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单元 宇宙环境 1.1人类认识的宇宙1、天体系统的层次(从小到大排列): 系 系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是因为①地球处在一个比较 的宇宙环境中,②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 等条件,生物的出现和进化也就不足为奇了。2、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反应。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 。 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的周期大约是 。2、太阳幅射对地球的影响:是维持 ,促进地球上 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 所用的能源。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 的影响;对地球 的影响;对地球的 的影响。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宇宙环境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 、 和 。1.4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周期:23小时56分4秒叫做 ;线速度:赤道地区自转线速度最快,往两极逐渐减小;角速度除两极外,各地皆为 。2、公转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 ;速度变化:近日点(每年一月初)最快,远日点(每年七月初)最慢。3、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叫做 ,目前它的大小是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纬23°26′和北纬之间来回移动,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 。1.5 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二)1、地球自转运动产生:①昼夜交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 。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叫做 。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 。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 。②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我国目前统一采用北京所在的 (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 ,国际标准时间是指本初子午线上的地方时(即零时区的区时)。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2、地球公转运动产生: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对南北半球来说,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并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夜越短。另一半球则相反。太阳直射赤道,则全球昼夜等长,各为 小时。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90°)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四季的划分(南北半球季节相反)。④五带的划分(掌握图)。第2章 大气环境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1、低层大气主要由 、 和 三部分组成的。干洁空气中占比例最大的三种气体是 。微量成分二氧化碳的作用是① ② ;臭氧的作用是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 的必要条件。2、依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划分为 、 和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 ; ;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 ;气流 。三层大气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大型飞机多是在 层飞行,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的电离层分布在 ,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在大气的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1、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①大部分 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②大气将 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吸收,并通过 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2、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 ,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2.3 大气的运动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 ,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过程: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3、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它垂直于 ,并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 ,不能改变风的 。而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减小 。4、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 平行。近地面的风向,是 、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 成一夹角。2.4 全球性大气环流1、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 。2、由于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作季节移动。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 ,冬季 。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北半球的夏季(7月),亚欧大陆上形成 (又称印度低压);冬季(1月),亚欧大陆形成 (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4、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 。 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重要原因是。(注意图中亚洲东部冬季、夏季海陆气压高低和风向的变化)2.5 常见的天气系统1、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 。如我国北方夏季的 ,冬季爆发的 。2、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经常在 (也叫 )控制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台风、飓风都属于 中强度最强的一级。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1、气候形成因子有: 、 、 、 。2、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 ,冬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 ,冬季 。2.7 大气环境保护1、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 、 和 。2、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一是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入大量的 ,二是 。主要措施是 。3、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使用 ,其危害是使到达地面的增多,一方面直接危害 ,另一方面还对生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因此,国际社会要求各国减少并逐步禁止 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4、PH值小于 的雨水叫酸雨,它的形成主要是人们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 和 等酸性气体所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90%来自 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 。我国 的大部分地区成为酸雨区,我国 还出现了大片的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第3章 陆地和海洋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三种化学元素是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叫 。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 。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物、④地壳按从属关系由大到小排列是 。2、岩石按成因可分成三类: (如花岗岩、玄武岩), (如砾岩、砂岩、石灰岩)和 (如板岩、大理岩)。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1、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 。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可分和 。 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表现为破坏、搬运、堆积。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 和 两种。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 、 、 、、 、 。大西洋是 板块、 板块和 板块的 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 板块和 板块的 运动形成的。3、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有 和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和 ,其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有利于储存地下水。沙漠地区的基本地表形态沙丘和沙垄以及我国的黄土高原都是 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 作用形成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 作用形成的。3.3 海水温度和盐度1、 是地球的水库,还是大气水汽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2、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 的热量。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 所消耗的热量。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①纬度变化: ;②季节变化: ;(①②规律形成的原因 )③洋流影响:同一纬度, ;④深度变化: 。3、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叫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 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 的影响。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是 。全球盐度最高的海区是 (原因?),盐度最低的海区是 (原因?)。3.4 海水运动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 三种。 是常见的一种波浪,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叫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叫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做 。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2、洋流按形成原因可分成三类:①南北半球受盛行西风或信风吹拂所形成的洋流,成因上属于 ;②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回大西洋,成因上属于 ;③秘鲁渔场的形成,就是得益于附近海区盛行的 。按性质可分为两类: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洋流叫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 ;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洋流,叫做 ,对沿岸气候起 作用。加拿大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都是 形成的。3.5 陆地水与水循环1、 陆地水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 和 ,其中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不同,又可分为 (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和 (两个隔水层之间,并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陆地水中最大的水体是 ,陆地水体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态水资源是 。2、我国和世界的大多数河流属于 补给,水位随 的变化而变化;而我国西北的河流(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水量的变化与 的变化关系密切;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常出现春汛,是因为有 补给;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有 调节作用。海陆间大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 、 、 、 、 。3.6 生物 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如莲反映了 环境,驼骆刺反映了 环境。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 。3.7 土壤1、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 ,能够 。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 、 、 和 的能力。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其物质组成有关,土壤是由 、 、 和 四种物质组成的;土壤中 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2、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过程,一是 的积累过程,二是 的富集过程。3.8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陆地环境具有 和 两个基本特性。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它以 为基础;二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它是 为基础,这种分异在 地区表现尤为明显;三是山地的垂直分异。第4章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4.1 气候资源一地的 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为了保证居住区街道两侧建筑物都有较好的日照条件,应使城镇街道与子午线成 的夹角。为了尽可能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的 ,居住区布局在 。在风向随季节变化的地区进行城市规划时,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 ,居住区布局在 。4.2 4.3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二)1、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 。 是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2、荷兰的 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半数国家。沿海国家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是 ,如荷兰、日本、澳门等国家和地区。3、海洋环境问题包括 和 两个方面。4.4 陆地资源 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 ,一般分为 、 、 (属于可再生资源)和 (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四种。4.5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台风灾害主要由 、 和 造成。暴雨的形成的主要条件:源源不断的 供应;强烈的 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为 。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1、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 地震带和 地震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 来表示。 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2、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称为 。3、山区爆发的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的特殊洪流,称为 。坡面上的土块和岩块沿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 。河外星系系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