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3.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及行为方式等称为性状。4.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5.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并非都能遗传。有些性状可见,有些性状难以观察到。6.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来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第二节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2.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3.基因在细胞里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4.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5.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6.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包含许多基因)。7.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1.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Dd)。若这对基因都是显性(DD),则表现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若这对基因都是隐性(dd),则表现为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3.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遗传学的奠基人。4.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5.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因此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6.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7.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大。第四节人的性别遗传1.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23对(46条),表示为男性44+XY,女性44+XX;其中44条是常染色体,最后2条是性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有2条。在人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有1条。2.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简称XY。因此,男性生殖细胞有两种(22+X或22+Y),分别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3.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简称XX。因此,女性生殖细胞仅一种(22+X):都含X染色体。4.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5.女人在两次月经之间,会排出一个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男人在一次生殖活动中排出上亿的精子,这些精子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且是随机的。若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男孩(XY),若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女孩(XX)。6.不能对孕妇作胚胎性别诊断,因为如果单纯追求男孩或女孩,就会打破生育的自然规律,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7.人的性别决定主要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第五节生物的变异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3.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4.变异的类型:(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基础改变而引起的变异。(2)不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3)有利变异:对自身有利。(4)不利变异:对自身不利。5.生物变异的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动物和植物的新品种。6.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7.变异的应用:(1)太空椒:基因突变。(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重组。(3)高产奶牛:人工选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