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7.3 资本主义的扩展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统一德意志的目的是( ) A. 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B. 使普鲁士势力得到加强 C. 将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联邦 D. 打败法国,取得欧洲大陆霸权 2.19世纪中期,德意志处于严重分裂的状态,其中最强大的是( ) ①奥地利 ②匈牙利 ③普鲁士 ④丹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下列关于德国统一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普鲁士取得统一德国的领导地位 B. 奥地利和普鲁士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C. 为实现统一,普鲁士先后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进行三次“王朝战争”,均取得胜利 D. 德国的统一是通过“铁血道路”实现的,奠定了未来德国军国主义的传统 4.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曾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这表明林肯( ) A.同情黑人奴隶,反对奴隶制度 B.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 C.寻找向南方妥协的借口 D.把解放黑人奴隶作为维护国家统一、赢得战争的措施 5.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下列选项中其影响相同的是一项是( ) A.摧毁了英国殖民统治 B.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C.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 D.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6.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北方实行的经济制度是( ) A.资本主义制度 B.种植园制度 C.奴隶制度 D.封建制度 7.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是一些重大革命、改革的核心。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中解决土地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A.赎买?? ?B.廉价拍卖??? C.出租?? ?D.无偿分配 8.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民……在地主同意下,农民可以赎买这些份地。由此可以分析出1861年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 ) ①市场 ②劳动力 ③资金 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下列历史人物中,不能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家或资产阶级改革家的是( ) A. 彼得一世 B. 华盛顿 C. 克伦威尔 D. 罗伯斯比尔 10. 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转折”是指( ) A.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俄国的封建势力被彻底清除 C.俄国的农民免费获得“份地” D.俄国废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11.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山口先生特别喜欢穿西装、吃西餐,并且改变了自己的传统日本发型,这是由于明治政府实行了( ) A.废藩置县 B.废除身份制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12. 日本明治维新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能体现这次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项措施是( ) 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C.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D.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13. 推动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出现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明治维新 C.辛亥革命 D.甲午战争 14. 某同学再现的下列场景,能够正确反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现象的有( ) ①近代工厂逐渐增多 ②土地买卖日趋频繁 ③新式学校发展迅速 ④天皇权力逐渐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历史逻辑的推论,随着对奥地利的战争,接踵而来的必须是对法国的战争。” ——俾斯麦 材料二 韩麦尔先生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都德《最后一课》片段 (1)材料一中,俾斯麦运用出色的外交手段,先后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进行了什么战争? (2)材料二中提及“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这是为什么? 16.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见下图。 南北冲突的基本原因 材料二 1863年元月1日起,凡是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空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内战前夕南北的矛盾焦点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哪一文件?此文件的颁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内战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和铁路总长对比表 ? 俄国 英国 比例 生铁(19世纪中叶) 26万吨 385万吨 1:14.8 铁路总长(1861) 1500俄里 15000俄里 1:10 材料二 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实施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 材料三 (解放农奴)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更重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为什么说农奴制改革是 “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次改革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BDD 6-10AABAA 11-14DBBD 二、非选择题 15.(1)“王朝战争”。 (2)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双方签订了和约,规定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大部分地区割让给德国,所以这些地区的学校以后只许教德语。 16. (1)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提高了林肯的威望,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 (3)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使南方和北方在政治体制上统一起来,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使美国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起来,为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18. (1)现象:俄国冶铁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落后(或工业生产落后);原因:英国工业革命,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度的阻碍。 (2)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农民为了赎买土地,变得一贫如洗。 (3)改革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使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不足之处: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政治上,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广大群众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