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09:人口的合理容量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2分。考试时间38分钟。2.考查范围:人口的合理容量第1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素质 C.人口年龄构成 D.人口性别比例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的指标是 ( )A.科技发展水平 B.人口的文化水平 C.人口的消费水平 D.资源3.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应在 ( )A.60亿左右 B.100亿左右 C.110亿左右 D.150亿左右4.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根据“木桶效应”,影响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为突出的是______资源(按人均量最少计)的短缺 ( )A.土地(尤其是耕地) B.淡水C.矿产 D.森林5.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6.中共中央在“十七大”中再次重申我国社会发展应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庞大的人口数量C.严重的环境问题 D.不利的外部环境7.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 )A.资源量 B.科技水平 C.生产能力 D.消费水平8.2006年某地区某个月份人口死亡率骤然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C.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D.经济发展速度减慢9.由于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的两项基本国策是 ( )A.保护环境、各民族平等 B.计划生育、环境保护C.计划生育、控制城市发展 D.环境保护、珍惜每一寸土地10.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 ( )A.青藏地区 B.珠江三角洲 C.新疆南部 D.云贵高原11.某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属于 ( )A.原始型 B.传统型C.现代型 D.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2-14题。1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拉美迁往欧洲 D.从欧洲迁往非洲1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入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华北流往重庆1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交通、通信困难 D.甲地优美的环境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据此回答15-16题。15.下表中反映人口合理容量的数据是 (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2006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预测201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A.25万B.30万C.35万D.45万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17.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人类活动是 ( )A.毁林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B.控制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C.改进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与方法 D.大面积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18.现代环境人口容量比原始社会大得多,其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B.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D.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量减少(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19.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 )A.不确定性 B.绝对确定性 C.相对确定性 D.相对不确定性读1992年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20-21题。具体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载人口量 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 88600 22000 395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20.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 ( )A.光照 B.地形 C.土壤 D.热量21.青藏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C.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D.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22.下列因果关系描述正确是: ( )A.资源总量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减少B.科技水平提高→资源获取数量增加→环境人口容量减少C.科技水平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增加D.经济总产值相对一定→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增加在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2002 年“国际人力资本论坛”上说,未来世界各国的进步将更大限度地取决于人的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有7 亿4 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 亿3千万,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 万。据此回答23-25题。23.我国正成为人力资源的超级大国,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体现在( )A.我国民族众多,拥有多元化的语言和文化 B.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C.我国的人口素质日益提高 D.我国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24.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A.就业压力较小 B.养老负担重 C.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D.数量短缺25.下列产业的布局受人力资源素质高低影响较小的是 ( )A.信息产业 B.电子装配业 C.航空、航天业 D.印刷业26.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 )A.①俄罗斯 B.②日本 C.①肯尼亚 D.②法国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分)二.综合题(12分)27.《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一文认为:“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并不是一个与“你有多大年龄?”一样的问题,它无法仅用一个数甚至是一个数的范围来回答。地球的承载力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待认识的过程,也取决于我们和子孙后代有待做出的选择。自然限制和人类选择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人类承载力的关键。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内涵,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2)材料反映了这一概念的______________特征,为什么这一概念具有这一特征?(3)材料中“人类承载力”实质是什么?其影响因素可分为哪几类?(4)“谋求人口合理容量”需要我们和子孙后代做出怎样的选择?【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环境承载力一般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2.D【解析】因为资源是人类消费的直接对象,环境能供养多少人口,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资源量。3.B【解析】110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方估计数据。4.B【解析】在土地(耕地)、淡水、矿产、森林四种资源中,我国以淡水资源人均量最少。5.D【解析】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最低,能养活的人口最少;随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代社会,随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养活的人口渐增。6.B【解析】人口数量大,一直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7.D【解析】资源量越多,科技水平与生产能力越高,开发资源量越多,能供养人口也越多;而消费水平越高,同量资源能供养的人口则越少。8.B【解析】短期内死亡率上升最可能是大的自然灾害(人力不可抗拒的)造成。9.B【解析】题中所述是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国策。10.B【解析】从自然条件,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四地中珠三角地区都是最好的,所以其环境承载力是最大的。11.C【解析】从数值看,该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12.C【解析】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13.A【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民工的流动方向为从内陆省区流往沿海城市和工矿区。14.A【解析】乙地经济发达,收入高,生活水平高,是吸引人口从甲地迁移的主要因素,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通信困难是人口迁移的“阻力”。15.A【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16.C【解析】资源是首要因素;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可能变化;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8-9亿(16亿是环境人口容量)。17.C【解析】AD都是破坏环境的做法,B是消极的做法,只有C可以既不破坏环境,又增加环境人口容量。18.C【解析】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二)双项选择题19.AC【解析】由于资源量的动态变化,生产、生活水平的时代变化等,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时间,一定标准下又具有相对确定性。20.BD【解析】青藏高原海拔高,全年气温低,是其土地生产潜力较低的主要原因。21.CD【解析】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环境承载力小;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22.AC【解析】注意分析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知AC两项因果合理。BD则相反。23.AB【解析】人口素质提高与科技水平提高,但短时期内不会成为我国的优势。24.BC【解析】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国家,也是劳动力最多国家,就业压力较大,数量不会短缺。而会出现养老负担重与老龄化速度加快。25.BD【解析】AC是高技术产业,受人力资源素质影响较大,而电子装配与印刷业对技术要求不太高。26.CD【解析】图中①表示该国人口出生率高(儿童比重大),应是肯尼亚;②出生率低,但老龄化近年刚出现,不是俄罗斯和日本,应是法国。二.综合题27.【解析】此题理论较强,但若建立在对教材的全面理解基础上,回答起来应该没有多大难处。关键是要对教材相关内容全面分析到位,并抓住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相互关系,重点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内涵。【答案】(1)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1分) 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人类开始关注、研究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这一概念。(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不确定性(1分) 因为在概念中有“可预见到的时期内”,若时期发生变化,环境人口容量必然会发生变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现有的资源总数并不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口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这就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3)环境人口容量;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人类选择)。(3分)(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3分)人口迁出地甲人口迁入地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