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必备知识点梳理(含重难点突破,易混易错提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必备知识点梳理(含重难点突破,易混易错提示)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互助式记背提纲、重难点突破及易混易错提示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一、记背提纲
1、隋朝建立、统一和灭亡的过程。
1)隋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时间:581年;
人物:隋文帝;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时间、人物、标志、意义)
时间:589年;
人物:隋文帝;
标志:灭掉陈朝;
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朝的灭亡(时间、人物、原因)
时间:618年;
人物:隋炀帝;
原因:隋炀帝残暴的统治(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3、隋朝大运河
1)开凿时间
(605年起)
2)开凿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3)基本情况(一个中心、两个端点、三个城市、四个河段、五大水系)(见课文P3)
4)意义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科举制度
1)开创的过程(人物、事件)
隋文帝时,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二、重难点突破
1、隋朝能统一全国的原因
(1)政治因素: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分割割据,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统一。
(2)经济因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束分裂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交流。
(3)民族因素:北方民族大交融,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4)统治者因素: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国力衰弱。
(5)军事因素:隋朝为灭陈作了充分的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科举制的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上层权贵对官吏选拔权的垄断;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对世界的影响
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3、隋朝兴亡带给我们的启示
隋朝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和统治才能对国家兴盛有重要作用。
4、以隋炀帝为例说明如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对隋炀帝
的评价
1)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创立进士科、营建东都洛阳等,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但他生活奢靡,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屡次发动战争,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评价历史
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1)把历史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2)明确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或政治立场。
3)以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发展,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
4)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进行评价,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其功。
三、易混易错提示
1、秦始皇是先统一全国再建立秦朝;隋文帝是先建立隋朝再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现在的京杭大运河不经过洛阳。
3、隋文帝时科举制开始出现;隋炀帝时科举制正式确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记背提纲
1、唐朝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唐高祖);
都城:长安
2、“贞观之治”(人物、措施、表现)
人物:唐太宗;
措施:1)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订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3、“贞观遗风”(人物、措施、表现、影响)
人物:武则天
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表现: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影响: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开元盛世”(人物、措施、表现)
人物:唐玄宗
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二、重难点突破
人物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统治措施
政治方面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经济方面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用人方面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重用贤能,注重对官吏的考核
形成局面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认识
(唯物史观)
1)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统治早期,他们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2)历史人物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时代的创造,不是某几个人能完成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
2、封建王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共同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贤能,采取轻徭薄赋、减省刑罚、提倡节俭、鼓励农耕等措施。
2)启示:国家要发展,一定要重用人才,重视吏治,重视农业生产,关心人民疾苦;统治者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兴与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得民心、惜民力,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三、易混易错提示
1、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在位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2、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记背提纲
盛唐气象,“盛”的具体表现(经济、民族交往、社会风气、文学艺术)
1)经济(特点、具体表现——提示:农业、手工业、商业)

点:繁荣
具体表现:
①农
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如曲辕犁和筒车);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尤其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如蜀锦);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如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③商
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如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民族交往(特点、具体表现——提示:战争、册封、设立机构、和亲、会盟)

点:民族关系和睦、民族交融
具体表现:
①战
争: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②册
封: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③设立机构: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④和
亲: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中宗时,吐蕃赞普迎娶了金城公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唐和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⑤会
盟: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3)社会风气(特点、具体表现)

点:开放多元、兼容包容
具体表现:①当时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②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4)文学艺术(特点、具体表现——提示:诗歌、书法、绘画)

点:多彩
具体表现:
①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②书法: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
③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二、重难点突破
1、唐朝前期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
1)唐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统一局面,政治稳定,为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
2)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等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注意吸收国外的先进科技文化,如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并广为流传。
4)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
5)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和唐朝人民的辛勤劳动。
2、唐朝的和亲政策与汉初的和亲政策的不同之处
1)汉初由于不具备打败匈奴的实力,委曲求全,希望通过和亲政策来缓和与匈奴的矛盾,换取暂时的和平,是汉朝主动提出的。
2)唐朝实力强大,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仰慕中原文化,主动向唐朝求婚。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向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赐婚,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
3、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
认识:中国古代农具的演变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成就。
三、易混易错提示
1、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2、李白的诗歌属于浪漫主义流派;杜甫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流派。这与两人生存的时代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关。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记背提纲
1、遣唐使(时间、含义、目的、影响)
时间:唐朝时期
含义: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称为“遣唐使”
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字、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时间、贡献)
时间:唐玄宗时期
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唐与新罗的关系(概况)
1)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择官吏
3)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
4、玄奘西行(时间、目的、贡献)
时间: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
目的:前往天竺取经
贡献: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由他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史实有哪些?请举例。
1)中日交流:遣唐使、鉴真东渡
2)中印交流:玄奘西行天竺
二、重难点突破
1、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对当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为中外友好交流提供了条件。
3)唐朝海陆交通发达,为中外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玄奘与鉴真活动的异同点及启示
项目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目的地
天竺
日本
是否归国


目的
求取佛经
弘扬佛法
相同点
都是唐朝僧人,都为唐朝的对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险;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启示
1)国家强大是外交的基石,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要增强综合国力。2)要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3)我们要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
三、易混易错提示
1、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
2、玄奘西行发生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记背提纲
1、安史之乱(背景、时间、人物、影响)
背景:1)唐玄宗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2)各地节度使集军事、行政和财政大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时间:755-763年
人物:安?山、史思明
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时间、原因、结果、影响)
时间:唐朝后期
原因: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统治腐朽;2)藩镇割据;3)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结果:黄巢起义被镇压
影响: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衰亡的过程(事件及影响)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朱温夺权,建立后梁政权
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含义、社会状况、实质)

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等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二、重难点突破
1、藩镇的割据性及其影响
1)割据性:一些藩镇在行政、财政、军政以及节度使职位的继承等方面各行其是,不受中央节制。所以,它们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是独立的小王国。
2)影响: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爆发,中央政府彻底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2、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安史之乱使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藩镇割据使社会经济遭到破坏;唐朝后期,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宦官专权,腐朽贪婪;土地兼并严重;唐末遇到连年灾荒;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启示: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如何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唐朝末年以来,广大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渴望统一。
2)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也是藩镇割据势力由盛转衰的转折期。经过半世纪的兼并战争,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
3)南北双方在经济上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三、易混易错提示
1、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唐朝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社会经济,但客观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3、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朱温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灭亡。
4、五代是先后相继的,十国是同时并存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