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4 结晶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晶体及其形成过程,初步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了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知识后,已经知道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中,物质的溶解度是有一个限度的。如果条件发生改变,溶液中的溶质超过了溶解限度,就会变成固体析出,这就是结晶现象。在教学中通过情境设疑,让学生猜想,再观察实验,发生概念。通过学生实验活动,粗盐提纯,掌握过滤操作,加深对晶体的认识,提高动手实验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了冷却热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具备一定分析、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晶体和结晶概念容易混淆,应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加以区别,使学生明确晶体是有一定规则形状的固体,而结晶是一个过程。对物质的结晶要结合固体物质的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知识联系起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和结晶现象。 (2)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常见晶体、晶体形成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加工信息能力。 (2)通过分离混合物的分组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晶体和结晶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分离混合物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结晶现象; 2、除去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实验方法。 难点 结晶的原理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播放器、蒸发皿、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滤纸 六、教学方法 视频教学法、实验法、讲解法、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情景。 【复习活动】恒温蒸发饱和溶液的溶剂,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有晶体析出 【板书】7.4 结晶现象 2、观察活动:展示美丽奇特的晶体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图片,初步形成晶体的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漂亮的物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晶体 【教师讲解】 晶体通常都有规则的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物质世界的奇妙。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观察活动:观看硼酸晶体的形成视频。 【设计意图】学生观看视频,初步形成结晶的概念。 【教师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有白色晶体析出。 【教师提问】这个过程叫做什么?【学生回答】结晶 【教师提问】获得硼酸晶体叫做什么结晶方法? 【学生回答】降温结晶 【教师讲解】降温结晶又叫做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教师提问】降温结晶适合哪些物质的结晶?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教师讲解】适合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固体。 【板书】一、结晶 1、降温结晶(又叫做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适合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固体。 【教师提问】1、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用降温的方法获得晶体呢? 2、氯化钠可以吗?为什么? 3、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氯化钠晶体?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教师讲解】不可以,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用蒸发结晶获得氯化钠晶体。 【板书】2、蒸发结晶 4、观察活动:观看海水晒盐、青海湖 当地的居民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的习俗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知道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海水晒盐得到的盐还有很多泥沙等杂质,如何分离食盐和泥沙的混合物?为什么?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1、过滤 适合易溶固体+难溶固体的分离。 【教师提问】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是易溶于水的固体,如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 【学生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5、观察活动:观看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分离方法的视频。 【设计意图】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分离方法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理解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原理。 【教师讲解】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都是易溶固体,其中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降温时析出晶体的是硝酸钾,溶液里的是氯化钠,过滤后,滤渣的是硝酸钾晶体,滤液里的是氯化钠,从而达到初步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 【板书】2、降温结晶 适合于两种都是易溶固体,其中一种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另一种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板书】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操作步骤? 降温结晶 热的饱和溶液 过滤 干燥 洗涤 蒸发结晶 食盐溶液 硝酸钾晶体 【教师讲解】实验7-10去除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 (1)溶解 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操作要领:玻璃棒做圆周运动,不可以碰烧杯内壁。 (2)过滤 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液体。 过滤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贴在漏斗内壁(滤纸不能有气泡)。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靠在玻璃棒中部、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下端靠在烧杯内壁。 如果滤液仍然浑浊,找出原因,改正后,创重新过滤,直至滤液澄清为止。 (3)蒸发 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 操作要领:等到蒸发皿中出现较多晶体时,就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把剩下的水分蒸干。实验结束,不能用手拿蒸发皿,以免烫伤,要用坩埚钳夹取。 【分组实验】实验7-10去除粗盐中难溶性的杂质。 【设计意图】通过分离混合物的分组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的学习习惯。 【分享】请同学们分享你在实验中的体会、感受。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优点、缺点进行总结。 【课堂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什么是晶体,什么是结晶。 2、知道了结晶的两种方法。 3、知道了混合物分离的两种方法。 4、学会了去除食盐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 八、作业布置:见作业设计 九、板书设计 7.4 结晶现象 一、结晶 1、降温结晶(又叫做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适合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固体。 2、蒸发结晶 二、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 适合易溶固体+难溶固体的分离。 2、降温结晶 适合于两种都是易溶固体,其中一种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另一种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硝酸钾晶体 干燥 食盐溶液 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操作步骤?热的饱和溶液 过滤 洗涤 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