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做功了吗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b.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c.通过实验与分析了解功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使学生认识“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的意义,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劳而“无”功,亦不可不劳“有”功。应该认真、扎实、刻苦地学习,练好基本“功”,从而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但对于什么是做功还没有直观的认识。本节课从物体对放在地面上的物体及其在平面上拉动的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出物理学中功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对日常生活常见的具体实例入手让学生分析力作用在物体上后,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理解什么是功。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的得出、功的原理教学均采用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直观观察、思考中使学生总结得出本节所授知识,避免生硬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学习中来学习知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眼、脑、手共同参与下自主获取知识。 2.讲授法: 利用实验现象及其多媒体展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理解知识。 3.讨论法: 通过小组及其集体讨论活动获取、深化本节所学习的知识 学法指导: 1.练习法: 在学生亲自参与下,经过自己的尝试、体验掌握知识的运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观察分析讨论法: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与学师生互动 1.教学引入: 设问:同学们从呱呱落地到初懂事理,生活在汉语言的熏陶之下,并且经过了九年的正规语文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的汉语水平都很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现代汉语中“功”都有哪些含义?看同学们谁说得多。 (通过这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回答中与物理有关的写在黑板一右侧)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一下物理中“功”有什么样的含义? 课件展示: (1)放在桌面上的木块;(2)光滑水平面上被推动的木箱 让学生讨论完成物体的受力分析,引导学生总结是哪个力对木箱的移动做出了贡献,从而初步得出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 (1)人把物体提到楼上;(2)工人推着车向前运动; (3)学生搬石头,但石头未动;(4)小孩子用力推车,车未动; (5)吊车吊着重物静止在空中; 请学生从力的作用效果上说出几个事例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设计思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由前面的例子与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教师引导: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例1:起重机吊起重物静止在空中,问拉力是否做功?货物的重力是否做功? 例2:起重机吊着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学生回答后归纳小结 例3: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突然消失,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后接着问:假如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冰面上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学生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板书:物体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而没有距离,力不做功。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距离垂直(即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力不做功。 3、有距离(运动)而没有力。不做功。 设计思路:对于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学生不容易理解,通过对哪几种情况下,不做功情况的分析,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 利用课件动画展示用动滑轮提起物体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三种情况下人的拉力所做的功,从而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 4、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设计思路:贯穿“控制变量”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也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设计思路: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五.畅谈收获: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六.动手动脑学物理 1.课后,让学生分小组测算一下小组成员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写出实验报告。 2.练习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及改进,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及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 由于时间的限制,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时间有些仓促,学生巩固新知识的时间过少,从获得新知识到应用新知识之间转换过快,学生的思维转换有些跟不上。在对功的原理的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充分实验讨论交流。学生对功的原理的理解没有直接的感受与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