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1原子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汤姆逊发现电子及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2)知道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初步理解原子“行星模型”结构。 (3)知道电子云模型。 (4)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 质子和不带电的种子组成。 (5)知道核能及核能释放的方式,知道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建模过程,明白面对未知领域,尤其是不可视领域时的探究研究方法。 (2)能描述原子的“行星模型”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 (2)通过了解原子模型的建立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奥秘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大胆猜测的信心。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行星模型” 学习难点:建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关 键 点:(1)理解电中性的含义; (2)对“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理解。 学习时数:1课时 主要学法:阅读、讲授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中外哲学家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结论: 我国古代庄子:“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事不竭”。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物体是不连续的,分到最后是不可再分的原子。 引导:一个说物体永远分不完,另一个说分到最后不能再分,并命名为原子。到底谁对谁错呢?任何一个论断是否科学都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看看后人的研究。 汤姆逊的研究---“葡萄干蛋糕模型” 阅读课本:第30页 思考:(1)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 (2)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3)原子全部由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吗? (4)汤姆生的设想是什么? 3.画出模型的平面图。 4.小结“葡萄干蛋糕模型”:正电荷均匀分布,电子像葡萄干浸在其中。 三、卢瑟福的研究—“行星模型” 1.配合模拟实验的视频,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提醒学生,α粒子带正电。 2.讲解实验 (1)实验发现绝大多数的粒子几乎直直的穿过金原子,同时画图,如图1。 (2)少数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在图1的基础上画成图2。 (3)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有个别几乎是反弹,在图2的基础上画成图3。 图1 图2 图3 3.实验分析: (1)原子中有什么会让带正电的α粒子偏转呢? (2)为什么有的偏转,有的不偏转呢? (3)如果汤姆逊的模型是对的,会不会出现以上的现象呢? 补充信息:从现象可知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时没有受到阻碍(电子的质量比α粒子要小七千多倍。如果电子和α粒子相撞,就好象是一辆重约一吨的飞速行驶的汽车与一块摆在马路上的重为一百多克的小石子相撞一样。结果石子被抛得很远,而汽车的运动不会有什么变化。),只有极少数与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大的偏转.当正电和正电离的越近时斥力越大。 (4)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中的正电是集中在一个小区域还是均匀分布的? 4.学生讨论及交流 5.讲解、画图:原子核、“行星模型” 引导:行星模型是不是最科学的呢? 四、电子云模型 1.观看视频,了解“电子云模型”。 2.引导提问: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 3. 阅读、讲解:课本P30 4.板书:略 五、核能 1.引导:人类不断的研究微观世界,也为人类带来了一些利益和问题,下面阅读P31有关核能的知识。 2.观看视频,了解核能释放(原子弹)的威力,提醒合理利用资源。 六、课堂练习与讲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