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简介:本节内容出自科教版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本节是溶解度知识,在学习溶解度知识之前,先明确溶解量、溶解性相关知识,然后自然过渡到溶解度知识,这样水到渠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采取先教师提出溶解量、溶解性概念,引导学生要进行物质溶解性的确切比较需要引入,需要引出溶解度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读文内容,按照导读内容进行勾画、圈点知识,讨论溶解度四要素,互相说出指定溶解度的含义或意义,描述溶解度曲线图上任意一点的意义。)授课年级9学科化学主题物质溶解的量任课教师课型生成、解决课课时1授课日期教材分析物质溶解的量是学生在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基础上进行的,已经对物质溶解的限度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溶解性、溶解量、溶解度三个概念还没能深入比较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理解误区;而溶解度的意义好读但不好准确进行描述,往往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概念教学,注重概念的形成教学、纠错教学和背景教学,让学生互说互评从而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有所认识和体会,这对学习溶解度的前提条件有很大帮助作用;对于绘制有关图像和描述图象的意义已经有了数学基础;对于溶解度的感性知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大部分的学生能够认识溶解度的四要素,并能应用于解决问题中,但会有少部分对于溶解量、溶解性、溶解度不能很好区分和应用,这部分学生不能抓住关键词语学习,不能很好进行提炼;教学中要加强比较分析,可进行“错误教学”“纠错教学”,设计理念利用复习提问先行让学生认识溶解性、溶解量、溶解度三个概念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引起学生思考分析,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带着导读单内容进行自主阅读,目标明确,指向性强;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动手绘制、分析比较、讨论阅读等双边活动;通过交流汇报,从而深入认识所学知识点,达到补充提高的目的,使知识系统化;当堂发放训练单使考试课堂话,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当堂检测反馈再提高。教学要求组织学生提前预习;会描述一到两种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的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度的概念。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进行解释。重点、难点重点:溶解度曲线绘制的研究,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关键问题溶解度与溶解性的概念的建立溶解度曲线图教学方法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教学准备色粉笔、溶解度曲线图教学过程设计程序(要素)时间创设情景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组织复习、讨论3分钟创设复习情景(出示)讨论下列各题是否正确1、某溶液一旦达到饱和,便无法再溶解原有的溶质了2、饱和溶液必定是浓溶液3、在溶液中有固体长期存在,该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4、在溶液中物质被溶剂溶解了的量称为溶解量组织学生分析、说出错因并举出对应例子正确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组织分析组织学生阅读-通读教材交流合作制作活动记忆练习评价小结3151025183创设分析情景创设自学情景创设交流情景创设活动情景创设记忆情景创设练习情景创设小结情景画图引导分析引导解释溶解量与溶解性勾划所学知识点,固体溶解度-密语翻译(四定)引导学生会用两种线,圈点勾画,能说出关键性词语。出示导读提纲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与表达互检互查,说出关键词语的意义看谁画的快,画得好!组织学生汇报溶解度四要素并适时讲解示范溶解度意义巡视指导,提炼共性问题组织讲评适时比较,引导分析,强化知识引导小结能正确区分两个概念,并借此引入新课能说出固体物质溶解度四要素;会叙述某物质溶解度意义,区分曲线上点的意义和变化趋势。准确叙述溶解度意义,认识常见错误。能用描点发绘画,并借此学会查表理解记忆巩固所学,发现自己问题,及时改正。再次认识,系统归纳课外拓展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固体溶解度、气体物质溶解度用有关溶解度的知识解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概念教学要充分让学生占有教材,理解教材,抓住关键词语,弄清楚概念原理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因此阅读教学在此显得更加重要,这正符合我校每篇课文读五遍的要求,但读文不能漫无目的,应坚持第一编坚持通读课文,勾划所学知识点,第二遍,带着导读单的问题研读课文。第三遍在教师提炼的共性问题、提示中杜文种某部分;第四遍记忆文中某部分;第五遍在总结中再次审视课文,形成知识系统。专家评价附件一:《问题导读单》导读单第七章溶液第二节物质溶解的量第二课时1、密语翻译-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四要素:四定【定温、定剂、定态、定量-单位】2、如何理解溶解量、溶解性、溶解度?3、与同伴描述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意义,互相检查;绘制出206页有关图象。4、闷热的阴雨夏天,为什么池塘里的鱼往往会浮出水面/附件二:《问题训练单》训练单第七章溶液第二节物质溶解的量第二课时课内必做题1、表示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有四个要素:①、指出一定的;②、指出溶剂质量是③、溶液必须处于④、溶质的质量单位是2、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g,这句话的含义是:其中溶质是g,溶剂是g,溶液是g;3、如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可知,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g,在℃时,a和b的物质的溶解度相等。4、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例如:;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例如:;5、下列因素中,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无关的是()A、溶质的种类B、溶剂种类C、温度高低D、溶质、溶剂量的多少6、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5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质量比为()A、1:2:3B、2:3:1C、3:2:1D、1:3:27、10℃时20g水中溶解5g甲物质,50℃时100g水中溶解40g乙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大小为()A、甲>乙B、乙>甲C甲=乙D无法确定选做思考题1、下列对“2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的解释正确的是(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20℃,100g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C.把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D。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2、20℃时,把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50g平均分成两份,一份中加入0.7g该物质,另一份蒸发掉5g水,结果两份达饱和,那么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A.35g B25g C.14g D无法确定3.如图所示是X,Y,Z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某温度下,把三种物质各25g分别溶解在等量的水中,所得三种溶液都恰好达到饱和,则需加水的质量为( )A.100g B.150g C.200g D无法确定4.(1)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喝了汽水以后,常常还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 有关(2)某同学为验证汽水(塑料瓶盖.)里溶有二氧化碳气体,他需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为了使气体逸出,可采用的方法①是;理由是。方法②是;理由是5.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T1℃时,A,B,C三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使物质A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使物质B从溶液中析出的方法是6.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1)当温度为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g(2)当温度为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氯化钠的溶解度(3)10℃时,50g水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是 g(4)从海水中提取粗盐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A.升温 B。降温 C.蒸发溶剂7.如图所示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D点表示意义是:(2)当温度为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当温度为t3℃时,溶解度最大的是。(3)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较快的物质是。(4)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可使其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是。X-3B-38.关于硝酸钾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20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B.20℃时,把20g硝酸钾溶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C.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D.20℃时,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9.20℃时,是盐的溶解度是36g,20℃时20g食盐放在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A.70g???B.69g???C.68g???D.67g10.为什么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冒出?11.t℃时,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再降温到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掉的溶剂分别为10g、20g、30g,析出的晶体分别为ag、bg、cg,则a、b、c三者关系为()?A.c=a+b??B.c=a+2b??C.c=2a+b??D.c=2b-a学生总结与反思:(简介:本课内容出自科学粤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食盐讨论、问题评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溶液何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转化,能够对常见的典型溶液确定转化方法,掌握强氢氧化钙这种特殊的物质形成的溶液转化方法。本节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我在教学时,力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通过想象、推理、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的趣味和作用)授课年级九学科化学主题物质溶解的量任课教师课型生成、解决课课时1授课日期教材分析(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分析,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知识点要如何解决)本节是关于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其转化一些基础知识,本节知识主要是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初步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单位时间离开溶质表面和回到溶质表面的速度关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形成一个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高中的溶解平衡的学习打下基础。两液转化方法的探究要深入挖掘现实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探寻方法。学生分析(全班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基础情况,生理、心理特征,哪些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哪些学生有困难,什么原因?对有个别学生谁谁,要提供什么样教学策略、指导和帮助等)学生已经对溶液的知识及其导电性的微观认识较好的掌握,而且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初步判断溶液的饱和与否,只是从理论上没有很好的掌握,没有认识特殊物质的溶解性及其转化方法,要加以强调和指导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设计理念谈对本课(完整的课文或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首先进行悬念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让学生深入阅读,把握重点,注意归纳。第三比较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习题让学生注重对知识进行比较和小结,从而对知识理解和记忆第四重视实验,注意两个联系。这部分内容的很多实验都可用来复习和巩固已学过的实验操作,同时一些实验还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重视实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生活中的现象得到本质上的认识和理解。教学要求不做特别说明:注重概念的关键词语教学,引导学生从微观认识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微粒运动关系;演示好相关的实验,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进行两液的转化;剩余时间可预习溶解度相关知识。教学目标依据三维目标,要全面,有深度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溶液何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能够对典型物质的溶液进行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出相应的概念,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重点:两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难点:从微观上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液的转化方法。关键问题两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实验验证教学准备烧杯、药匙、玻璃棒、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硝酸钾、食盐、氯酸钾;训练单、导读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要素时间创设情景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复习练习3分钟创设复习、问题训练情景出示复习思考题:1、溶液的定义2、空气是一种溶液吗?合金呢/3、一定温度下,把10g氯化钠加入到10g水中,充分搅拌后有6.7g氯化钠沉于杯底,此时溶液质量为多少?组织学生进行回答、分析并适时补充能准确回答溶液的定义,用好分散-溶解,把放入与溶解区分。情境导入2分钟创设思维情境【旁白】有人说他把一麻袋白糖,融入一杯水中,所得溶液能田死你?你相信吗?引导学生回答学生认真思考,回答出在前面的学习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溶液观察实验熟悉目标,走进文本探究活动合作交流问题训练总结反思3分钟12分钟5分钟17分钟3分钟创设实验情境创设自主阅读情景创设实验探究情景创设合作交流情景创设自主训练情景创设总结反思情景【旁白】一杯水能无限制溶解某种溶质吗?我们来观察几个实验。板书:7.1溶解现象演示[实验7-1]【旁白】让我们仔细阅读教材、理解饱和溶液概念、完成“检查站”和课后习题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参与交流,收集信息两液的转化方法:指导学生实验让我们看有关溶液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各组交流发放《问题训练单》并巡视检查,参与评价参与、点评本节有什么收获?认真观察、思考细读课文,解决问题,再互相交流看法,探讨未解决的问题。并把最后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实验,互相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主动交流,互帮互学认真独立完成后,互相交流,解决问题总结收获,互评。课外拓展查阅资料,了解过饱和溶液;让学生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应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并联系所学内容理解饱和溶液何不饱和溶液,但往往学生只注重“溶”或“不溶”,而忽略前提条件及落款的这种,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暴露这方面的问题,进行纠错、改错训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今后质量分数的计算打下初步基础。2、两液的转化问题为中考必出题型,所以从正反两方面多加练习,尤其对于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物质,让学生充分认识并记住。3、如何证明某物质为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原理上进行分析,而不是泛泛讨论结果,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总结解题方法,使学生做题思路“产业化”,积累经验,查找不足专家评价不要填写附件一:《第七章溶液第二节物质溶解的量》问题导读-评价单姓名:班级:学号:设计者:1、某物质能无限制的溶解于水吗?“两液”需要强调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如果改变会引起什么现象?2、你有几种办法证明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说给你的同组同学接受检验。3、如何把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硝酸钾呢?附件二:《第七章溶液第二节物质溶解的量》问题训练-评价单姓名:班级:学号:设计者:1、饱和溶液指的是不饱和溶液指的是2、在一定温度下,把10g硝酸钾放在50g水里,充分溶解,在这种溶液里再加入10g硝酸钾,只有5g硝酸钾溶解了,所得溶液(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是3、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中,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A、加入硝酸钾晶体B、恒温蒸发水C、升高温度D、冷却降温4、一杯不饱和石灰水,经下列操作可能成为饱和溶液的是()A、降温B、加入饱和石灰水C、加入熟石灰固体D、通入二氧化碳气体5.要确定t℃时溶有某固体溶质的溶液是否饱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热溶液B把溶液冷却C加入一些固体D倒出一些溶液6.“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选做思考题1.常温下,向一未知溶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经充分搅拌,`发现有部分KNO3晶体溶解,则原溶液是()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各部分性质不相同的液体D。无法确定2、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冷藏室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对于溶液A和B,下列说法一定正确是( )A、溶液A和B均为饱和溶液B、溶液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 C、溶液A一定饱和,浓度A<BD、溶液A一定饱和,浓度A>B3.将一杯20℃时的硝酸钠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A.降低温度B.加入溶剂C、溶液A一定饱和,浓度A<BD、溶液A一定饱和,浓度A>B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再溶解物质?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该物质浓度最大的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后,溶液质量变大D.在一定温度下,在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则晶体不再溶解5.有一瓶20℃的食盐溶液,你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此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学生总结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物质溶解的量(1).doc 7.2物质溶解的量(2).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