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晖初中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初九年级学习质量检测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朝晖初中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初九年级学习质量检测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试卷

资源简介

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初九年级学习质量检测
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答题卷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 2 3 4 5 6 7 8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2分)
34. (1)依据材料一,为改变落后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2分)
(2)依据材料二,我国1957年——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取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35. (1)材料一显示出我国人口的哪一变化令我们“忧” 并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谈谈实现材料三中的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2分)
36.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十一五”时期,有“喜”又有“忧”。结合材料说明“喜”和“优”各表现在哪里?(3分)
(2)试举一例说明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并说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条件下涌现出哪些民族精神?(3分)
(3)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反映了我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什么?(2分)
37. (1)结合材料一,华北平原大面积地面下沉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了缓解该问题,我国正在实施什么重大工程?(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们为应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2分)
(3)据北大某教授介绍,PM2.5的污染源主要是扬尘、机动车尾气、燃油尘、餐饮油烟尘等。也就是说,作为挑剔空气质量恶劣的民众,也正是制造这一环境的参与者与旁观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携手应对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呢?(3分)
38. (1)结合材料一,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那些“左”的政治家、理论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请分析这个重大的国际形势变化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框架所确定的边界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我们在“中国特色”道路上所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2分)
(3)结合材料二,中国在“增量改革“道路上,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成为经济繁荣的主要力量。请问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二,一方面,中国经济“蛋糕”确实越做越大,然而另一方面的问题更严峻:做大了“蛋糕”却没能消解社会的怨气与戾气。为了解决好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消解社会的怨气与戾气,在“存量改革”应当坚持哪些原则?(2分)九年级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 2 3 4 5 6 7 8
D A C D A C A B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B A B C C C B B D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B B C D D B C C A A
29 30 31 32 33
D B A D 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2分)
34.
(1)实行一五计划(1分);
改变了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1分)。
(2)下降(1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各1分)。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实现了由温饱到富裕的转变(或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分);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
35.
(1)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各1分);
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各1分,满分2分。增加教育、医疗、就业的压力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人口增速减缓,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各1分);
实行计划生育,大力发展教育(或者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各1分)。
(3)有助于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
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各1分,满分2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6.
(1) 喜: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单位GDP逐年下降;(各1分)
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GDP耗能依然过高。(1分)
(2) 机载SAR测图系统的研制成功、“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等(1分,任意答一点即可得分);
涌现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各1分,如写爱岗敬业等只得1分)。
(3)我国正处于并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7.
(1) 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各1分)。
(2)“节流”;加强立法保护水资源(各1分)。
(3)国家:加强监测,完善法制,加强宣传等;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废气排放等;
个人: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少开私家车、多种树等(各1分)。
38.
(1)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各1分)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分);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1分,任意答到一点即可得满分)
(3)保护其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各1分)。
(4)坚持共同富裕;
坚持公平与正义;
既要提倡奉献,又要落实分配政策;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各1分,满分2分)朝晖初中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初九年级学习质量检测
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80分钟,开卷考)
出卷学校:回澜初中 出卷人:黄文涛 审核人:孙国萍 2012.2.9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11年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透露,全国提前实现_____基层全覆盖的医改目标。( )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B. 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C. 全科医生制度 D. 基本药物制度
2. 2011年10月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_____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
河南 B. 湖南
C. 河北 D. 湖北
3.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_____改革、推动社会主义_____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
A. 政治体制 政治 B. 经济体制 经济
C. 文化体制 文化 D. 社会体制 社会
4. 2011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浙江、广东和_____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 ( )
北京 B. 天津
C. 重庆 D. 深圳
5. 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开始部署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按中央要求,本次换届选举差额比例应多于_____。差额选举既是民主的体现,也是防止选举腐败的有力举措。( )
15% B. 25% C. 40% D. 50%
6.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距地球约343千米的轨道实现首次完美对接,这标志着我国将成为第_____个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 )
A. 一 B. 二 C. 三 D. 五
7. 2011年11月3日至4日,胡锦涛主席出席在_____举行的G20峰会。会上,我国宣布对同我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 )
法国嘎纳 B. 意大利威尼斯
C. 美国夏威夷 D. 瑞士达沃斯
8.2011年12月1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_____在搭乘野战列车时,突发重症急性心肌梗塞,并由此引发了心脏休克。最终因医疗无效去世。 ( )
金日成 B. 金正日
C. 金正恩 D. 金大中
二、选择题Ⅱ(本大体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选出各题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9.下列反映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 )
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土地改革完成
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
10.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 )
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②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④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打倒一切”、“停课闹革命”
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 ①④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④③
12.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去年5月,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
①说明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化薪火相传
②表明了两岸实现统一的障碍已经清除
③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④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A. ①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3.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及其落实,“台湾游”向个人自由行的拓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这一发展态势表明( )
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岸共识
②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③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④两岸交流进一步加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14.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十年来,中国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非洲的援助,减免非洲债务,扩大贸易投资。这说明中国( )
①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②已是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
③积极推进南南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④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下列事件表明中国在21世纪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A.重返联合国
B.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C.加入世贸组织
D.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6.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一系列成就。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外交成就的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A. ②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7.欧盟在当前应对欧债危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欧盟在国际上( )
①是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②是多极世界中重要的一极
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④具有“经济联合国”之称
A. ②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
18.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下列历史结论,正确的是( )
A.《雅尔塔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联合国的成立
B.古巴导弹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C.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已经完全摆脱发达国家的控制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19.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关键是( )
A. 控制人口数量
B. 提高人口素质
C. 防止“人口老龄化”
D. 做好医疗改革
20.面对全球金融风险,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努力抑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这说明我国( )
①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②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③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④顺应经济全球化,谋求共同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1.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德班气候大会,中国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世界倾听“中国声音”,关注中国的主张和举措,期待中国进一步发挥作用。这表明( )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升
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左右着世界的局势
④中国作为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已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2.“蜗居”、“房奴”、“胶囊公寓”等新名词不断涌现,逃离“北上广”现象被广泛讨论。这种现象的存在( )
①反映了我国的主要矛盾
②必须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③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④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当前国家的中心工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 D. ①③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一方面加强立法工作,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惩处了成克杰、胡长清、文强等一批贪官污吏,打黑扫黄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这充分体现了我国( )
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违法必究,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与稳定
④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4.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上述材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全国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③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决定一切国家大事
④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最高决定权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25.每年3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北京,他们肩负人民重担,履行神圣职责,共商国是。这一政治现象表明( )
①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③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②③
26.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某中学开展“红歌进校园”,唱“红歌”、诵“红歌”等丰富多彩庆祝活动。开展这些“红色”活动有利于( )
①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②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
③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④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7.我国目前正在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让全国农村居民都有社会养老保障。这说明( )
①我国政府积极维护公民的政治文化权利
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消除
③我国政府努力维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④我国政府努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A. 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8.包容性增长主要是指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让每个公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包容性增长的这一内涵体现了( )
①我国共同富裕的目标 ②人类社会对公平的追求
③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 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9.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这充分说明( )
①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儒家思想席卷全球,再次成为主流思想
③儒家思想是世界文化大花园璀璨的奇葩
④儒家思想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0.下列关于西气东输工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具体举措
②工程大、耗财力、物力、人力
③能优化东部能源结构,方便人民生活
④为西部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31.在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将资金重点投入以银行为主的大金融机构,而我国的4万亿资金投入重点却是解决民生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生态环保问题等。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
A. 我国的国家性质与美国不同
B. 两国的发展水平不同
C. 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
D. 美国没有环境问题
32.一些国际专家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元泛滥:美国借钱消费,以多印美元来减少债务。由此可见( )
A. 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导致世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B. 美元成为世界货币是造成南北问题的重要原因
C. 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D.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
33.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 实效性
B. 公平性
C. 共同性
D. 持续性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按序为8、10、8、7、9分,共42分)
3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1952年中、印、美人均钢铁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5 10.9 2949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三:1978年——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表.
年份 1978年 1985年 1995年 2001年 2005年
恩格尔系数 57.5% 53.3% 49.9% 37.9% 36.7%
(1)依据材料一,为改变落后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2分)
(2)依据材料二,我国1957年——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取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3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全国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万人)。
材料二: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示意图(单位:人)。
材料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时指出: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到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1)材料一显示出我国人口的哪一变化令我们“忧” 并说明理由。(4分)
(2)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谈谈实现材料三中的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2分)
3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十一五”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变动情况
年份 单位GDP能耗上升或下降(%)
2006年 -1.79
2007年 -4.04
2008年 -4.59
2009年 -3.35
2010年 -4.01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是美国的3.7倍。
材料二: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中国交出“增长年均超过11%”的亮丽答卷,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但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十一五”时期,有“喜”又有“忧”。结合材料说明“喜”和“优”各表现在哪里?(3分)
(2)试举一例说明 “十二五”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并说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新时代条件下涌现出哪些民族精神?(3分)
(3)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反映了我国的最基本国情是什么?(2分)
3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超采地下水导致华北平原过半面积地面下沉,北京、天津塘沽、沧州最严重,沧州40年沉降2.4米。有研究显示,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超采状况居全国之首,开发程度(以实际发开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来表示)达到177.2%。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累计达3328.28亿元。
材料二:2000年以来,超过1/3的北京自来水供水管破损开裂是由地基下沉引起的。2007年,北京已宣布要在5年内清退所有的高耗水企业。其实地面下沉不是华北平原才有的现象,美国、日本等国也是地沉高危区。早在1956年和1962年,日本分别实施了《工业用水法》和《建筑用地下水关联法》,之后地面下沉速度趋于缓和。
材料三: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虽然体积很小,但其对对光的吸收和散射,会大幅降低城市能见度,是造成灰霾现象的“元凶”,而且本身也是各种污染物附着的载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等城市都对PM2.5进行监测,4城市的PM2.5年均值为46——160微克/立方米,是美国标准的3——10倍。
(1)结合材料一,华北平原大面积地面下沉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为了缓解该问题,我国正在实施什么重大工程?(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们为应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2分)
(3)据北大某教授介绍,PM2.5的污染源主要是扬尘、机动车尾气、燃油尘、餐饮油烟尘等。也就是说,作为挑剔空气质量恶劣的民众,也正是制造这一环境的参与者与旁观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携手应对大气环境质量问题呢?(3分)
38.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2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在顺利行使一段之后,遇到了风浪。国内有一些“左”的政治家、理论家宣称:经济特区是“和平演变的温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私有化潜行”,引进外资是做国外资产阶级的附庸。邓小平审时度势,说要“摸着石子过河”。这相当形象地描述了中国转型是自然演化的,而非设计的。当邓小平说到中国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他心中未必有具体的预定的政治模式作为目标,他只是以“中国特色”来容纳更多的非苏联模式的可能范围,可以把“市场经济”、特区制度、不受原有信仰支配的意识形态以及方可用来发展生产力的所有的新事物,统统放在“中国特色”的框架中来,同时,他也没有忘记确定这个框架的边界。
材料二: 中国改革的实施路径是先“增量”后“存量”。中国前30年的“增量改革”,是通过做大“蛋糕”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市场经济“增量”来避免每个人在改革中受损。而“存量改革”却恰恰相反,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
(1)结合材料一,改革开放的成功证明了那些“左”的政治家、理论家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请分析这个重大的国际形势变化指的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框架所确定的边界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我们在“中国特色”道路上所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2分)
(3)结合材料二,中国在“增量改革“道路上,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率高达60%以上,成为经济繁荣的主要力量。请问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二,一方面,中国经济“蛋糕”确实越做越大,然而另一方面的问题更严峻:做大了“蛋糕”却没能消解社会的怨气与戾气。为了解决好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消解社会的怨气与戾气,在“存量改革”应当坚持哪些原则?(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