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杠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杠杆;正确理解力臂;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使用工具的活动,体会工具在劳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初步认识杠杆,有效地将生活机械转化为物理模型,从而构建科学的概念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机械的发展历程,感受人类的智慧在生产生活中体现出的魅力。通过力臂的概念的建立,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渗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杠杆的特征;准确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2.难点:力臂的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课件;剪刀、开瓶器、木棍、羊角锤、钢丝钳、羊角锤、跷跷板等。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五、设计思路: 杠杆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具。本节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通过例举的大量工具找出人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杠杆这一概念。并进一步分析寻找与杠杆相关的五个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身边工具的认识。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夹核桃比赛。分别用空手和使用核桃钳夹核桃,体验工具在生活中带来的便利。 2.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介绍古代人民在劳动中的使用的简单工具,如桔槔、水碾、扁担、轱辘等。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工业得已迅速发展。介绍现代大型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叉车、塔吊等。 2.学生例举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工具,如:剪刀、扳手、钢丝钳、订书机、开瓶器,观察现象,思考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的杠杆”的话题。 (二)、新课教学 1、认识杠杆 (1)多媒体展示使用不同工具的动画,学生交流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 (2)引导学生说出关键特点:绕着固定点转动、至少受到两个力作用、是一根硬棒,归纳总结出杠杆的概念。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称为杠杆。 (3)用木棍撬石头,并由此导入杠杆的三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4)使用工具,如:用剪刀剪纸片、用羊角锤拔钉子、用钢丝钳夹铁丝,找出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5)为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杠杆的三要素,以跷跷板为例,找出其水平时的三个要素 2、力臂概念的建立 (1)展示跷跷板,观察状态。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 (2)教师演示将两个相同的物体放在跷跷板上,学生思考怎样放置才能使跷跷板平衡?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是两个轻重不同的物体,又该怎样放置? (3)学生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认为跷跷板平衡时满足“重近轻远”的规律。教师引导杠杆的平衡的力的大小和距离有关。 (4)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构建新知识存在盲点。教师采用连续提问的方式,学生思考是什么距离?学生会形成点到点的距离的错误前概念。教师引导其中一个是支点,另一个点是力的作用点。过力的作用点画一条虚线表示力的作用线。 (5)控制跷跷板一端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变,另一端控制力的作用点不变。学生思考当力的方向发生改变时,力的大小会怎样变化。教师引导杠杆的平衡还和力的方向有关 (6)教师提问能否寻找一个新的物理量,能同时影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观察当力的方向变化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改变的动态过程,从而突破力臂概念这个难点。 (7)全面认识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 3、练习画力臂 (1)教师演示画力臂 以木棍撬石头为例,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2)总结画力臂的方法。 A.找出支点; B.画出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 C.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段;D.标垂足,标力臂。 (3)学生巩固练习画力臂 (4)画出当跷跷板处于水平位置时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对比之前的练习,发现规律: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当杠杆处于水平位置便于确定力臂的长度。 (三)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1.什么是杠杆;2.杠杆的五要素;3.力臂的画法 板书设计: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一课时 认识杠杆 一、认识杠杆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要素:动力(F1) 阻力(F2) 动力臂(L1) 阻力臂(L2) 3、力臂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四标力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