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1)(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1)(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1 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市场 D.传播西方文明
2.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基座有八块浮雕,分别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八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图是其中的一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
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
4. 近代史上,厦门是首批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近代的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根据( )
A.《南京条约》 B.《尼布楚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5. 有一座城市,见证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屈辱外交的起点,它同时也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终点。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A.?北平???????B.?南京?????????????????????????????????????
C.?武汉???????D.?台湾
6. 下列事件中被认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的是( )
A.英国侵略军炮轰广州 B.“马神甫事件”
C.“亚罗号事件” D.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7. 下图显示的是( )
A.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的进攻路线
B.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路线
C.太平军的北伐路线
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皇帝的逃跑路线
8. 近代以来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
A.?英国????????B.?日本????????????????????????????????????
?C.?美国???????D.?俄国
9.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一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天京事变
C.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10.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11. 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成为东洋朝廷
B.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C.日本政治制度先进
D.日本侵华准备充分
12. 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
13.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图为某一战争形势示意图,下列表述中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是(??? )

A.?战后南京被迫开放成通商口岸?????????????????????????????
B.?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C.?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14.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句话揭示了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清政府的统治过于残暴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
15. 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评述最全面的是(??? )
A.?是一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B.?是一部反抗侵略争取光明的前途的历史
C.?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
D.?是一部科学技术文明高度发展的历史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所以他们企图通过修约来扩大侵略的目的。当修约交涉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就叫嚣“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
材料二 1859年夏,英国和法国公使借口到北京换约,各率一支舰队到大沽口……清军爱国官兵奋勇还击,重创英法舰队……英法舰队惨败的消息传至英国和法国。英法侵略者叫嚣“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让英国人成为中国的主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只能在炮口上才有外交”,“必须教训中国人”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主要指什么?
(3)在这次战争中,有一个国家没有参战,却获得了丰厚的利益,它是哪个国家?
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 A 条约。这次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次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 B 条约。该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材料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 C 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改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为了给她过万寿节,从1892年开始,朝廷就开始组成以辅政王大臣为首的60庆典组委会,全方位操办万寿大典。庆典费用主要来源:从军费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前方战事吃紧,而慈禧却为自己的生日庆典大肆挥霍。
——摘自人教网
(1)材料一、二、三中的A、B、C分别是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举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一例。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遭受深重苦难的原因有哪些?
18. 为了了解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某校八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如下环节的探究,请你参加。
【夜泊之伤】
材料一 1911年,梁启超曾夜泊马关,在春帆楼感慨万千,遂写下“明知此是伤心地,亦到维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楼下晚涛哀”的诗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七年”前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伤心地”因何事而让梁启超伤心?
【分离之痛】
材料二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摘编自丘逢甲①《离台诗》
①丘逢甲: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这首诗是作者被迫离台时所作,表达了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对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的愤慨。
(2)材料二中“宰相”所割之地有哪些?
【瓜分之辱】
(3)《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你认为这一状况的出现与材料二中“割地”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4)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你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认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AAB 6-10ABDBD 11-15BACAA
二、非选择题
16.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烧圆明园。
(3)沙俄
17. (1)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2) 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3)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
18.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事件:中日在此签订《马关条约》。
(2)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3)社会状况: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有关系,正是由于将辽东半岛割给日本,引发三国干涉还辽,使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在国际社会中任人宰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