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05:山岳的形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05:山岳的形成

资源简介

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05:山岳的形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2分。考试时间38分钟。
2.考查范围:山岳的形成
第1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属于褶皱山的是 ( )
A.华山 B.庐山 C.泰山 D.科迪勒拉山系
2.下列地形中,属于断层一侧岩块相对下降的是 ( )
A.华山 B.长白山 C.汾河谷地 D.庐山
3.下列有关山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山岳是陆地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褶皱山
B. 山岳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无关
C.地壳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垂直运动不能形成山
D.山岳构成了我国陆地地形的骨架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压力和张力过大都能形成断层 B.压力和张力过大都能形成褶皱
C.岩体发生破裂就是断层 D.压力过大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5.下列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 )
A.褶皱和断层 B.地壳运动和向斜
C.地震和背斜 D.沙丘和断层
6.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原因主要是 ( )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
7.因碰撞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两大板块是 (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8—9题。
8.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
A.岩层 B.向斜 C.背斜 D.断层
10.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按地形倒置形成的时间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④③②
11.读下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A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B.图中B处的地质构造是背斜
C.地层C的物质来源是河流的泥沙沉积
D.D河水常年受地下潜水补给
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处的古地理环境是 ( )
A.沙漠 B.沼泽
C.海洋 D.森林
13.由图得出的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A.东坡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B.山麓气温比山顶约高21°C
C.该山以西绿洲农业特色突出
D.该山为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1998年,国土资源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石灰岩广布的百色地区乐业县进行土地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乐业天坑群(甲图)。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甲图所示地貌形态与乙图中的哪一种地貌形态成因相同 (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形成这种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
A.海浪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冰川侵蚀
16.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图是夏威夷的主岛(编号1)与其它3个链状火山岛屿(编号2、3、4)的分布示意图(未按比例尺绘制)。许多科学家认为,夏威夷群岛的主岛和这些链状火山岛屿,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在一个可视为固定不动且喷发岩浆的热点上移动(箭头指向代表板块移动方向)造成的。喷出的岩浆凝固后逐渐形成这些火山岛屿。就此回答17-18题。
17.图示地区位于 ( )
A.张裂型板块交界处
B.碰撞型板块交界处
C.错动型板块交界处
D.非板块交界处
18.下列图示最能代表从链状火山岛屿(2、3、4)到夏威夷群岛的主岛(1)年龄分布情形的是 ( )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为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地质构造来看,属于背斜 B.从地貌形态来看,属于山脊
C.从成因来看属于向斜成谷 D.从成因来看属于向斜成山
20.该地区 ( )
A.可能储存地下水 B.可能储存石油
C.适宜修建隧道 D.适宜建设石灰厂
2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 ( )
A.海沟—海岸山脉 B.大峡谷 C.巨大裂谷 D.海沟—岛弧读30度纬度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米。完成22-24题。
2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山峰N的最大海拔可能是90m B.山峰N的最大海拔可能是89.9m
C.C地貌的成因最有可能是海浪侵蚀 D.C地貌的成因最有可能是火山喷发
23.站在C的顶上进行观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肯定可以看到X位置
B.肯定可以看到N位置
C.不一定能看到Y位置
D.肯定可以看到Q位置
24.对图中a、b虚线叙述正确的是 ( )
A.a是山脊,也是分水岭 B.b是山脊,也是分水岭
C.a是山谷,也是集水线 D.b是山谷,也是集水线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25-26两题。
材料一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江西九江---瑞昌间某地(29.70N,115.70E)发生5.7级地震。
材料二 九江附近地区和贝加尔湖地质构造断面示意图。
25.有关九江——瑞昌间某地地震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受长江和鄱阳湖影响地壳不稳定
B.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壳不稳定
C.地处断层构造带上,地壳不稳定
D.此次地震从成因分类上看,应属构造地震
26.庐山和贝加尔湖成因构造特征比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前者属于断块山体,后者由断块下陷加积水而成
B.构造相同
C.地质时期两者都有火山活动 D.都与断层构造有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分)
二.综合题(12分)
27.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项选择) (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D. 汾河谷地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华山、庐山和泰山均是断块山(断层山)。
2.C【解析】注意题中断层一侧“相对下降”,其它三个均是上升的。
3.D【解析】褶皱山和断层山都较多;内外力作用均可形成山岳;垂直运动也可形成山。我国地形分布网格状特征就是由山岳作为骨架(网)的。
4.A【解析】张力不会形成褶皱;岩体破裂并不就是断层(断层要有明显岩层错位);压力过大应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层。
5.A【解析】地壳运动、地震属于地质作用,但不是地质构造;沙丘不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也不是地质构造。
6.B【解析】断层线处暴露后,易被风化侵蚀而成谷地。
7.C【解析】此为识记题,喜马拉雅山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边缘。
8.C【解析】泉水一般从地下含水层渗出,然后经断层处涌出。
9.D【解析】图中原有地层应早就形成,最后由于断层将各岩层断裂错开(先褶皱后断层)。
10.B【解析】按背斜山向斜谷→背斜张裂、外力侵蚀→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顺序判断,并结合地层侵蚀程度比较而判断。
11.C【解析】从图中岩层特征看,A原是背斜;B原是向斜;D为地上河,应补给地下潜水。C地层应为河流的泥沙沉积。
12.C【解析】据图中银川及有石灰岩分布可推知甲处岩石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应为海洋。
13.C【解析】贺兰山以西有流动沙、半固定沙等,冰雪融水可形成绿洲农业。山麓与山顶相对高度约2300米,温差约14℃,此处降水不多,水能不丰富。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是长城。
14.C【解析】石灰岩地区最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即图乙中的③图所示地貌。
15.B【解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化学侵蚀作用形成的。
16.C【解析】图中③处以下为内力作用形成的褶皱组合,其上是沉积岩层,因此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被明显破坏过)。
17.D【解析】据材料及六大板块分布图可知,此处为非板块交界处(应位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18.B【解析】岩浆喷出处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年龄最轻,即由1-4逐渐变老。
(二)双项选择题
19.BD【解析】地层中间新,两侧老,地质构造为向斜;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即为向斜成山。
20.AD【解析】向斜是地下水的有利储藏区,图中有石灰岩,宜建石灰厂。建隧道和找石油一般在背斜处。
21.AD【解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交界处若位于大陆边缘,则会形成海沟—海岸山脉;若位于大洋边缘(不靠大陆),则形成海沟—岛弧。
22.BC【解析】据图看,山峰N处海拔应大于80米,但小于90米;C处最可能是原来的一个半岛被侵蚀后的残余岛屿。
23.CD【解析】结合C的位置及所述X、N、Y、Q四点的相对位置,相关地形,N、X不可见,只有Q可见, Y处则要看C岛高度而定,Y不一定可见。
24.AD【解析】图中a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也就是分水岭;b处等高线凸向高处,即为山谷,即集水线。
25.CD【解析】此次地震从图中看与其附近的断层构造带发育有关,应属于构造地震。
26.AD【解析】图中显示庐山与贝加尔湖的形成都与断层构造有关,但前者是断块上升,后者是断块下降且积水而成。
二.综合题(12分)
27.【解析】地质构造判断要抓住基本的判断方法:地层弯曲方向(形状)法、地层相对运动方向法、岩层新老关系法,背斜成谷则是内外力先后作用的综合产物;断块山的识别以是否有断层为标志;地下水储藏区应是向斜处。
【答案】(1)②(1分)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2分)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1分) 块状(或断块山)(1分)(2)绘图(略) (2分)(3)A D (3分)(4)①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2分)。


0 50 100k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