发理解秦岭在中国地理的作用 总结归纳 由图得知,秦岭—淮河的走向是? 秦岭—淮河经过哪些省区? 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注入海洋。 较之于淮河,秦岭在中国地理意义就更重要了。让我们通过下面视频,了解秦岭的概况。 秦岭在中国地理上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秦岭横亘中国中部,冬季阻挡减弱了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南下,夏季阻挡减弱了温暖湿润的风北上。 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秦岭—淮河线 是什么重要地理界线? 能在课本图D上找出来吗?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导致秦岭——淮河线出现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因素。 我们还学习过秦岭—淮河线还是什么分界呢? 以上是,秦岭—淮河一线地理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自主预习,大致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位置,思考该线的作用,回忆学过秦岭—淮河线的分界,从而初步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学生指图讲解 生答。 生答: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自主预习,温故知新。 请学生上台指图,检查预习情况,学习自信。 描图、读图、析图,提升学生地理技能。 承接过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方地区除了自然环境的差异外,还有风俗习惯、民族风情等人文的差异,南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有哪些呢? 小组讨论2分钟,做好讨论笔记。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升地理解题能力。 小结归纳 南北方地区的生产、生活的差异。 归纳小结:由于南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两地在主食、建筑特点、传统交通运输等方面表现不同。 南北方地区生产生活还有更多的不同,如:水果种类(南方热带、亚热带水果,北方温带水果),点心的做法(南方包汤圆、北方滚元宵),口味不同(南方甜豆花、北方咸豆腐脑) 多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总结 其中,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是课文的重点。 记笔记 总结全文,提示课文重点难点。 课堂练习 一起回答。 全班回答,自我检查课堂学习效果。 留有悬念,引入下节课话题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知道这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中国的地理分区只有南方、北方地区之分吗?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更多中国分区的内容吧! 承上启下,留下话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读图、析图、列表对比、讨论探究进行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用举例子的形式,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课堂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秦岭---淮河这条线的地理意义以及南北方地区人文差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