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中考化学二轮重难点突破方案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资源简介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重难考点】
考点一
物质的构成问题
1、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有金属、稀有气体和某些非金属固体;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主要是含有金属元素的碱类、盐类及大多數金属氧化物。
【方法指导】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易错警示】
①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离开化学变化这个前提,原于可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②分子只能保持其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其物理性质,因为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后表现出来的性质,单个分子不能保持。
考点二
微粒的性质问题
【重难考点】
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①“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常用来解释的现象有溶解、蒸发、扩散以及闻到各种各样的气味等。
②“分子间有间隔"常用来解释的现象有物体的热胀冷缩、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二者混合前的体积之和等。
③“分子很小"常用来解释的现象有一滴水中含有很多水分子等。
【方法指导】
巧记:“两小、一动、一间隔,分子相同性相同”。
微粒的性质有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等。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和微粒间的间隔都有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達率越快,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受压强影响。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或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改变的是分子或原子间的间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都不发生改变。
【易错警示】
物质的三态变化只是微粒间间隔的变化,微粒本身的质量、体积、种类都不发生变化,均无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考点三
粒子结构问题
【重难考点】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电子层:判断元素周期数
②质子数:判断元素的种类
③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元素的化学性质(得或失电子)、元素化合价、元素的族数、离子的电荷数
3、原子和离子间的相互转化
4、规律
①单核粒子的质子数相同,则元素种类相同。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③原子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易失电子;大于4,易得电子。
【方法指导】
微观粒子在化学反应中都趋向于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只有一个电子层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2),处于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考点四
与元素有关的题目
【重难考点】
1、物质组成是宏观概念,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同一类原子包括下列情况:
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氢元素有三种原子(氕、氘、氚),氕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氘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1;氚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
②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和单原子离子,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和原来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如Cl和Cl-都属于氯元素。
【方法指导】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利用元素的概念可以判断不同元素的根本区别。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由高到低的五种元素依次是O、Si、Al、Fe、Ca;空气中含量居前两位的是N、O;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是C、H、N;海水中含量居前四位的是O、H、Cl、Na。
【易错警示】
①同一种元素可以存在于不同物质中,如氧气和二氧化碳中都有氧元素。
②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红磷和白磷都是由磷元素组成的单质。
考点五
利用元素周期表解题
【重难考点】
1、元素周期表中单元格的信息
2、同周期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同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各原子的结构,可得出如下规律:
①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依次增加。
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相同。
【方法指导】
利用元素周期表可判断元素原子的性质变化规律,可通过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知道元素名称与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还可计算原子的中子数等。
对照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利用下列知识解答: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不同种类元素的名称汉字偏旁不同;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跟踪试题】
1.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应理解为(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
3.下列关于微粒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粒观——氖气是由氖气分子构成的
B.微粒观——品红是由品红分子构成的
C.微粒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D.微粒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4.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
A.氧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以再分
B.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电子,一定为稳定结构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为同种元素
D.离子得失电子也可以变为原子
5.以下宏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水分子——水分子的体积很小
B.炒菜时闻到香味——受热时分子才不断运动
C.氧气和液氧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水通电后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后会形成离子
B.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C.一种粒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为8,此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D.同一种元素形成的粒子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8.表示该氧元素的原子有8个质子,(16﹣8)个中子,是的一种同位素,含有8个质子,10个中子。现有两个容器,分别充满
、、三种原子构成的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两个容器中分别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含物质的质量和质子数相等
B.含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中子
C.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和原子
D.含有相同数目的电子和中子
9.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主要任务之一是探明月球上氦-3的储量,如图是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氦-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D.质子和中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
10.如图所示是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及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
B.铁、氯均属于金属元素
C.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g
D.铁、氯两种元素形成的氯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
1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Z>X
B.Y和Mg属于同一周期
C.X和Y的化学性质相似
D.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
12.M元素的单质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该原子有_______个电子层,X的值是_____________,M元素属于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下列___________(填序号)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M元素的离子符号是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填空,下同)
(4)
M元素和第(2)小题的D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13.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构成氢气的粒子是________(填“氢分子”或“氢原子”)。
(2)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图中粒子共表示________种元素(填数字)。
②图中粒子中,与A的化学性质最相似的是_________(填“B”、“C”或“D”)。
(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硫属于金属元素
B硫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6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g
(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根据图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4.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
__.
15.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1)表中17号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与该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_____(填元素符号)。
(2)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该元素原子核外的_____。
(3)找规律:同一周期_____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①当a=_____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_____(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其符号为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指的是在食盐、牛奶中添加了相应的元素。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
3.答案:A
解析:A、氖气是由氖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
B、品红是由品红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C、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说法正确;
D、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说法正确。故选A。
4.答案:D
解析: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氧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说法错误;
B、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电子,不一定为稳定结构,很多粒子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个电子,但不是稳定结构,说法错误;
C、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可能为某些分子、离子、原子,如一个水分子质子数为10,氩原子质子数也是10,不是同种元素,说法错误;
D、原子和离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得失电子变成原子,说法正确;
故选:D。
5.答案:B
解析:A、用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A正确;
B、炒菜时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缘故,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B错误;
C、氧气和液氧都能助燃,是因为氧气和液氧都是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C正确;
D、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构成氢分子,氧原子构成氧分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故D正确。
故选B。
6.答案:C
解析:原子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后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离子,C
错误。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水的状态与分子的性质。①为水的固态,②为液态,③为气态,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A错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水分子运动速率:①<③,B错误;三种状态中水分子的质量相等,C正确;②→③的过程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只是分子间隔发生改变,D错误。
8.答案:C
解析:两容器内含有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的分子数相同,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7个中子;一个碳原子有6个质子,7个中子;一个氧原子有8个质子,10个中子。
【详解】
A、一个一氧化氮分子的相对质量和质子数分别为32(14+18)、15(7+8);一个一氧化碳的相对质量和质子数分别为31(13+18)、14(6+8),所含物质的质量不相等,故A错误;
B、一个一氧化氮的质子和中子数分别为15(7+8)、17(7+10);一个一氧化碳的质子和中子数分别为14(6+8)、17(7+10),含有不相同数目的质子,故B错误;
C、一个一氧化氮的中子和原子数分别为17(7+10)、2;一个一氧化碳的中子和原子数分别为17(7+10)、2,含有相同数目的中子和原子,故C正确;
D、电子数等于质子数,一个一氧化氮的电子和中子分别为15(7+8)、17(7+10);一个一氧化碳的电子和中子数分别为14(6+8)、17(7+10),含有不相同数目的电子,故D错误。故选C。
9.答案:D
解析:A、由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A说法正确;
B、由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氦-3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C、由氦-3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氦-3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故C说法正确;
D、质子和中子应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可以再分.故D说法错误.
10.答案:D
解析:A、根据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氯原子核外电子数=2+8+7=17,故A错误。
B、铁属于金属元素,氯元素的汉字名称中存在“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C错误。
D、铁、氯两种元素形成的氯化铁中铁元素为+3价,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
原子序数Z>X,该选项说法正确;
B.?Y(硫元素,处在第三周期)和Mg(处在第三周期)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正确;
C.?X和Y的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相似,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Z氯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7,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离子符号可表示为,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2.答案:(1)3
;11

金属
(2)A
(3)(4)
解析:
(1)根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和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再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该原子有3个电子层,X的值为11,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所以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由题目中的信息可知,故M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的化学性质相似;
(3)M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故M元素的离子符号是;
(4)第(2)小题的D元素的原子易得2个电子,M元素的原子易失1个电子;则M元素和D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13.答案:(1)氢分子(2)三或3
;C(3)B(4)
14.答案:(1)作为对照(2)B、D试管内溶液均变红,且D试管内溶液变红的快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运动速度越快(4)不污染环境
解析: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作为对照.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D试管内溶液均变红,且D试管内溶液变红的快,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运动速度越快.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15.答案:(1)非金属;F
(2)电子层数(3)
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4)
10;阴离子

解析:(1)表中17号元素是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与该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氟元素,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故填:非金属;F。
(2)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
故填:电子层数。
(3)找规律: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
(4)①当a=10时,即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原子。
②当a=8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即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其符号为。
故填:阴离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