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9.2 地球 太阳系 一、教学任务分析 “地球 太阳系”是初中物理基础性课程关于物质宏观结构的唯一内容,是后续拓展型课程——“银河系 宇宙”的知识基础,以使学生对物质结构有全面认识。 本节的学习是在《地理》、《科学》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地球、太阳系已有了初步认识,如地球的圈层结构、八大行星绕日旋转等。通过对“地球 太阳系”进一步学习,有助学生建立正确物质观和宇宙观,为高中阶段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认识太阳系的组员;引导小组讨论,分析比较各行星的特点,寻找其中的规律。试着制作太阳系的缩小模型并观看视频,对太阳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介绍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及其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通过介绍嫦娥一号,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交流、讨论,观察与归纳、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地球和月球,知道各行星的名称、相对大小、离日远近,以及离日距离远大于行星本身。知道矮行星所处区域及与行星的不同之处。 ⑵知道太阳的基本特点。知道太阳系的组成,知道太阳系是由绕其运转的八颗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和彗星)组成的。会制作“太阳系”的缩小模型。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析、讨论活动卡中八大行星的信息表格,认识比较、归纳的科学方法。 ⑵在制作缩小太阳系模型的过程,运用建立模型的方法,初步认识太阳系的整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有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交流,增强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月球、太阳系的过程,感悟人类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认识月球、地球等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太阳系的组成。 难点:制作“太阳系”的缩小模型。 四、教学资源 1.器材:桔子、豌豆、绿豆、黑布林、大西瓜、大卷尺。 2.课件:自制PPT幻灯片。 3.音像:有关嫦娥一号发射与运行的视频;“深度撞击”视频;有关“太阳系”的视频。 五、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地球、太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展开。课前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太阳系”等相关资料,教师指导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进行整理,通过大组相互交流,对太阳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学习活动卡八大行星的资料表的交流、讨论,发现其中的规律。讨论太阳系缩小模型,并试着在教室、操场摆放太阳系缩小模型,进一步认识太阳系及其组成。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太阳系的组成。方法是:⑴让学生分组、分任务搜集有关“嫦娥一号”、“太阳系”的资料,教师指导小组对资料、信息进行整理。⑵每小组做好PPT,在全班进行大组交流。⑶学生小组分析、讨论表格、制作模型,较全面地认识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各自特征。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制作“太阳系”的缩小模型。方法是将太阳缩小约30亿分之一(四十几厘米的大西瓜大小),提供相应物品(桔子、豌豆、绿豆、黑布林) ,给予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计算各行星缩小约30亿分之一的大小,选择与之相配的大小的物品,并计算缩小约30亿分之一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试着摆放缩小的模型。让学生体验行星本身的大小与太阳到各行星的距离相比是很小的。进一步体会“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完成本教学设计的教学需要两课时。 六、教学流程 太阳系的组成 情景I 视频:嫦娥一号 活动I 交流展示 活动Ⅱ 分组讨论 太阳系的 主要成员 活动Ⅳ 讨论资料表 活动Ⅴ 探究规律 活动III 交流讨论 活动Ⅵ 讨论:太阳系缩小模型 情景Ⅱ 视频: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视频 播放“嫦娥一号”发射、运行的视频。学生交流讨论——“嫦娥一号”知多少? 活动Ⅰ 交流展示 分组交流——太阳系的主要成员,通过大组交流,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体验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Ⅱ 小组讨论 从活动卡P12“太阳系的有关资料”,尝试给行星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了解各行星的特征。 活动Ⅲ 交流 呈现学生自己所画的八大行星的名称、特征和各行星相对位置。通过交流,了解并记住各行星的名称、特征和各行星相对太阳的位置。 活动Ⅳ 小组讨论 根据活动卡P12的资料表,从资料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回答活动卡P12—P13的问题思考。 活动Ⅴ 小组探究 PPT呈现一些行星的数据表,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其中的规律,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合理推理。——小行星带的发现 活动Ⅵ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尝试制作太阳系的缩小模型,对太阳系的组成有较为整体认识。 情景Ⅱ 视频 观看一段有关“太阳系”的影片,让学生对太阳系有生动、形象的认识。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对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初步地、形象地认识。 第二环节 通过小组讨论、制作缩小模型、观看视频,对太阳系的组成有整体地、形象地认识。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播放视频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运行与工作。 交流讨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知多少? 老师:“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从地球奔向月球,成为绕月运行的天体,传回了第一张拍摄的照片,进一步揭开月球神秘的面纱。 师:人类正在制造各种探测器探索宇宙。“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正常运行,显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雄厚实力,向茫茫宇宙探索途中又迈进了一步。 问:你们认为宇宙是怎样的? 生A:宇宙很大。里面有很多星系。 生B:宇宙中有很多未知的奥妙。 …… 师:宇宙是目前探索物质世界前沿领域之一,其中许多的奥秘还有待揭示。今天我们的视野投向宇宙,先从离我们最近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地球 太阳系”开始。 (二)新课 1.太阳系的主要成员 分组交流:(课前做好PPT,每组学生选派两名代表进行交流。) (1)地球 月球 第1组交流 (2)太阳 第2组交流 (3)水星 金星 火星 第3组交流 (4) 木星 土星 第4组交流 (5) 天王星 海王星 第5组交流 (6)矮行星 第6组交流 问:矮行星与行星最大区别在哪? 生: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呈圆球状、能够清除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矮行星所处区域是太阳系的外围,轨道周围还有其他天体。 2.八大行星 ⑴分类 请阅读活动卡P12页的图表,请将行星进行分类。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直径(千米)约 5000 12000 12750 7000 140000 120000 52000 50000 与太阳间平均距离(106 千米)约 60 108 150 230 780 1400 2900 4500 绕日状态 0.2 0.6 1 1.9 12 30 84 165 自转周期(日、时、分) 59天 243天 逆向自转 23小时56分 24.5小时 10小时 10.25小时 11小时 16小时 表面状态 环形坑+岩土 岩土+云 水+云+岩土 环形坑+岩土 气态 气态 气态 气态 平均温度(0c)约 350(昼) -170(夜) 480 (表面) 22 -23 -150 -180 -210 -220 大气(主要成份) 没空气 二氧化碳 氮、氧 二氧化碳、氮、氩 氢、氦、甲烷、氨 氢、氦、甲烷、氨 氢、拟氨 氢、氦、氨 已知卫星数 0 0 1(月球) 2 >20 >22 15 8 师:通过活动卡P12提供的资料,请给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 生A:根据表面状态来分:气态类有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固态类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生B:根据表面有无大气来分:水星是无大气类;其余都是有大气类。 生C:还可以根据有无卫星来分,水星、金星没有卫星,其余的行星都有卫星。 …… 师:不同的分类准则就有不同的分类,课本上有: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知识运用 师:请学生画出太阳系的组成示意图,下节课我们交流。 作业:思考活动卡P12—P13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