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学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_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学案(8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1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物质的转化
课程目标
素养目标
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认识到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页
一、酸、碱、盐的性质
1.酸(以盐酸为例)
(1)主要化学性质
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Zn+2HCl===ZnCl2+H2↑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Na2O+2HCl===2NaCl+H2O
与碱反应
HCl+NaOH===NaCl+H2O
与某些盐反应
HCl+AgNO3===AgCl↓+HNO3
(2)相似性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原因是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2.碱(以NaOH为例)
(1)主要化学性质
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与酸反应
2NaOH+H2SO4===Na2SO4+2H2O
与某些盐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2)相似性的原因
不同碱溶液中都含有OH-。
3.盐
盐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与金属单质反应
Fe+CuSO4===Cu+FeSO4
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CO2↑+H2O
与碱反应
FeCl3+3NaOH===3NaCl+Fe(OH)3↓
与盐反应
CuSO4+BaCl2===BaSO4↓+CuCl2
[牛刀小试]
1.下列是某同学对KHSO4的物质类型进行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根据元素组成知它是化合物
B.因它含有钾离子与酸根离子,故KHSO4是钾盐
C.KHSO4可以称为硫酸盐
D.因为它含有与酸相同的元素氢,故KHSO4也可称为酸
解析:因KHSO4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A对;KHSO4是盐且含有钾元素,B对;KHSO4属于硫酸盐,C对;KHSO4溶于水电离出的阳离子为H+和K+,故它不是酸,D错。
答案:D
2.下列物质均不能与NaOH和Ba(OH)2发生反应的是(  )
A.H2SO4 
B.K2CO3
C.NaCl
D.NaHSO4
答案:C
二、物质的转化
以钙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钙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并指明反应类型。
①2Ca+O2===2CaO,化合反应;
②CaO+H2O===Ca(OH)2,化合反应;
③CaO+CO2===CaCO3,化合反应;
④Ca(OH)2+CO2===CaCO3↓+H2O,复分解反应;
⑤Ca(OH)2+2HCl===CaCl2+2H2O,复分解反应;
⑥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
[牛刀小试]
3.下列转化不能一步完成的是(  )
A.Cu→CuO
B.Na2CO3→NaCl
C.CuO→Cu(OH)2
D.CaCl2→CaCO3
答案:C
4.在下表的空格中写出相应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并指出物质的类别(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物质名称
硫酸
氢氧化钡

化学式
MgO
FeCl3
物质类别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明反应类型:
(1)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稀硫酸和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氧化镁
氯化铁
H2SO4
Ba(OH)2
Fe

氧化物


单质
(1)H2SO4+Ba(OH)2===BaSO4↓+2H2O,复分解反应
(2)Fe+H2SO4===FeSO4+H2↑,置换反应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页
要点 物质分类的应用
1.推断物质性质
同类物质常常具有许多共性。因此可以通过物质所属类别,推测其具有的性质。
SO2和CO2同为酸性氧化物,试根据酸性氧化物具有的通性(或CO2的性质),推测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SO2+H2O??H2SO3;
②SO2+CaO===CaSO3;
③SO2+Ca(OH)2===CaSO3↓+H2O。
2.确定转化关系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注意:(1)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中,必须符合强酸制取弱酸的规律,否则不能发生。高温条件下的反应这个规律不符合。如:
CaCl2+CO2]
Na2SiO3+CO2↑
(此反应高温条件下,不遵循上述以强制弱的规律)
(2)碱+盐―→新碱+新盐
要求碱需溶于水才能反应。
[典例] 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
Na2CO3
Na2SO4
NaOH
NaCl
B
KCl
K2CO3
KOH
HCl
C
O2
CO
CuO
C
D
Fe
HCl
Zn
CuCl2
[解析] A中的甲和乙、乙和丙、丙和丁、丁和甲均不能反应;B中甲和乙、乙和丙、丁和甲不能反应;C中各反应分别是甲和乙:O2+2CO2CO2,乙和丙:CO+CuOCu+CO2,丙和丁:2CuO+C2Cu+CO2↑,丁和甲:C+O2CO2,丁→乙:2C+O22CO;D中在一定条件下丁不能转化为乙。
[答案] C
[题组训练]
1.某同学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了5种物质,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复分解反应
B.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置换反应
解析:Fe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NaOH溶液与稀盐酸、CO2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CO2与C能够发生化合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答案:B
2.根据酸的通性,写出硫酸分别与①镁、②氧化镁、③氢氧化镁、④碳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镁的化学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酸能与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等反应生成盐,故硫酸可与Mg、MgO、Mg(OH)2、MgCO3等反应生成MgSO4。
答案:①Mg+H2SO4===MgSO4+H2↑
②MgO+H2SO4===MgSO4+H2O
③Mg(OH)2+H2SO4===MgSO4+2H2O
④MgCO3+H2SO4===MgSO4+CO2↑+H2O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1.下列化合物依次属于氧化物、碱、盐的一组是(  )
A.Na2CO3、KOH、CaO
B.CO、NaOH、KCl
C.H2O、H2SO4、NaCl
D.CuO、Cu2(OH)2CO3、CaCO3
解析:A项中的Na2CO3属于盐,C项中的H2SO4属于酸,D项中的Cu2(OH)2CO3属于盐。
答案:B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关系:
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与纯净物属于重叠关系
B.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硫酸与硝酸只有交叉关系
解析:化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分解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硫酸与硝酸既有交叉关系(都是含氧酸),又有并列关系(一元酸、二元酸)。
答案:C
3.以铁、氧化铜、氯化铜溶液、盐酸、氢氧化钾溶液为反应物,两两间发生的反应有(已知Fe与CuO在高温下能反应)(  )
A.6个 
B.5个
C.4个
D.3个
解析:根据金属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性质判断反应是否能进行。下图中用线连接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答案:A
4.
(2019·南昌高一检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钱逸泰教授等以四氯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可制得纳米级金刚石粉末,发生的反应是4Na+CCl4C+4NaCl,这一成果被誉为“稻草变黄金”。对此反应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B.金刚石属于非金属单质
C.四氯化碳和氯化钠都属于盐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解析: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不变,A正确;金刚石由碳元素一种元素构成,为单质,B正确;CCl4属于有机物,不属于盐,C错误;该反应由钠置换出碳,属于置换反应,D正确。
答案:C
5.下列4组物质均有一种物质的类别与其他3种不同:
A.CaO、Na2O、CO2、CuO
B.H2、C、P、Cu
C.O2、Fe、Cu、Zn
D.HCl、H2O、H2SO4、HNO3
(1)以上四组物质中与众不同的物质依次是(填化学式):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这四种物质相互作用可生成一种新物质[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该反应________化合反应(填“是”或“不是”)。
(3)碱式碳酸铜可以看作是Cu(OH)2和CuCO3按照1∶1组成的混合型化合物,写出它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组物质中,CO2为酸性氧化物,其余的都是碱性氧化物;B组物质中,Cu为金属单质,其余的都是非金属单质;C组物质中,O2为非金属单质(气态),其余的都是金属单质(固态);D组物质中,H2O为氧化物,其余的都是酸类物质。
(2)这四种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CO2+H2O+O2===Cu2(OH)2CO3,由多种物质反应只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
(3)Cu(OH)2和盐酸反应生成CuCl2和H2O,CuCO3和盐酸反应生成CuCl2、H2O和CO2,由此可以写出碱式碳酸铜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CO2 Cu O2 H2O (2)是
(3)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
PAGE
-
7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
课程目标
素养目标
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并能列举说明胶体的典型特征。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证据推理加以证实。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
一、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同素异形体
(1)定义:由同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2)范围:单质。
2.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交叉分类法
含义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举例
树状分类法
含义
对同类事物按照某种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
举例
物质
[牛刀小试]
1.利用交叉分类法,将不同的物质和它所属的类别之间进行连线。
(1)        A.
(2)
B.
(3)
C.
(4)
D.
解析:NaCl属于钠盐和盐酸盐;Na2CO3属于钠盐和碳酸盐;NH4Cl属于铵盐和盐酸盐;(NH4)2CO3属于铵盐和碳酸盐。
答案:(1)—A、C (2)—A、D (3)—B、C (4)—B、D
2.下列各项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
A.CO与CO2
B.O2与N2
C.金刚石与石墨
D.CH4与H2
答案:C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概念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作分散系。
2.组成
3.分类
(1)按照分散系组成部分的状态分类
以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为标准,共有9种组合: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分散系的性质,如是否透明、均一、稳定都由此决定。
4.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制备[以Fe(OH)3胶体的制备为例]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滴~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性质
[牛刀小试]
3.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食盐水、氯水、豆浆
B.碘酒、泥水、血液
C.白糖水、食盐水、茶叶水
D.Ca(OH)2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石灰浆
答案:B
4.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FeCl3溶液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解析:止血就是让伤口处血液快速凝固,堵塞伤口,不让血液继续外流。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以胶体形式分散在血液中,用FeCl3止血,是使血液中胶体介稳性条件被破坏,即中和了胶体粒子吸附的电荷,使胶体粒子相互吸附变大而聚集沉降,血液中的OH-浓度极小,不会产生Fe(OH)3沉淀。
答案:B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
要点一 物质的分类方法
1.物质的分类
注意:(1)酸分为几元酸时,按电离出H+数目的多少,不是按分子中H原子多少。如CH3COOH??CH3COO-+H+只能电离出一个H+,所以CH3COOH是一元酸而不是四元酸。
(2)酸性氧化物:是指与碱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例如:2NO2+2NaOH===NaNO3+NaNO2+H2O,生成了两种盐,不符合酸性氧化物的概念,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3)碱性氧化物:是指与酸反应生成一种盐和水的氧化物。Fe3O4不是碱性氧化物。因为Fe3O4+8HCl===FeCl2+2FeCl3+4H2O,生成两种盐,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4)正盐:酸碱完全反应生成的盐。
酸式盐:酸碱反应时,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
碱式盐:酸碱反应时,碱中的OH-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
2.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理解
(1)交叉分类法涉及的不同类别之间是并列与交叉关系。
(2)树状分类法中的类别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
3.对物质分类认识的三个误区
(1)误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O2、O3均是纯净物,而O2和O3混合后就是混合物。
(2)误认为由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系是混合物。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仍是纯净物,因为二者仅是状态不同,但组成相同,都是H2O,是同一种物质。
(3)误认为所有的金属氧化物都是碱性氧化物,所有的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CO、NO等就不是酸性氧化物。
[典例1] 物质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解析]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答案] D
[题组训练]
1.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纯碱不属于碱
B.CuSO4属于氧化物
C.凡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均属于酸
D.盐类物质一定含有金属阳离子
解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类,A项正确;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B项错误;多元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也可以电离出H+,C项错误;除了金属阳离子外,一些原子团如NH也可以与阴离子组成盐,D项错误。
答案:A
2.按照物质的交叉分类方法判断,HNO3属于(  )
①酸 ②氢化物 ③氧化物 ④含氧酸 ⑤难挥发性酸 ⑥一元酸 ⑦化合物 ⑧混合物
A.④⑤⑥⑧
B.①④⑥⑦
C.③⑥⑦⑧
D.①③⑤⑦
解析:HNO3属于酸、含氧酸、挥发性酸、一元酸、化合物。
答案:B
要点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探究1】 区分溶液、胶体、浊液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探究2】 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有电荷。同种胶体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情况下,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阻碍了胶体粒子长大,使它们不易聚集。胶体粒子所做的布朗运动也使得它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下来。
【探究3】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谁能透过滤纸,谁能透过半透膜?三者稳定性如何?从外部看有何特点?如何分离溶液和胶体混合物?
提示: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100
nm
分散质粒子结构
分子、离子
少量分子的集合体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固体小颗粒
大量分子聚集成的小液滴
特点
均一、透明
多数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透明,久置分层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蔗糖溶液
Fe(OH)3胶体、淀粉溶液
泥水、石灰乳
牛奶、油漆
溶液能透过半透膜而胶体不能,所以可用渗析法分离溶液与胶体混合物。操作如图:
[题组训练]
3.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  )
A.是否有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是否能通过滤纸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解析:三种分散系的分类就是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小于1
nm的属于溶液,为1~100
nm的属于胶体,大于100
nm的属于浊液,它又可根据分散质的状态分为悬浊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和乳浊液(分散质为小液滴)。
答案:B
4.按溶液、浊液、胶体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盐酸、豆油、豆浆
B.KCl溶液、泥水、雾
C.鸡蛋白、红糖水、白开水
D.苏打水、NaOH溶液、CuCl2溶液
答案:B
(1)胶粒直径为10-9~10-7
m,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2)1
nm=10-9
m。
(3)胶体的分类(按分散剂的不同)
气溶胶:胶粒分散在气体中——烟、雾、云等。
液溶胶:胶粒分散在水或其他液态溶剂中——Fe(OH)3胶体、AgI胶体、肥皂水、硅酸胶体、淀粉溶液等。
固溶胶:胶粒分散在固态溶剂中——有色玻璃、烟水晶、玛瑙等。
(4)三种分散系的稳定性
①三类分散系对比,溶液是最稳定的。因为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很小,所以不论存放的时间有多长,在一般情况下溶质都不会与溶剂自动分离。
②浊液很不稳定,由于其分散质粒子是大量分子或分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粒子将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故浊液表现出浑浊、不稳定的外观特征。
③胶体则介于二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分散系。
要点三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1.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定义
应用
丁达尔效应
光束通过胶体时,从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区别溶液和胶体
布朗运动
胶体粒子不停地作无秩序地运动
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之一,在涂料、颜料、墨水、洗涤剂、喷雾剂的生产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
电泳现象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
使用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以及微细的固体颗粒物;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等
胶体的聚沉
在胶体中加入少量的电解质,使胶体粒子形成沉淀,从分散剂中析出的过程
制豆腐和果冻等,明矾净水等
2.Fe(OH)3胶体的制备
(1)装置如图。
(2)操作:向25
mL的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饱和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
(3)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特别提醒:(1)关于Fe(OH)3胶体的制备
①应选用饱和FeCl3溶液,不能用FeCl3稀溶液。
②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3溶液。
③制备过程可振荡烧杯使之混合均匀,不可用玻璃棒搅拌。
④加热不可过度,当液体变为红褐色时,应停止加热。
⑤书写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时,在Fe(OH)3后标记为“胶体”而不是“↓”(沉淀)。
(2)关于胶粒带电问题
①胶体粒子的结构:以AgNO3溶液与过量KI溶液反应制备AgI溶胶为例。胶团结构如下:
因此说胶粒带电荷,而胶体不带电。
②胶体粒子的带电规律
a.胶体粒子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阴离子或阳离子而带电。
b.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胶粒带正电荷。
c.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的胶粒吸附阴离子,胶粒带负电荷。
d.固体胶粒、蛋白质胶粒、淀粉胶粒等不吸附离子,不带有电荷。
[典例2] (2019·九江高一检测)FeCl3是中学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可以用来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1)下列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
B.加热煮沸氯化铁饱和溶液
C.在氨水中滴加氯化铁浓溶液
D.在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
(2)写出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沙洲
B.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C.冶金厂常用高压电除去烟尘
(4)从溶液中分离提纯Fe(OH)3胶体的方法叫________。
(5)向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是先将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即得到胶体。
(2)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入海泥沙属于胶体,河流入海口有较多的电解质溶液,胶体发生聚沉,A与胶体性质有关。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得到的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的Fe(OH)3沉淀,而不是胶体,故B与胶体性质无关。烟尘属于胶体,在电场中可以发生电泳现象,C与胶体性质有关。
(4)溶液中溶质的直径小于1
nm,而胶体粒子直径处于1~100
nm,前者可通过半透膜,后者不可以,故可以将混合物盛入一个半透膜做的袋子中,放入流水中,最后袋中剩余的是Fe(OH)3胶体,这个方法叫渗析。
(5)H2SO4为电解质,在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Fe(OH)3胶体会发生聚沉,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然后Fe(OH)3再与H2SO4发生中和反应,沉淀溶解生成Fe3+,溶液显黄色。
[答案] (1)B (2)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3)D (4)渗析 (5)先产生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得到黄色溶液
[题组训练]
5.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5.5~36
nm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得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该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所得的分散系中分散质为红棕色的Fe2O3
D.向分散系中加入NaCl固体,无明显变化
解析:分散质微粒直径为1~100
nm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Fe2O3为红棕色,而磁流体为黑色,C错误;该分散系胶体粒子带电荷,加入NaCl,发生胶体聚沉,D错误。
答案:B
6.如图是制取Fe(OH)3胶体的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备过程中能否用玻璃棒搅拌混合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混合液体呈红褐色后,能否继续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制备Fe(OH)3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净化实验所得Fe(OH)3胶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2)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因搅拌时会造成生成的Fe(OH)3胶体聚沉
(3)不能;因Fe(OH)3胶体生成后继续加热,会造成胶体的聚沉
(4)不能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否则会因溶液浓度过大直接生成Fe(OH)3沉淀而无法得到Fe(OH)3胶体
(5)胶体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而小分子、离子能够透过,因此可用渗析的方法分离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
1.符合如图所示阴影部分的物质是(  )
A.NaCl
B.KHCO3
C.K2CO3
D.Na2CO3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图中阴影部分的物质既属于正盐,又属于钾盐,还属于碳酸盐,符合条件的物质只有C选项中的K2CO3。
答案:C
2.下列各组物质,在物质分类中,前者从属于后者的一组是(  )
A.金属、非金属
B.纯净物、混合物
C.氧化物、化合物
D.单质、化合物
解析:氧化物属于化合物。
答案:C
3.(2019·昆明高一检测)下列不属于胶体的是(  )
A.淀粉在水里形成的透明液体
B.氧化钴(CoO)分散在普通玻璃里形成蓝色玻璃
C.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形成的红褐色液体
D.将0.1
g蔗糖加到10
mL蒸馏水中,振荡后形成的无色液体
解析:淀粉在水里形成的淀粉溶液、氧化钴(CoO)分散在普通玻璃里形成蓝色玻璃、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所形成的红褐色液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为1~100
nm,都属于胶体。蔗糖为小分子,将0.1
g蔗糖加到10
mL蒸馏水中,振荡后形成的无色液体,溶液中分散质粒子蔗糖直径小于1
nm,属于溶液。
答案:D
4.(2019·长春高一检测)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只用肉眼就可以把胶体和溶液、浊液区别开来
B.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粒子
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均产生丁达尔效应
D.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解析:布朗运动是微粒普遍的运动方式,用肉眼不可以把胶体和溶液区别开来,故A错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的微粒称为胶体粒子,故B错误;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只有Fe(OH)3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故C错误;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故D正确。
答案:D
5.(1)实验室中,制取Fe(OH)3胶体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胶体已经制成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Fe(OH)3胶粒带正电荷,Al(OH)3胶粒也带正电荷,而H2SiO3胶粒带负电荷,则下列实验的现象分别是:
①Fe(OH)3胶体和Al(OH)3胶体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Fe(OH)3胶体和H2SiO3胶体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Al(OH)3胶粒能够净水,则Fe(OH)3胶粒________(填“能”或“不能”)净水。
(4)利用Fe(OH)3胶体进行实验:
①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微粒带________(填“正”或“负”)电荷。
②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胶体的制备方法与形成沉淀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2)Fe(OH)3与Al(OH)3两种胶粒所带电荷的电性相同,故不能发生聚沉,也无颜色改变。(4)由于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因此通电后,带正电的Fe(OH)3胶体粒子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移动,导致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加入的Na2SO4中的SO带有负电荷,易中和Fe(OH)3胶体粒子表面的正电荷,而使之发生聚沉。加入稀硫酸也会使Fe(OH)3胶体聚沉,但过量的酸会使Fe(OH)3沉淀溶解。
答案:(1)将少量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使一束光线通过所得液体混合物,若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制成了胶体 (2)①无明显现象 ②液体变浑浊,并形成了红褐色沉淀 (3)能 (4)①正 ②胶体聚沉产生红褐色沉淀 ③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加稀硫酸,沉淀溶解,溶液变成黄色
PAGE
-
12
-第3课时 重点复习课
要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典例1] 单质X与Y相互反应生成化合物XY,有下列叙述:
①X被氧化;
②X是氧化剂;
③X具有氧化性;
④XY既是氧化产物也是还原产物;
⑤XY中的Y2-具有还原性;
⑥XY中的X2+具有氧化性;
⑦Y的氧化性比XY中X2+的氧化性强。
以上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⑤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⑥⑦
[解析] 根据题意:X+Y―→可知:X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作为还原剂;Y作为氧化剂,XY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答案] A
[变式1] 金属加工后的废切削液中含有2%~5%的NaNO2,它是一种环境污染物。常用NH4Cl溶液来处理此废切削液,使NaNO2转化为无毒的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NaNO2+NH4Cl===NaCl+NH4NO2
第二步:NH4NO2N2↑+2H2O
下列对第二步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NH4NO2仅作氧化剂 ②NH4NO2仅作还原剂 ③NH4NO2发生了分解反应 ④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⑤NH4N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解析:第一步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不变,为复分解反应,第二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NH中N的化合价变化为-3→0;
NO中N的化合价变化为+3→0;
NH4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
答案:D
要点二 氧化还原的规律及应用
1.守恒规律(四大守恒)
(1)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总数必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即得失电子守恒。
(2)氧化剂中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等于还原剂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即化合价升降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也等于电子转移总数。
(3)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的数目不变,即质量守恒。
(4)在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
应用:计算和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注意: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
2.价态规律
(1)高低规律: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价态归中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即“只靠拢,不交叉”。
应用:判断元素或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和反应产物。
3.先后规律
多种氧化剂与一种还原剂相遇,氧化性强的首先得电子被还原;多种还原剂与一种氧化剂相遇,还原性强的首先失电子被氧化。
如:把氯气通入FeBr2溶液时,还原性:Fe2+>Br-,若氯气量不足时首先氧化Fe2+;把氯气通入FeI2溶液时,还原性:I->Fe2+,若氯气量不足时首先氧化I-。
应用: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和反应顺序。
4.强弱规律: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应用:比较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典例2] 二氧化硒(SeO2)是一种氧化剂,其被还原后的单质硒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通过与浓HNO3或浓H2SO4反应生成SeO2以回收Se。
完成下列填空:
已知:Se+2H2SO4(浓)2SO2↑+SeO2+2H2O
2SO2+SeO2+2H2O===Se+2SO+4H+
SeO2、H2SO4(浓)、SO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判断题给反应中的氧化剂及其还原产物,还原剂及其氧化产物,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规律,物质的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判断氧化性:H2SO4(浓)>SeO2>SO2。
[答案] H2SO4(浓)>SeO2>SO2
[变式2] (2019·保定高一检测)某学生做如下实验:第一步,在淀粉?KI溶液中,滴入少量NaClO溶液,并加入少量稀硫酸,溶液立即变蓝;第二步,在上述蓝色溶液中,滴加足量的Na2SO3溶液,蓝色逐渐消失。下列有关该同学对实验原理的解释和所得结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氧化性:ClO->I2>SO
B.蓝色消失的原因是Na2SO3溶液具有漂白性
C.淀粉KI溶液变蓝是因为I-被ClO-氧化为I2,I2使淀粉变蓝
D.若将Na2SO3溶液加入氯水中,氯水褪色
解析:由题设信息可知,第一步反应中NaClO的氧化性强于I2,I2遇淀粉变蓝;第二步反应中I2的氧化性强于Na2SO4,蓝色消失的原因是I2被SO还原为I-。
答案:B
PAGE
-
3
-第2课时 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程目标
素养目标
1.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1.变化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2.宏观辨识: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1)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2)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物质种类
常见物质
氧化剂
部分非金属单质
O2、Cl2等
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
浓H2SO4、HNO3、KMnO4、FeCl3等
还原剂
活泼的金属单质
Al、Zn、Fe等
某些非金属单质
C、H2等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CO、SO2等
特别提醒: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同时存在,它们可以是不同的物质,也可以是同一物质。如在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中,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3.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1)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生成的物质。
(2)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生成的物质。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1)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氧化还原反应有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等。
(2)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利的氧化还原反应有易燃物的自燃、食物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变化过程中,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
A.HCl→H2 
B.Fe→FeCl3
C.CaCO3→CO2
D.浓H2SO4→SO2
解析:A项,HCl―→H2,H元素化合价从+1→0价,本身是氧化剂,需加入还原剂。B项,Fe―→FeCl3,Fe元素化合价从0→+3价,需加入氧化剂。C项,CaCO3―→CO2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浓H2SO4―→SO2,S元素化合价从+6→+4价,需加入还原剂。
答案:B
2.下列微粒中,只有氧化性的是(  )
①S2- ②Fe2+ ③Fe3+ ④S ⑤H+ ⑥Na+ ⑦Mg
A.①⑦
B.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⑥
解析: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
答案:C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页
要点一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方法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判断
像Fe、FeCl2、FeCl3和H2S、S、SO2这样的物质,一般来说,元素化合价高的氧化性强、还原性弱;元素化合价低的氧化性弱、还原性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3.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例如: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同时将浓盐酸氧化为Cl2,MnO2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进行,而KMnO4在常温下即可进行,说明氧化性:KMnO4>MnO2。
4.根据物质被氧化的程度判断
例如:2Fe+3Cl22FeCl3 Fe+SFeS
Cl2能将Fe氧化到+3价,而S只能将Fe氧化到+2价,因此氧化性:Cl2>S。
5.根据单质活动性顺序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6.根据物质浓度大小判断
如氧化性:浓H2SO4强于稀H2SO4,浓HNO3强于稀HNO3。
[典例1] (2019·长春高一检测)铊(Tl)盐与氰化钾(KCN)被列为A级危险品。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①Tl3++2Ag===Tl++2Ag+,②Ag++Fe2+===Ag+Fe3+,③Fe+2Fe3+===3Fe2+,下列离子氧化性比较顺序正确的是
(  )
A.Tl3+>Fe3+>Ag+
B.Fe3+>Ag+>Tl3+
C.Tl+>Ag+>Fe2+
D.Tl3+>Ag+>Fe2+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氧化性①Tl3+>
Ag+②Ag+>Fe3+③Fe3+>Fe2+综上所述,Tl3+>
Ag+>
Fe3+>
Fe2+,D正确;A中Fe3+>
Ag+不正确;B中Tl3+氧化性应最强;C中应为Tl3+,不是Tl+,故选D。
答案:D
[题组训练]
1.(2018·西安高一检测)已知反应:
①2BrO+Cl2===Br2+2ClO
②5Cl2+I2+6H2O===2HIO3+10HCl
③ClO+5Cl-+6H+===3Cl2+3H2O,
下列物质氧化性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
A.ClO>BrO>IO>Cl2
B.BrO>Cl2>ClO>IO
C.BrO>ClO>Cl2>IO
D.Cl2>BrO>ClO>IO
解析: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①BrO是氧化剂,ClO是氧化产物,即氧化性:BrO>ClO;②Cl2是氧化剂,HIO3是氧化产物,氧化性:Cl2>HIO3;③ClO是氧化剂,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氧化性:ClO>Cl2;综上所述氧化性强弱:BrO>ClO>Cl2>HIO3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2.有下列三个反应:
①3Cl2+2FeI2===2FeCl3+2I2;
②2Fe2++Br2===2Fe3++2Br-;
③Co2O3+6HCl===2CoCl2+Cl2↑+3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中的氧化产物分别是I2、Fe3+、CoCl2
B.根据以上化学方程式可以得到氧化性强弱顺序:Cl2>Fe3+>Co2O3
C.可以推理得到Cl2+FeBr2===FeCl2+Br2
D.在③反应中当166
g
Co2O3参加反应时,73
g
HCl被氧化
解析:CoCl2是还原产物,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可知:氧化性:Co2O3>Cl2>Br2>Fe3+,还原性Fe2+>Br-,故A、B、C项错误。
答案:D
要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典例2] 标明下列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双线桥),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1)H2S+H2SO4(浓)===S↓+SO2↑+2H2O
(2)KClO3+6HCl(浓)===KCl+3Cl2↑+3H2O
[解析]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可知,不同价态同种元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化合价只靠拢、不交叉”。因此(1)中H2S被H2SO4氧化为S,
而H2SO4被H2S还原为SO2;(2)中HCl被KClO3氧化为0价的Cl2,而KClO3被HCl还原为0价的Cl2,KCl中的氯元素来源于HCl。
[答案] 
(1)
氧化剂:H2SO4,还原剂:H2S;
还原产物:SO2,氧化产物:S。
(2)
氧化剂:KClO3,还原剂:HCl;
还原产物:Cl2,氧化产物:Cl2。
1.守恒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反应前后电荷总数相等(离子反应)。即有关系式:
还原剂失电子的总数=氧化剂得电子的总数
化合价降低的总数=化合价升高的总数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2.强弱规律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应用:物质间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或判断氧化剂和有还原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否发生反应。
3.先后规律
(1)同一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混合,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
(2)同一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混合,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或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4.价态归中规律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只向中间靠拢不出现交叉”,如:
      
                       
[题组训练]
3.在含有Cu(NO3)2、Mg(NO3)2、AgNO3的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首先置换出的是(  )
A.Mg  
B.Cu
C.Ag
D.H2
解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Cu2+、Mg2+、Ag+、H+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g+>Cu2+>H+>Mg2+,故混合液与锌粉反应时,首先置换出Ag。
答案:C
4.用0.1
mol·L-1的Na2SO3溶液30
mL恰好将2×10-3mol的XO还原,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A.+1
B.+2
C.+3
D.+4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设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x,则有0.1
mol·L-1×0.03
L×(6-4)=2×10-3mol×(7-x),解得x=4。
答案:D
用电子守恒法解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2)找准一个原子或一个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式中的粒子个数)。
(3)根据题中给出物质的物质的量和电子守恒列等式:
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
PAGE
-
6
-第1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课程目标
素养目标
1.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2.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1.变化观念: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2.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页
一、从不同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1.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2CuO+C2Cu+CO2↑
(1)CuO失去O,发生了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
(2)C得到O,发生了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
结论:从得失氧的角度看,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作氧化还原反应。
2.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反应:CuO+H2Cu+H2O
①CuO是氧化剂,铜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②H2是还原剂,氢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2)反应:2Na+Cl22NaCl(反应物、生成物均无氧元素)
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结论: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看,只要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叫作氧化还原反应。
3.从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1)反应:2Na+Cl22NaCl
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氯原子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②钠元素化合价升高,钠原子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2)反应:H2+Cl22HCl
①氯元素化合价降低,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氯元素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②氢元素化合价升高,共用电子对偏离氢原子,氢元素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结论: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化学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叫作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质表示方法
1.基本概念
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还原产物
 |  
 | 
  |   |      |    |
反应物→性质→得失电子→反应―→元素变化―→产物
 |   |   |    |     |    |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氧化反应→被氧化→氧化产物
2.实质:电子的转移
3.特征: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4.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5.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牛刀小试]
1.下列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CaCO3+2HCl===CaCl2+H2O+CO2↑
B.CaO+H2O===Ca(OH)2
C.2KMnO4K2MnO4+MnO2+O2↑
D.CaCO3CaO+CO2↑
答案:C
2.在MnO2+4HCl(浓)MnCl2+Cl2↑+2H2O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具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
答案:MnO2 Cl2 MnO2 MnO2 Mn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6页
要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间的关系
记忆口诀:
氧化剂:得→降→还
即氧化剂:得到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升→氧
即还原剂: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剂性同,其他反
即: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其他的正好与原来的相反,即
总起来说就是:
失升氧,得降还;剂性同,其他反。
注意:学习了从得失电子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后,一切判断要从得失电子角度出发,则会准确快捷,如:
2.变化观念: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几个“不一定”
(1)一种元素被氧化,不一定有另一种元素被还原。如l2十H2O===Hl+HlO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元素都是氯元素。
(2)一种反应物不一定只表现出一种性质。如反应2KMnO4K2MnO4+MnO2+O2↑中,参加反应的KMnO4既表现了还原性,又表现了氧化性。
(3)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如3O22O3)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某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不一定被还原,也可能被氧化,如H2O转化为O2,氧元素被氧化,CuO转化为Cu,铜元素被还原。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典例1] (2019·淄博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H2还原CuO的反应只属于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3CO+Fe2O32Fe+3CO2既是置换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
C.3O22O3是氧化还原反应
D.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整体,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反应中,在H2+CuOCu+H2O过程中,对CuO而言是失去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对H2而言,则是得到氧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A错。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但CO与Fe2O3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所以B错。C中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没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只是反应物互相交换成分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没有电子转移,所以,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对。
[答案] D
[题组训练]
1.反应2NO+2CON2+2CO2可应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CO是氧化剂
D.NO发生还原反应
解析:该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NO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CO是还原剂。
答案:D
2.对于反应3Cl2+2NH3===N2+6HC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化产物为N2
B.该反应中NH3被还原
C.该反应中HCl是还原产物
D.生成14
g
N2有106.5
g
Cl2被还原
解析: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则反应中NH3被氧化,氧化产物为N2,还原产物为HCl,选项A和C均正确,选项B错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计算生成14
g
N2时有106.5
g
Cl2被还原,选项D正确。
答案:B
要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表达形式
[典例2] (2019·洛阳高一检测)下列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解析] A项,SiO2得到4e-;C项,Zn失去2e-;D项电子转移的方向不正确。
[答案] B
1.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1)双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2)单线桥法的书写步骤:
2.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的注意事项
(1)箭头必须由反应物指向生成物,且两端对准同种元素。
(2)在“线桥”上标明电子“得到”与“失去”,且得到与失去的电子总数必须相等,电子对的偏移也按得失处理,并标明化合价的变化。
(3)电子转移数以a×be-形式表示,a表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个数,b表示每个原子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当a=1或b=1时,要省略。
(4)箭头方向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仅表示电子转移前后粒子的变化。
3.用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时的注意事项
(1)单线桥必须画在反应物中。
(2)箭头指向得电子元素,箭尾指向失电子元素。
(3)“线桥”上只标电子转移的数目,不标“得”“失”字样。
      
                       
[题组训练]
3.下列化学方程式中,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都正确的是(  )
解析:A项不符合氧化还原规律,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项转移电子为4,标注数目不对;D项,Hg、O都得电子,S失电子,故标注错误。
答案:B
4.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1)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双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铜元素化合价升高,从0价变为+2价,被氧化;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从+5价变为+2价,被还原;故Cu发生氧化反应,HNO3发生还原反应。
答案:(1)Cu N Cu HNO3
(2)
(3)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页
1.(2019·哈尔滨高一检测)下列类型的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部分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2.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场景中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黑火药受热爆炸
B.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分解
C.蜡炬成灰泪始干——石蜡的燃烧
D.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金属的冶炼
解析: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硫、木炭,当受热时发生爆炸,反应方程式为2KNO3+S+3CK2S+3CO2↑+N2↑,该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A;石灰石分解产生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B;石蜡的燃烧,是碳氢化合物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C;金属(如铁)的冶炼,金属由化合态变成游离态是氧化还原反应,故不选D。
答案:B
3.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①3Cl2+6KOH===5KCl+KClO3+3H2O
②2NO2+2NaOH===NaNO3+NaNO2+H2O
③SnCl4+2H2O===SnO2+4HCl
④NaOH+HCl===H2O+NaCl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判断反应中各物质所含元素在反应前后的价态可知,①、②项中的反应有化合价的升降。
答案:A
4.(2019·肇庆高一检测)工业上制取ClO2的化学反应:2NaClO3+SO2+H2SO4===2ClO2+2NaHS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B.NaClO3在反应中被氧化
C.H2SO4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D.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解析:A项:硫元素在反应中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A正确;B项:反应中氯元素由+5价降低到+4价,被还原,故B错误;C项:H2SO4在反应中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仅起到酸性的作用,故C错误;D项: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故D错误。
答案:A
5.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别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热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磷在纯氧中充分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2)
PAGE
-
9
-第3课时 重点复习课
要点一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对比
分类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相同点
化合物
可溶于水,也可不溶于水
不同点
在一定条件下能电离
不能电离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
与常见物质类别的关系
通常为酸、碱、盐、典型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等
通常为非金属氧化物、某些非金属氢化物,绝大多数有机物等
[典例1] 有下列物质:①烧碱固体;②铜丝;③NH3;④稀硫酸;⑤二氧化碳气体;⑥食盐水;⑦碳酸钠粉末;⑧酒精;⑨熔融氯化钠;⑩胆矾。请用序号填空:
(1)上述状态下的物质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属于电解质,但在上述状态下不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⑦⑩
属于电解质,处于固体状态,不能导电

属于金属单质,可导电,但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⑥
属于溶液,是混合物,可导电,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③⑤
属于非电解质,且为气态,不能导电

属于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属于电解质,处于熔融状态,可导电
[答案] (1)②④⑥⑨ (2)①⑦⑨⑩ (3)③⑤⑧ (4)①⑦⑩
[变式1] 下列各组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电解质
Fe
NaCl
CaCO3
HNO3
非电解质
C12H22O11
BaSO4
C2H5OH
H2O
解析:Fe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aSO4、H2O是电解质。
答案:C
要点二 离子方程式书写与正误判断
1.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
写出方程式→拆写化学式→删除等号两端相同的离子→检查正误。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盐酸的反应为Fe+2H+===Fe2++H2↑。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
①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均拆成离子形式(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其他均用化学式表示,如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非电解质及难溶性盐。
②微溶物的写法:一般来说,强电解质微溶物的澄清溶液拆开,浑浊或沉淀不拆开,如Ca(OH)2澄清溶液拆开写。
(3)看符号使用是否正确。要注意“===”“??”“―→”“↓”“↑”等符号的正确使用。
(4)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例如,Ba(OH)2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既要写Ba2+与SO的离子反应,又要写Cu2+与OH-的离子反应。
(5)看是否遵循质量守恒、电荷守恒。例如,FeCl2溶液与Cl2反应,不能写成Fe2++Cl2===Fe3++2Cl-,而应写成2Fe2++Cl2===2Fe3++2Cl-,同时两边各元素原子数也应相等。
(6)看反应物或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例如,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不能写成H++OH-+SO+Ba2+===BaSO4↓+H2O,应写成2H++2OH-+SO+Ba2+===BaSO4↓+2H2O。
(7)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要求。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滴加顺序等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如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2,离子方程式为2OH-+Ca2++CO2===CaCO3↓+H2O;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
[典例2]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碳酸氢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Ca(HCO3)2+2H+===Ca2++2H2O+2CO2↑
B.硫酸铜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2++SO===BaSO4↓
C.单质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
D.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H2O
[解析] A项中Ca(HCO3)2可溶于水应拆写成离子形式;B项中漏写Cu2+与OH-的反应;C项中应生成Fe2+。
[答案] D
[变式2] (2019·银川高一检测)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OH-+H+===H2O
B.氧化镁与稀硫酸反应:O2-+2H+===H2O
C.碳酸钡与盐酸反应:BaCO3+2H+===Ba2++CO2↑+H2O
D.食盐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Cl-+Ag+===AgCl↓
解析:MgO是氧化物不能拆,故B项错误。
答案:B
要点三 离子共存
1.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三种情况
(1)生成难溶或微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①生成难溶性的盐:Ca2+与CO;Ba2+与CO、SO、SO;Ag+与Cl-等。
②生成难溶性的碱:OH-与Cu2+、Fe2+、Fe3+、Mg2+、Al3+等。
(2)生成气体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CO、HCO、S2-、HS-等。
(3)生成水或其他难电离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与OH-、CH3COO-;OH-与NH等。
2.附加隐含条件的离子共存应用规律
(1)溶液无色透明时,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常见的有色离子有Cu2+、Fe2+、Fe3+、MnO等。
(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发生反应的离子,如Mg2+、Zn2+、Fe2+、Fe3+、NH等。
(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发生反应的离子,如CO、HCO、SO、HSO、S2-、HS-、PO、ClO-、F-等。
[典例3] 在下列各溶液中,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强碱性溶液中:K+、Cu2+、Cl-、SO
B.含有0.1
mol·L-1
Fe3+的溶液中:K+、Ba2+、OH-、NO
C.含有0.1
mol·L-1
Ca2+的溶液中:Na+、K+、CO、Cl-
D.室温下,强酸性溶液中:Na+、Fe3+、NO、SO
[解析] A项中强碱性溶液意味着存在大量的OH-,OH-和Cu2+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B项中Fe3+和OH-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C项中Ca2+和CO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D项中四种离子和H+均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
[答案] D
[变式3] (2019·双鸭山高一检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酸性溶液:Cl-、Na+、MnO、SO
B.酸性溶液:Na+、NH、K+、CO
C.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可得到澄清溶液:K+、Ba2+、HCO、Cl-
D.澄清透明溶液中:Fe2+、Na+、SO、Cl-
解析:A项,MnO显紫红色,不符合题意,错误;B项,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H+,与CO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项,OH-与HCO发生反应:OH-+HCO===H2O+
CO,然后Ba2+与CO发生反应:Ba2++CO===BaCO3↓,溶液变浑浊,错误;D项,这些离子能够大量共存,正确。
答案:D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
1.下列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正确组合是(  )
选项
纯净物
混合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A
浓盐酸
天然气
硫酸
干冰
B
氢氧化钡
蔗糖溶液
硫酸钡
三氧化硫
C
胆矾
石灰水
苛性钾
碳酸钙
D
硫酸
铝合金
氯化钠
氢气
解析:A项,浓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C项,碳酸钙属于电解质;D项,氢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答案:B
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H+、SO、OH-
B.Na+、Ca2+、CO、NO
C.Na+、H+、Cl-、CO
D.Na+、Cu2+、Cl-、SO
解析:选项A中的OH-与H+不能大量共存;选项B中的Ca2+与CO不能大量共存;选项C中的H+与CO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D
3.(2019·湖南岳阳调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出Na+和Cl-
B.NaCl是电解质,故NaCl晶体能导电
C.氯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
D.导电性强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性弱的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解析:NaCl固体溶于水,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Na+和Cl-,而不是在电流的作用下,A项错误;NaCl是电解质,但在晶体中Na+和Cl-不能自由移动,故NaCl晶体不导电,B项错误;HCl属共价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但溶于水时能电离出H+和Cl-,故C项正确;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与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多少有关,D项错误。
答案:C
4.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Mg2++2OH-===Mg(OH)2↓
MgSO4+Ba(OH)2===Mg(OH)2↓+BaSO4↓
B.Fe+Cu2+===Fe2++Cu
Fe+Cu(OH)2===Fe(OH)2+Cu
C.Ag++Cl-===AgCl↓
AgNO3+HCl===AgCl↓+HNO3
D.CO2+2OH-===CO+H2O
CO2+Ca(OH)2===CaCO3↓+H2O
解析:A项,离子方程式中的生成物只有一种Mg(OH)2沉淀,而改写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却出现了Mg(OH)2、BaSO4两种沉淀,错误;B项,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Fe与含Cu2+的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Fe2+的化合物,而化学方程式中却出现了不溶于水的反应物Cu(OH)2与生成物Fe(OH)2,事实上,Fe不能与Cu(OH)2发生置换反应,错误;D项,离子方程式表示CO2与易电离的可溶性碱溶液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盐,而化学方程式中的碳酸盐却是难溶于水的CaCO3,与题意不符,错误。
答案:C
5.在强酸性无色透明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H、Mg2+、SO、Cl-
B.K+、OH-、NO、Fe3+
C.Al3+、Cu2+、SO、Cl-
D.Na+、Ca2+、Cl-、CO
解析:选项B中含有Fe3+、选项C中含有Cu2+,二者溶液不可能为无色;溶液为强酸性,选项B中OH-、选项D中CO都不能大量存在。
答案:A
6.(2019·吉林高一检测)离子方程式Ba2++SO===BaSO4↓可能表示(  )
①可溶性钡盐溶液与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②氢氧化钡溶液与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③稀硫酸与可溶性钡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④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④中除生成BaSO4外,还生成H2O,也要在离子方程式中出现。注意题中的“可能”二字。
答案:D
7.(2019·合肥高一检测)向澄清饱和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测得溶液导电性(I表示导电能力)的变化与通入CO2的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澄清饱和石灰水中Ca(OH)2===Ca2++2OH-,向其中通入CO2发生反应:Ca2++2OH-+CO2===CaCO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导电性减弱。继续通入过量的CO2,发生反应:CaCO3+CO2+H2O===Ca2++2HCO,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
答案:B
8.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g+、Mg2+、Cu2+、Fe3+、Na+中的几种。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原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取少量原溶液,加入过量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3)取(2)中的滤液,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溶液可能大量共存的阴离子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Cl-
B.NO
C.CO
D.OH-
解析:(1)无色透明溶液中不可能含有Cu2+、Fe3+等有色离子。(2)加盐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则肯定存在Ag+。(3)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肯定含有Mg2+。(4)原溶液中由于含有Ag+和Mg2+,阴离子中不可能含有Cl-、CO、OH-,可能含NO。
答案:(1)Cu2+、Fe3+ (2)Ag+
(3)Mg2+ Mg2++2OH-===Mg(OH)2↓ (4)B
9.有一包白色粉末,其中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钙、碳酸钾。
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①的悬浊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写出硝酸钡与碳酸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氯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碳酸钙跟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的现象说明一定有K2CO3;③实验现象说明原物质中含有Cl-,即应有CaCl2,故原混合物中一定含CaCl2和K2CO3。
答案:(1)K2CO3、CaCl2
(2)Ba2++CO===BaCO3↓
(3)Ca2++CO===CaCO3↓
(4)CaCO3+2H+===Ca2++CO2↑+H2O
PAGE
-
7
-第2课时 离子反应
课程目标
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2.认识并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3.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学会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4.初步掌握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
1.变化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2.证据推理: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3.科学探究: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0页
一、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实验探究
操作
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前溶液中微粒
Na+、SO
Na+、SO
K+、Cl-
Ba2+、Cl-
混合液中微粒
Na+、SO、K+、Cl-
BaSO4、Na+、Cl-
离子之间的反应
无反应
Ba2+与SO反应生成BaSO4沉淀
(2)概念: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
(3)实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的浓度减小。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2)书写步骤:以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为例。
①写: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SO4+BaCl2===BaSO4↓+2NaCl。
②拆: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的形式:
2Na++SO+Ba2++2Cl-===BaSO4↓+2Na++2Cl-。
③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SO+Ba2+===BaSO4↓。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3)意义:
①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
AgNO3+NaCl===AgCl↓+NaNO3
如反应可表示为Ag++Cl-===AgCl↓。
②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H++OH-===H2O可以表示强酸和可溶性强碱生成水和可溶性盐的反应。
特别提醒: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写”是基础。化学方程式若书写错误,则后面的“拆”“删”“查”是无用功。
“拆”是关键。物质是保留化学式形式,还是拆分为离子,此处特别重要。
“删”是重点。方程式两边的离子符号完全相同时才能删去。
“查”是保证。检查原子、电荷是否守恒,避免出错。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及离子方程式
产生蓝色沉淀
Cu2++2OH-===Cu(OH)2↓
溶液红色褪去
H++OH-===H2O
产生无色气泡
CO+2H+===CO2↑+H2O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由上述实验探究可总结,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如下:
3.离子参加的置换反应
如:(1)锌和稀硫酸的反应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Zn+2H+===Zn2++H2↑。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Ag+===2Ag+Cu2+。
[牛刀小试]
1.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胆矾失去结晶水
C.酸碱中和反应
D.二氧化硫与氧化钙的反应
解析:A中氢气还原氧化铜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属于离子反应;B中胆矾失去结晶水属于分解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D中二氧化硫与氧化钙的反应仅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离子反应,所以只有C符合题意。
答案:C
2.能用H++OH-===H2O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稀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
D.稀硝酸与氢氧化铝反应
解析:A项离子方程式应为2H+++Ba2++2OH-===BaSO4↓+2H2O;C项应为2H++Cu(OH)2===Cu2++2H2O;D项应为Al(OH)3+3H+===Al3++3H2O。
答案:B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1页
要点一 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的实质
通过离子反应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降低。
2.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拆分原则
(1)能拆写成离子的物质
(2)不能拆写成离子的物质
(3)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标“↓”),如石灰水和石灰乳:石灰水写成离子形式,而石灰乳则写化学式。
(4)氨水作反应物可写作NH3·H2O;作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作NH3(标“↑”)。
(5)固体之间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浓硫酸与固体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6)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NaHCO3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H+===CO2↑+H2O。
(7)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皆易溶,
硝酸盐入水影无踪。
硫酸不溶铅和钡,
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即:含K+、Na+、NH、NO的盐都易溶于水,含SO只有PbSO4和BaSO4难溶于水,含Cl-只有Hg2Cl2、AgCl不溶于水。
3.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1)看是否符合反应的客观事实。
如铁与稀硫酸反应:
(2)看反应是否符合拆写原则。
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3)看是否符合质量守恒。
如钠与水反应:
(4)看是否符合电荷守恒。
如铝和盐酸反应:
(5)看是否漏掉离子反应。
如CuSO4与Ba(OH)2溶液反应:
[典例1] (1)写出稀H2SO4和Ba(OH)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________。
A.澄清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
Ca(OH)2+2H+===Ca2++2H2O
B.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Na2CO3+2H+===2Na++H2O+CO2↑
C.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H++OH-+Ba2++SO===H2O+BaSO4↓
D.氢氧化铜与稀H2SO4反应:
Cu(OH)2+2H+===Cu2++2H2O
[解析] (1)写:H2SO4+Ba(OH)2===BaSO4↓+2H2O;
拆:2H++SO+Ba2++2OH-===BaSO4↓+2H2O;
删、查:2H++SO+Ba2++2OH-===BaSO4↓+2H2O。
(2)对于A项澄清石灰水中Ca(OH)2应拆开写成离子形式。B项,Na2CO3为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应拆开写成离子形式。C项,每电离出1个SO必电离出2个H+,Ba(OH)2也同样。D项,Cu(OH)2难溶,保持化学式。
[答案] (1)2H++SO+Ba2++2OH-===BaSO4↓+2H2O
(2)D
[题组训练]
1.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为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g++Cl-===AgCl↓
AgNO3+NaCl===AgCl↓+NaNO3
B.Cu+2Ag+===Cu2++2Ag
Cu+2AgCl===CuCl2+2Ag
C.Ba2++SO===BaSO4↓
Ba(OH)2+H2SO4===BaSO4↓+2H2O
D.CO+2H+===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解析:A项正确;AgCl是难溶物,Cu与AgCl不能反应,B项错;Ba(OH)2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2++2OH-+2H++SO===BaSO4↓+2H2O,C项错;NaHCO3在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为HCO而不能写为CO,D项错。故只有A符合要求。
答案:A
2.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所用试剂均为适量),写出所加的试剂及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FeSO4溶液(CuSO4):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CO2):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铁粉 Fe+Cu2+===Cu+Fe2+
(2)NaOH溶液 CO2+2OH-===CO+H2O
[练后总结] 离子方程式书写??1?书写步骤:?
“写?是基础?→拆?是关键?→删?是途径?→查?是保证?”。?
?2?书写关键:?
①要将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电解质写成离子的形式;?
②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如水、弱酸、弱碱?等写成化学式。
要点二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典例2] 溶液中可能有SO、CO、Cl-、OH-中的一种或几种离子。
(1)当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含有________离子。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存在时,溶液中不可能有________离子。
(3)当溶液中有阳离子________和阴离子NO时,上述所有阴离子都不可能存在。
[解析] 与H+反应的离子有:CO、OH-;
与Ba2+反应的离子有:SO、CO;
当溶液中有Ag+时,所有阴离子都不可能存在。
[答案] (1)CO、OH- (2)SO、CO (3)Ag+
(1)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物或微溶性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SO、SO等;Ag+与Cl-、Br-、I-、CO等。
(2)弱碱的阳离子不能与OH-大量共存。
如Fe3+、Cu2+、NH、Ag+、Mg2+、Al3+、Fe2+、Zn2+与O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根阴离子不能与H+大量共存。
如F-、CO、SO、S2-、PO、CH3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阴离子与H+和OH-均不能大量共存。
如HCO、HSO、HS-、H2PO、HPO既不能与H+大量共存,也不能与OH-大量共存。    
(5)还需注意隐含条件:如在无色透明溶液中,Cu2+、Fe3+、Fe2+、MnO等离子不能大量存在。
(6)离子推断题的解法在于掌握离子的特征反应及离子间的共存情况。
解题时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①肯定性原则:根据实验现象推出溶液中肯定存在或肯定不存在的离子。
②互斥性原则:在肯定某些离子的同时,结合离子共存规律,确定一些不能存在的离子。
③电中性原则:任何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相等的,即溶液呈电中性。这个隐含条件往往不被注意,从而造成在离子推断中漏选或错选。如题中各种阳离子一一被排除后,根据电中性的特点,最后剩余的那种阳离子肯定有;反之亦然。
④进出性原则:在进行离子检验时,往往要加入试剂,这样就会引入新的离子,原溶液中是否存在该种离子就无法判断,如加入过量BaCl2溶液时,过量的离子(Ba2+、Cl-)将对原溶液中是否有Ba2+或Cl-的判断产生干扰;还会有一些离子随实验过程中的变化而消失,可能对后续的检验造成影响。
[题组训练]
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强酸溶液中大量共存,并且溶液呈无色透明的是(  )
A.Mg2+、Na+、SO、Cl-
B.K+、Na+、HCO、NO
C.OH-、HCO、Ca2+、Na+
D.Cu2+、NH、NO、Cl-
解析:离子共存的实质是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B项中的HCO与H+反应,C项中的OH-、HCO与H+反应,D项中的Cu2+是蓝色的。
答案:A
4.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Na+、Mg2+、Cu2+、OH-、Cl-、CO、NO。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色。
②另取少量溶液逐滴滴加盐酸至过量,无气体放出,再加入BaCl2溶液后,没有沉淀生成。
③另取少量溶液用硝酸酸化后,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推断:原溶液中肯定有________离子,肯定没有________离子,不能肯定存在________离子。
解析:由“无色溶液”可排除Cu2+;由②可知,没有CO;由①知溶液呈碱性而②又排除了CO,则一定有OH-,则没有Mg2+;由③可知有Cl-;Mg2+、Cu2+等2种阴离子都被排除了,而溶液呈电中性,所以一定有Na+;不能肯定NO是否存在。
答案:Na+、OH-、Cl- Mg2+、Cu2+、CO NO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页
1.(2019·宜春高一检测)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铁片上:Fe+6H+===Fe3++3H2↑
B.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CaO+2H+===Ca2++H2O
C.稀硝酸与石灰乳反应:H++OH-===H2O
D.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Zn+Ag+===Zn2++Ag
解析:A项,不符合客观事实,铁与稀硫酸反应:Fe+2H+===Fe2++H2↑,生成Fe2+,错误;B项,CaO与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CaO属于氧化物,不能拆写成离子,盐酸属于强酸,需要拆写成离子,即CaO+2H+===Ca2++H2O,正确;C项,石灰乳是悬浊液,不能拆写成离子,错误;D项,电荷不守恒,应是Zn+2Ag+===Zn2++2Ag,错误。
答案:B
2.离子方程式CO+2H+===H2O+CO2↑中的CO代表的物质可以是(  )
A.CaCO3
B.Na2CO3
C.BaCO3
D.MgCO3
解析:只有可溶性碳酸盐能用CO表示,B项正确。
答案:B
3.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Fe3+、Na+、NO、OH-
B.NH、Fe3+、NO、SO
C.SO、Cl-、Ba2+、Mg2+
D.H+、K+、CO、Cl-
解析:A项,Fe3+与OH-生成Fe(OH)3沉淀;C项Ba2+与SO生成BaSO4沉淀;D项H+与CO生成H2O和CO2气体;所以选B。
答案:B
4.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
编号



实验
现象
没有明显变化,溶液仍为无色
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为蓝色
有无色气体放出
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Ⅰ中无明显变化,说明两溶液不反应
B.Ⅱ中的白色沉淀为CuCl2
C.Ⅲ中的离子方程式为2H++Zn===Zn2++H2↑
D.Ⅲ中发生的反应不是离子反应
解析:Ⅰ中虽无明显现象,但发生了离子反应:H++OH-===H2O,A错误;Ⅱ中发生的反应为Ba2++SO===BaSO4↓,白色沉淀为BaSO4,B错误;Ⅲ中的反应是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C正确,D错误。
答案:C
5.(2019·宿迁高一检测)对一份稀溶液作初步分析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SO、Na+、CO、H+、HCO、Cl-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实验,以确定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共存。
①用pH试纸测溶液pH,pH试纸显红色。
②取2
mL溶液,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生成了白色沉淀。
③对②中所得混合物充分静置后,取上层清液用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结果又生成了白色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解析:①pH试纸显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H+,根据离子共存,CO和HCO不能大量存在;②加入氯化钡和稀硝酸后,出现白色沉淀,此沉淀是BaSO4,说明原溶液中存在SO,③加入硝酸银和稀硝酸后,出现白色沉淀,此沉淀是AgCl,但不能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因为②步中加入BaCl2,对Cl-的检验产生干扰,因此一定存在的离子是H+和SO,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O和HCO,可能存在的离子是Na+和Cl-。
答案:(1)H+、SO CO、HCO (2)Na+、Cl-
PAGE
-
9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课程目标
素养目标
1.正确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电解质。2.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3.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概念
2.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常见的电解质
①酸:HCl、H2SO4、HNO3、H2CO3等。
②碱:KOH、NaOH、NH3·H2O、Mg(OH)2、Al(OH)3等。
③盐:KCl、Na2SO4、Mg(NO3)2等。
④水。
⑤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等。
(2)常见的非电解质
①部分非金属氧化物:CO2、SO2、SO3、P2O5等。
②非酸性气态氢化物:如NH3。
③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等。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
电离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如:
H2SO4:H2SO4===2H++SO;
NaOH:NaOH===Na++OH-;
NaCl:NaCl===Na++Cl-。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和盐
[牛刀小试]
1.将Ⅰ栏与Ⅱ栏对应关系用线连接起来:
 Ⅰ栏     
Ⅱ栏
①乙醇
a.电解质
②铝
b.非电解质
③H2SO4
c.单质
④NaCl溶液
d.混合物
答案:①—b ②—c ③—a ④—d
2.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
A.NaHSO4===Na++H++SO
B.KClO3===K++Cl-+3O2-
C.AlCl3===Al3++3Cl-
D.KNO3===K++NO
答案:B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页
要点一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典例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和NaCl均是非电解质
B.NH3、SO3的水溶液均导电,所以NH3、SO3均是电解质
C.铜丝、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D.蔗糖、酒精在水溶液中或熔融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
[解析] A项中HCl为酸、NaCl为盐,且为纯净物,属于电解质,该项不符合题意;B项中NH3、SO3均不能自身电离,属于非电解质,该项不符合题意;铜丝、石墨均属于单质,故二者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C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电解质的判断方法
(1)从物质分类角度:电解质与非电解质都属于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从物质性质角度: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电解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
①有些电解质溶于水导电,但熔融状态下不导电,如HCl气体。
②有些电解质只在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如BaSO4。
(3)从概念含义角度:
2.导电与电解质的关系
(1)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溶液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因未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2)电解质是指在溶于水或熔融时本身能电离的化合物,但有些化合物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可其中的离子不是由该化合物本身电离产生的,而是由其与水反应的产物电离出来的,因此这样的化合物不属于电解质,而属于非电解质。如SO3是非电解质,SO3溶于水发生反应:SO3+H2O===H2SO4,H2SO4是电解质,所以SO3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导电,并不能说明SO3是电解质。
[题组训练]
1.将下列电解质、非电解质与相应物质连接起来:
(1)
(2)    
答案:(1)—A、B、E (2)—C、D
2.下面关于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B.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对化合物而言,单质不属于此范畴
C.在水中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
D.纯水的导电性很差,所以水不是电解质
解析:A项,电解质是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熔”和“溶”两个条件中,只要满足一个条件下导电的化合物,均为电解质。因此要是非电解质,必须是在“溶”和“熔”条件下均不能导电,错误;B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从能否电离(或导电)角度进行的分类,正确;C项,在水中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氯气溶于水能够导电,但氯气不是电解质,错误;D项,水的导电能力虽然弱,但水是电解质,错误。
答案:B
要点二 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意:(1)电解质的电离是受溶剂分子的撞击或热能的作用而发生的,而不是在电流作用下发生的。
(2)有的离子化合物在一定压强下其熔点高于分解温度,受热时它往往发生分解反应而不是熔化。如NH4Cl晶体在常压下受热时首先发生的变化为:NH4ClNH3↑+HCl↑。
2.电离方程式
表示化合物电离成离子的式子,如在水溶液中:
HCl===H++Cl-
Ba(OH)2===Ba2++2OH-
KNO3===K++NO
NaHCO3===Na++HCO
特别提醒: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要点
(1)电离过程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它在化合物中显示的化合价。
(2)原子团在电离过程中不变。
(3)化学式中除原子团本身所含有的右下角数字外,其余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应改写成离子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并确保方程式左右两边同种元素质量守恒。例如,Al2(SO4)3===2Al3++3SO。
(4)检查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与否时,不仅要检查质量是否守恒(即电离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相同),而且要检查电荷是否守恒(即电离后的阴、阳离子所带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5)强酸、强碱和绝大部分盐书写时用“===”连接,如H2SO4===2H++SO、NaOH===Na++OH-、NaCl===Na++Cl-。
(6)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
①强酸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如NaHSO4===Na++H++SO。
②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生成酸式酸根离子和阳离子,如NaHCO3===Na++HCO。
3.从电离的角度定义酸、碱、盐
分类
电离特征
实例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H2SO4
HNO3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NaOH
Ba(OH)2

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NaCl、NH4Cl
NaHSO4
注意:虽然水电离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但水不是酸。
4.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1)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①强碱和盐等离子化合物在固态时,固体内虽然存在阴、阳离子,但是不能自由移动,所以不能导电;在熔融状态或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故能导电。
②酸在固态或液态(熔融状态)时只有分子,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也不导电,如液态HCl、H2SO4等不能导电;在水溶液里受水分子的作用,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能够导电。因此,电离是导电的前提。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多少有关,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溶液导电能力越强。
[典例2] (2019·洛阳高一检测)有下列物质:
①KOH溶液 ②铜丝 ③液态HCl ④盐酸 ⑤Na2SO3固体 ⑥CO2 ⑦酒精 ⑧葡萄糖 ⑨氧化钠 ⑩熔融氯化钠
(1)上述物质中,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状态下,属于电解质但不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写出Na2SO3在水中电离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能导电的是金属、电解质溶液、熔融态电解质,故可导电的是①②④⑩。
(2)非电解质是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多数的有机物,NH3,符合题意的选项是⑥⑦⑧。
(3)液态HCl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Na2SO3固体、氯化钠尽管含有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故不导电。
[答案] (1)①②④⑩ (2)⑥⑦⑧ (3)③⑤⑨
(4)Na2SO3===2Na++SO
[题组训练]
3.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MgSO4===Mg+2+SO
B.Ba(OH)2===Ba2++OH-
C.Al2(SO4)3===2Al3++3SO
D.Ca(NO3)2===Ca2++NO
解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要注意两个守恒,一个是质量守恒,另一个是电荷守恒,同时要注意离子电荷和化合价表示形式的区别。A项中Mg+2的标法不对;B、D项中电荷不守恒。
答案:C
4.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家中进行化学实验,按照图Ⅰ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不亮,按照图Ⅱ连接好线路发现灯泡亮,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NaCl是非电解质
B.NaCl溶液是电解质
C.NaCl在水溶液中电离出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
D.NaCl只有在溶液中才能导电
解析:NaCl固体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不导电,但NaCl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NaCl固体在溶液中电离生成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能导电。
答案:C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9页
1.(2019·渭南高一检测)下列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  )
A.KClO3===K++Cl-+3O2-
B.Ca(OH)2===Ca2++(OH)
C.Na2SO4===2Na++SO
D.HNO3===H++NO
解析:ClO是原子团不能拆开,表示OH-多少时,数字要写在前面,硫酸根离子应表示为SO。
答案:D
2.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
①固体食盐 ②自来水 ③CuSO4·5H2O ④铜
⑤蔗糖 ⑥氯化氢气体 ⑦盐酸 ⑧液态氯化氢
A.①④⑤ 
B.②④⑦
C.⑤⑥⑧
D.④⑧
答案:B
3.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
A.MgCl2晶体
B.NaCl溶液
C.液态汞
D.熔融的KOH
解析:MgCl2晶体是电解质但无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导电,故A项错误;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NaCl溶液为混合物,液态汞为单质,故B、C两项错误。
答案:D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导电,非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不导电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是酸
C.硫化氢溶于水能导电,但液态硫化氢不能导电
D.NaCl固体不导电是由于不含Na+、Cl-
解析:A项NH3为非电解质,但NH3的水溶液导电;B项NaHSO4、NaHSO3等盐溶于水也能电离产生H+;C项液态H2S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故不能导电;D项NaCl固体不导电是由于不含有可自由移动的Na+、Cl-。
答案:C
5.(1)判断下列物质在相应条件下能否电离,并说明理由。
①液态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熔融状态下的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温熔化后的单质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固体K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H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4N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Al(SO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HCl是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不电离,NaCl在熔融状态可以电离,KOH在固态时不电离,Fe是单质,任何条件都不电离。
(2)KAl(SO4)2能电离出三种离子。
答案:(1)①不能 HCl是共价化合物,液态时不电离,只在水溶液中电离
②能 能电离出Na+和Cl-
③不能 Fe是单质
④不能 在固态时不电离
(2)HCl===H++Cl-
H2SO4===2H++SO
Ca(OH)2===Ca2++2OH-
KOH===K++OH-
NH4NO3===NH+NO
KAl(SO4)2===K++Al3++2SO
PAGE
-
8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