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21:荒漠化防治与森林开发保护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21:荒漠化防治与森林开发保护

资源简介

2012届高考地理冲刺天天练习21:荒漠化防治与森林开发保护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72分。考试时间38分钟。
2.考查范围:荒漠化防治与森林开发保护
第1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
A.荒漠为主 B.草原为主 C.森林、草原为主 D.草原、荒漠为主
3.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为 (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差异显著
C.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于夏季 D.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200mm
4.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5.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放牧点附近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6.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 B.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
C.多疏松沙质沉积物,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D. 河流水量大,流水作用显著
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7-8题。
年份 1949 1955 1960 1970 1978 1985 1990 1995
东经 121.97 121.93 121.94 121.88 121.86 121.75 121.80 121.71
北纬 43.57 43.51 43.54 43.59 43.63 43.80 43.68 43.84
7.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8.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9.我国荒漠与世界荒漠的比较,说明正确的是 ( )
A.都是终年被副热带高气压带所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主要是地质时期自然原因形成的
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据此完成10-12题。
10.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作用主要是 ( )
A.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提供木材、供应林产
11.交通道路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 ( )
①放氧除尘、吸毒杀菌;②降噪隔音、减轻污染;③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④防风固沙、保持水土;⑤划分车道、隔离交通;⑥提神醒脑、减少事故。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
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作用是 (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C.过滤空气、降低噪声 D.提供动物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据此完成13-15题。
13.世界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是 ( )
A.东南亚地区、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 B.东南亚、非洲、南美洲
C.太平洋诸岛、西印度群岛、马达加斯加岛 D.亚欧大陆北部、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
14.地球上的“绿色腰带”指的是 ( )
A.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林 D.绿色植物
15.有关热带雨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地球之肺”;③“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⑤仅属于当地国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⑤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其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此完成16-18题。
16.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是 ( )
A.保护 B.开发
C.开发的同时进行保护 D.保护的同时加以开发
17.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
①雨林观光;②生态旅游;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热带雨林相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主动性原则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只选一项且选对者得1分,其余情况均不得分。
下图中图1为某地区的平面图,图2为图1中河流R的纵剖面图,表1为图1中P地的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数据。据此回答19-23题。
19.根据表2的气候数据,判定P地所在的地区属于 ( )
A.亚热带 B.温带 C.季风气候 D.大陆性气候
20.河流R的水源补给主要来源于 ( )
A.夏季降水 B.春季降水 C.深层地下水 D.冰川融水
21.近年来,河流尾闾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尾闾湖基本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中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发展 B.臭氧层空洞
C.中上游地区沙尘暴增加 D.中上游地区农业用水量增加
22.近年来,分布于冲积—洪积扇前缘的泉水大量消失,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温度下降 B.温度升高
C.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D.过量抽取地下水
23.协调本地区发展和环境之间关系的途径有 ( )
A.增加移民 B.控制人口数量 C.扩大耕地面积 D.保育天然植被
24.我国直辖市中,受沙尘暴影响较大的是 (  )
A.北京 B.天津      C.上海   D.重庆
25.世界上的两大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是 ( )
A.中纬度地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有利于森林生长
B.低纬度地区气候湿热,森林茂密难以通行,开发较晚
C.高纬度地区长冬无夏,自然条件严酷,地广人稀
D.中低纬地区,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大片原始森林得以保存
26.亚马孙雨林的大面积毁灭可能带来的后果有 ( )
A.大气中CO2含量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
B.生物多样性锐减
C.厄尔尼诺现象频发 D.亚马孙河径流量变化不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分)
二.综合题(12分)
27.读我国某地区的干湿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降水量分布规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A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B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C处的天然植被是___________。
(3)该地区植被的分布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_地带性规律,主导性差异因素是_________条件。
(4)合理开发利用B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非干旱、半干旱地区措施不当,也会发生荒漠化;盐渍化也是荒漠化;西北荒漠化的形成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
2.D【解析】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干旱和半干旱两类地区,分别对应荒漠和草原。
3.B【解析】西北有冬季风影响;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年降水量由东向西由400mm降至50mm以下。
4.B【解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人类活动的作用占90%以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5.B【解析】过度放牧一般在畜牧业地区出现,多分布在草原牧区放牧点附近井泉附近,因过度放牧造成过度用水所致。
6.D【解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缺水,所以河流水量不大,流水作用微弱。
7.A【解析】从表中经纬度变化可知是向西北方向移动。
8.A【解析】此处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因为历史上过度垦殖,导致草原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9.D【解析】我国沙漠不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世界沙漠有的直逼海岸;世界沙漠地区大多是热带沙漠气候。
10.C【解析】我国“三北”防护林,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11.A【解析】由森林和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可知:④应当除外;⑤⑥不可忽视。
12.A【解析】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属于水源林,故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13.A【解析】“三大集中分布区”应具体到某一地区或流域,不能仅说是某一大洲。
14.B【解析】“腰带”应在身体的中部位置,“绿色腰带”即指地球赤道及两侧的热带雨林。
15.C【解析】“地球之肾”指的是湿地;热带雨林从环境角度看,应属于全人类。
16.A【解析】保护是首要任务,这是全球大多数人的共识。
17.B【解析】个别发达国家(如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资源和环境而采伐亚马孙雨林属于破坏性开发。
18.C【解析】热带雨林作为环境资源属于全人类,人类必须共同保护它。
(二)双项选择题
19.BD【解析】结合图像和气候信息,将图示区域定位为甘肃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0.AD【解析】河流属于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补给为主。
21.AD【解析】由于中上游地区用水量大,导致河流尾闾地区水量减小,农业区萎缩。
22.CD【解析】上游森林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破坏了泉水的补给水源,导致泉水消失。
23.BD【解析】针对西北地区以上情况,合理途径应有控制人口数量、保育天然植被,不能增加移民和扩大耕地面积。
24.AB【解析】我国的沙尘暴影响以北方为主,所以我国直辖市中的北京和天津受影响较大。
25.BC【解析】原始森林得以保存应是人类活动少、开发少所致。
26.AB【解析】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与亚马孙雨林的毁灭关系不大;但会使亚马孙河径流量变化增大。
二.综合题
27.【解析】图示地区以我国内蒙古为背景,重点反映了自东向西的水分变化及其产生的各种景观变化,旨在考查水分差异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其生产上的合理措施。
【答案】(1)自东向西减少 距离海洋远近 山地的阻隔作用(3分)(2)森林 草原 荒漠和荒漠草原(3分)(3)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1分) 水分 (1分)(4)退耕还林还草 规定合理载畜量(各2分 计4分)
表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