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共同繁荣发展特点: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体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2、含义:3、提出:4、地位:5、实施: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6、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2、含义: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问题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提出(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地位:5、实施:6、意义: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第一个省级)新疆自治区、广西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9年10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1200多个自治乡 五一会址位于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因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并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纪念银币(1985年发行) 新疆人民会堂始建于1984年,198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自治区“十大建筑”之一,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和新疆各族人大代表重要议事场所。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图为庆祝游行队伍。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游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区政府办公楼(1958年10月25日自治区成立) 回族人口占总人口1/3,是中国的穆斯林省,区内共有3000多座清真寺。区内有绵延不绝的贺兰山、六盘山,浊流滚滚的九曲黄河,浩瀚无垠的沙漠和草原,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须弥山石窟。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 2008年9月22日下午,由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鼎名的“民族团结宝鼎”赠鼎仪式在宁夏博物馆宝鼎广场举行。此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代表团团长贺国强(左)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宝鼎揭幕后握手。民族团结宝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65年9月1日至9日在拉萨召开,会上选举了阿沛·阿旺晋美为自治区主席,宣告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2、措施: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时有100万人口。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2、措施:(1)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4)进行西部大开发(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2)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措施:1、创制自己的文字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3、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4、搜集和整理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献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6月24举行,白族在6月25举行,拉祜[hù]族在6月20举行,节期二至三天。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与开斋节、圣纪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jìn]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中国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又称“忠孝节”。在每年回历的12月10日,节前人们清扫庭院,准备节日的食品,清晨沐浴焚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回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保安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维吾尔族 雪顿节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节日起源于17世纪前,时间从藏历的6月29日到7月5日结束。藏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青海塔尔寺乾隆确立金瓶掣签制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坚赞诺布金奔巴瓶(3)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1999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打造“西电东送”王牌电站——洪家渡水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是我国首批“西电东送”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拉萨至格尔木段“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大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依据:2、含义:3、提出:4、地位:5、实施: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6、意义: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2、措施(1)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4)进行西部大开发,在少数民族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第一个省级)新疆自治区、广西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1、创制自己的文字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3、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4、搜集和整理少数民族的古籍文献措施意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聚居行使自治权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mp4 民族大团结.mp4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ppt 西藏风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