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热点问题 化学实验及课本实验装置总结 知识点复习 2021届高三化学总复习热点专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考前热点问题 化学实验及课本实验装置总结 知识点复习 2021届高三化学总复习热点专攻

资源简介

2021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化学实验及课本实验装置总结
一、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实验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有白色粉末生成。
2.硫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4.H2、CH4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火焰,点燃它们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5.H2在Cl2中燃烧:安静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大量白雾生成。
6.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黄色的烟生成,加水后得到绿色的溶液。
7.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8.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放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9.无水硫酸铜遇水蒸气:变蓝色。
10.将盛有NO2的烧瓶放入热水中:气体颜色变深。
11.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物质变为红色,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粉末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4.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5.向含有SO的溶液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一枚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7.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1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19.新制氯水中加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20.湿润的淀粉?KI试纸遇氯气:试纸变蓝。
21.氯气遇到润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22.溴(碘)水中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23.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
24.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25.钠投入水中:反应剧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嘶嘶”声。
26.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27.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28.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9.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有大量白烟产生。
30.新制氯水光照:有气泡(O2)产生。
31.加热NH4Cl:试管底部固体消失,管口内壁有白色晶体产生。
32.打开装有浓盐酸和浓硝酸的试剂瓶:瓶口有白雾出现。
33.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剧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34.铜片与稀硝酸反应:铜片逐渐消失,溶液变蓝色,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泡,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35.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气体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36.向含Fe2+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有白色沉淀出现,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沉淀。
37.向含Fe3+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38.向沸水中加入饱和FeCl3溶液:有红褐色物质生成。
39.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40.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41.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42.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43.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44.紫色的石蕊溶液遇碱:变成蓝色。
45.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成红色。
46.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47.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48.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容器内壁有油滴生成。
49.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50.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51.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52.加热(170
℃)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或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褪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紫色逐渐变浅。
53.乙烯通入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
54.葡萄糖与银氨溶液共热:有银镜出现。
55.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56.淀粉溶液遇I2:变蓝。
57.蛋白质(含苯环)遇到浓硝酸溶液:变成黄色。
58.焰色反应:钠(Na)—黄色;钾(K)—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锂(Li)、铯(Cs)—紫红色;铷(Rb)—紫色;钙(Ca)—砖红色;锶(Sr)—洋红色;钡(Ba)—黄绿色;铜(Cu)—绿色;钴(Co)—淡蓝色。
二、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实验
方法、装置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
(1)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若滤液浑浊,需重新过滤
分离易溶性固体溶质
(1)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溅出
(2)当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液体
(1)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2)分液:两种液体互不相溶且易分层
(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比在原溶剂中大
(2)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互不反应
(3)萃取剂与溶质易分离
(4)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1)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2)蒸馏烧瓶中要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3)冷凝管水流方向应为下口进水,上口出水
三、教材实验总结
1.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的性质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钠先熔化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Na2O2)。
(2)Na2CO3和NaHCO3的性质
①溶解度:Na2CO3>NaHCO3。
②相同浓度溶液碱性:Na2CO3>NaHCO3。
③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如图所示,分别用Na2CO3和NaHCO3做实验,观察现象。
现象:Na2CO3固体加热不分解,NaHCO3受热分解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2.铝及其化合物
(1)铝箔在空气中加热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铝箔在酒
精灯上加
热至熔化
铝箔发红卷缩,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①铝容易被氧化而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4Al+3O2===2Al2O3
②氧化铝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
(2)Al(OH)3沉淀的制备:向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氨水,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不溶解。
离子方程式:Al3++3NH3·H2O===Al(OH)3↓+3NH。
3.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Fe3+的氧化性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向滴有KSCN溶液的FeCl3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
红色褪去
2Fe3++Fe===
3Fe2+
向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铜粉
铜粉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
Cu+2Fe3+===
Cu2++2Fe2+
(2)亚铁离子的还原性
现象
离子方程式
向氯化亚铁溶液中先加KSCN溶液
无现象

向上述无色溶液中再滴加氯水或双氧水
溶液显
红色
2Fe2++Cl2===2Fe3++2Cl-或2Fe2++H2O2+2H+===2Fe3++2H2O
4.氯气的性质
(1)氯水的漂白性实验
(a是干燥的有色布条,b是湿润的有色布条)
现象: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结论: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分子。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然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最后用NaOH溶液吸收Cl2尾气,以防污染环境。
[注意事项] ①洗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
②氯气密度大于空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集气瓶中的导管也是长进短出。
5.Cu与浓硫酸的反应
现象与结论:品红溶液褪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铜与浓硫酸加热反应产生SO2。
[注意事项] 反应后有白色固体无水CuSO4生成,溶液中仍剩余一定量的浓硫酸,要观察CuSO4溶液的颜色,需将冷却后的混合液加入水中,不能直接向反应后的液体中加入水。
6.氨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装置
氨气的干
燥及氨气
的检验
①用碱石灰(NaOH和CaO固体的混合物)来干燥氨气,不能用浓硫酸和CaCl2
②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或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注意事项] ①用固体加热法制备气体,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②用固体加热法制取氨气时,一般用NH4Cl和Ca(OH)2
固体加热,不能用单一的NH4Cl固体加热,因为NH4Cl受热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但这两种气体在试管口遇冷又化合生成NH4Cl固体。
③制备氨气也可以使用浓氨水与碱石灰(或氧化钙),装置如图。
7.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实验现象:无光照无明显变化,光照后试管中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内液面上升(HCl溶于水),试管内壁有油滴出现。
CH4+Cl2CH3Cl(气体)+HCl
CH3Cl+Cl2CH2Cl2(油状液体)+HCl
CH2Cl2+Cl2CHCl3(油状液体)+HCl
CHCl3+Cl2CCl4(油状液体)+HCl
8.溴乙烷的水解和消去反应
(1)溴乙烷中溴元素的检验
卤代烃中卤元素的检验步骤:①加入NaOH水溶液,加热;②加稀硝酸酸化至酸性;③加AgNO3溶液。
[注意事项] 加AgNO3溶液之前一定要先加稀硝酸酸化,因为水解后的溶液显碱性,此时直接加AgNO3溶液,会先生成AgOH沉淀,随即转化为棕黑色Ag2O沉淀,对实验造成干扰。
(2)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的消去反应气体产物的检验
 现象:酸性KMnO4溶液褪色   现象:溴水褪色
[注意事项] 挥发出来的乙醇也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先用水除去乙醇再检验是否生成乙烯。
9.乙醛的银镜反应
制备银氨溶液:向1
mL
2%
AgNO3溶液中滴入2%的稀氨水,边加边振荡,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10.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
在试管中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Cu(OH)2悬浊液,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
现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注意事项] 本实验中成功的关键是新制的Cu(OH)2中含有过量的NaOH,保证显碱性。
11.乙醇的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现象: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伸入乙醇中,黑色又变为红色。试管中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注意事项] ①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②铜丝在乙醇的氧化中起催化作用(参加反应)。2Cu+O22CuO,CH3CH2OH+CuOCH3CHO+H2O+Cu。
(2)强氧化剂氧化
  
[注意事项] 乙醇被酸性K2Cr2O7溶液氧化,其氧化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氧化成乙醛,第二步乙醛继续被氧化成乙酸。推断:乙醇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12.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
[注意事项] ①导管末端接近液面而未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防倒吸。
②除乙酸乙酯中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分液。不能用NaOH溶液是因为会引起酯的水解。
13.检验蔗糖(或淀粉)的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注意事项] ①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之前,需先加入NaOH中和酸使溶液呈碱性,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
②有砖红色沉淀或银镜生成只能证明蔗糖(或淀粉)已经发生水解。如果需要确定淀粉是否水解完全,还需要另取一份水解液,加入碘水,观察是否变蓝色。
1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现象:接通电路后,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有电流通过。取出盐桥后,电流计指针回到原点,无电流通过。
原理:负极Zn-2e-===Zn2+(氧化反应);
正极Cu2++2e-===Cu(还原反应)。
[注意事项] ①Zn对应Zn2+,Cu对应Cu2+;没有盐桥,外电路不会产生电流。
②原电池电子迁移方向:负极失电子,正极得电子。
③原电池离子迁移方向:阳离子向正极迁移,阴离子向负极迁移(正向正,负向负)。
④燃料电池:燃料为负极,氧气为正极。
⑤可充电电池:放电时为原电池,充电时为电解池;正连正,负连负(充电时,电池的正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电池的负极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阳极为正极的逆反应,阴极为负极的逆反应。
15.电解原理
现象:阴极石墨棒上逐渐覆盖一层红色物质;阳极石墨棒上有黄绿色气体生成,并可闻到刺激性的气味,同时看到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阳极反应式: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式:Cu2++2e-===Cu(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CuCl2Cu+Cl2↑
16.电解饱和食盐水
将上述实验装置中的CuCl2溶液换成滴有酚酞的饱和食盐水,进行类似的实验。
现象:阳极放出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并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阴极放出的气体是H2,同时发现阴极附近溶液变红,这说明溶液里有碱性物质生成。
阳极反应式:2Cl--2e-===Cl2↑(氧化反应)
阴极反应式: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2NaCl+2H2O2NaOH+H2↑+Cl2↑
17.金属防护
(1)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现象:电压表指针发生偏转(构成原电池,有电流通过),向试管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没有生成蓝色沉淀(无Fe2+生成,说明铁没有被腐蚀,受到保护)。
(2)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
被保护的金属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注意事项] ①可以用铁氰化钾检验Fe2+,原理是3Fe2++2[Fe(CN)6]3-===Fe3[Fe(CN)6]2↓(蓝色)。
②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是原电池,外接电源的阴极保护法是电解池。
18.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方程式:5H2C2O4+2KMnO4+3H2SO4===2MnSO4+K2SO4+10CO2↑+8H2O。
结论:加MnSO4反应速率加快,Mn2+对此反应有催化作用。
19.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不同温度下,同浓度、同体积的Na2S2O3溶液和同浓度、同体积的H2SO4溶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现象:温度高的一组首先出现浑浊。
解释: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20.沉淀的转化
(1)
结论:一般情况下,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溶解度:AgCl>AgI>Ag2S,溶度积常数:Ksp(AgCl)>Ksp(AgI)。
[注意事项] ①滴加NaCl需过量。如果Ag+过量,残留的Ag+与I-直接结合生成AgI沉淀,不能保证AgCl转化成AgI。
②本实验不能证明:Ksp(AgI)>Ksp(Ag2S),两者不是同类型的难溶物。
③比较Ksp(AgCl)>Ksp(AgI)也可在等浓度的NaCl、KI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AgNO3溶液,先生成黄色的AgI沉淀。
(2)
溶解度:Mg(OH)2>Fe(OH)3。
[注意事项] ①加少量NaOH溶液,保证OH-全部反应,再滴加FeCl3溶液,这样才能保证Mg(OH)2沉淀转化为Fe(OH)3沉淀,而不是由溶液中残留的OH-与Fe3+直接结合生成Fe(OH)3沉淀。
②不能证明Ksp[Mg(OH)2]>Ksp[Fe(OH)3],两者不是同类型的难溶物。
③沉淀转化的应用:
a.水垢中含有的CaSO4可用Na2CO3溶液处理,使之转化为疏松、易溶于酸的CaCO3,原因是Ksp(CaSO4)>Ksp(CaCO3)。
b.重晶石BaSO4中加入足量的饱和Na2CO3溶液,使之转化为易溶于酸的BaCO3,不能证明Ksp(BaSO4)>Ksp(BaCO3)。两者Ksp相近,溶解度小的物质也可以向溶解度大的物质转化。虽然Ksp(BaSO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