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 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4 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教案

资源简介

科目 物理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内容 20.4 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联系生活 交流讨论 精点点播 反馈提升
教学资源 视频 图片 ppt等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是从何而来?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举例说明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自然地提出问题并可复习能的转化和转移
二 指导阅读:能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阅读 交流
每一次大的工业革命或飞速发展都是以新的能源开发和广泛应用为先导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由于煤广泛使用。
第二次大转折是电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大转折是石油消耗量的大幅度增加。 使学生明确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三 组织讨论,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消耗持续增长。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来,能耗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我国能源特点:总量丰富、人物贫乏;分布不均,耗能量大;污染严重、效率低下,水电资源开发不足(总量居世界第一)  
核电发展缓慢
  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分数,规模小 认识能源的消耗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四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带来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举例
环境污染  
①温室效应 (影片片断《后天》)
②酸雨  
③氮氧化物破坏臭氧层  
④铅化合物污染
⑤厄尔尼诺 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
五 介绍温室效应 小组讨论“全球变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类考虑
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影响会波及全人类,与
自己切身相关
六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 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吸热快而热容量小,使得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 大气污染在城市热岛效应中起着相当复杂特殊的作用。
七 酸雨现象: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阅读P88:
酸雨主要是人为的向大气中排放大量_é????§???è?¨_所造成的。中国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烧_??????é??_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_???é??é?¨_,少为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_?°??°?_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理解酸雨的危害
八 铅尘:一般含金属铅或铅化合物的细土就称为铅尘。 铅或其他重有色金属的_??????_、加工和铅制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铅烟尘排放到大气中时,其中的铅尘便成为大气污染物之一。 铅尘可通过呼吸道、食道和皮肤进入肌体,一部分铅或氧化铅溶于血液中,难以自然排出,在体内蓄积。
九 学会听、看天气预报 网络直播:
观看中央电视台气预报 让学生了解电台、电视台天气预报的内容已突破了传统的阴晴、风力等内容,增加了空气质量、污染指数、可吸人颗粒物、扬沙、沙尘暴等内容。
十 活动3:讨论 关于建造核电站的态度的讨论 这个问题离多数学生的生活较远。活动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表态是“拥护”还是“反对”,而是让学生对开发利用核能的好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十一 能源使用应注意什么?
学生活动
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分组的形式,各组分别发言)
 总结:
1、节约利用能源 水,电(要求学生从我做起)
2、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转化效率和防止各种废弃物的污染
3、开发利用新能源 引导学生参与对实际问题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十二 加强环保教育,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讨论
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开发使用新能源,减少对矿产能源的使用。注重对各种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使学生认识到能源开发和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愈来愈高,体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点,不断改进利用传统能源的技术,大力开发绿色能源,积极营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生存环境的意义。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现在社会使用的能源的种类,能够大致说明能源危机的内容,能够对环境污染有明确的定义和深刻的理解,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意义,能由自己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