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2、在实验探究的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动能和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教学难点:能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课件、小车、斜面、小木块、鈎码、沙盒和铁架台等。 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能源的视频影片。提问:影片中你最感兴趣的或是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进而引入“能”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了解能量、课件展示:流动的水可以推动水轮机转动做功;风可以使帆船前进而做功;张开的弓可以使箭射出而做功。 学生归纳:三者的共同点。 (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引出能量的概念。) 拓展:(1)、能量的大小: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的转化过程,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说明此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反之,则越小。即功可以衡量能量的大小。? (2)、功与能的关系:物体具有能量说明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一个正在做功的物体,它一定具有能量;而一个具有能量的物体,它一定能做功;但是它未必正在做功。 课堂练习:下列物体具有能量吗? 奔跑的运动员;飞驰的列车;举起的杠铃;书上的石榴;拉开的弓;弯曲的撑杆 活动2: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奔跑的运动员;飞驰的列车等物体都能够做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举起的杠铃;书上的石榴等物体都能够做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拉开的弓;弯曲的撑杆等物体都能够做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比较、归纳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活动3: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出示:城市街道上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表。提问: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运动着的不同物体具有的动能大小一样吗?你认为动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根据上面的活动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方案 学生讨论问题: A.实验应采取什么研究方法? B.实验中如何反映动能大小? C.实验中如何具体控制相关变量?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学生分组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视频回顾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4:想一想:要想把桩打得深些,可以采 取哪些方法? 学生回答:方法一: ..方法二:. 教师提问: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方案 学生讨论问题:A.实验应采取什么研究方法? B、实验如何反映重力势能大小? C.如何选择器材使实验现象较为明显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后演示实验探究,验证猜想。 教师和学生一起利用视频回顾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5、 实验探究:探究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方案 学生讨论问题:实验如何反映弹性势能大小 学生观看视频,总结归纳结论 (三)、课堂小结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机械能的概念 (四)课堂巩固练习: 1、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势能相等的物体一定在同一高度 B.悬挂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 能 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能够做功,所以具有能 D.一个物体具有机械能,则这个物体一定既具有动能也具有势能 2、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机械能? A、钟表上的发条; B、正在爬坡的汽车 C、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列车 D、正在空中飞行的鸟 E、山坡上静止的石头 F、静止在水平的面上的自由伸展的弹簧 (五)作业布置(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