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向心力 一、任务分解 二、教学活动 任务1:向心力的来源及其命名 问题情景:如图1、2、3。 问题 导向的素养目标 1.如图1,小球在细绳的牵引下在光滑的水平桌面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绳子断了,小球还能做圆周运动吗?为什么? 知道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方向指向圆心的力(物理观念); 能够根据绳子拉力特点确定圆周运动小球受力方向(科学思维)。 2.在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的重力与桌面支持力是什么关系?水平面上绳子给小球的作用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3.如图2,物块在水平圆盘上随圆盘做匀速圆周运动。如果圆盘光滑,物块还能做圆周运动吗?什么力对物块做圆周运动起了作用? 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能够从物体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判定都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运动分析,确定圆周运动的轨迹和圆心位置,能够通过受力分析,确定对物体做圆周运动起作用的力(科学思维)。 4.图2中的物块与图1中的小球运动情况相同吗?它们的受力是否也应该相似?你想到了什么? 5.如图3,小球在细绳的牵引下在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运动的圆心在哪? 6.图3中的小球与图1中的小球和图2中的物块运动情况相同吗?它们的受力是否也应该相似?你想到了什么? 7.图3中小球是否真的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力的合成角度看,这个力是什么?从力的分解角度看,这个力又是什么? 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可以由某个力、合力或者分力提供,丰富了相互作用观(物理观念)。 8.向心力是否一定是一个真实力?向心力是否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图1中小球所受的向心力方向确定是根据绳子受力特点——沿绳方向,对图2案例,先从运动角度确定其与图1运动相同,根据力与运动关系,其受力应该也相似;对图3案例,分析思路与前面相同,但需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对这三个案例的总结与概括,已经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向心力的特点和本质。教学中是先讨论案例2,还是先讨论案例3,可以根据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与难点的把握来灵活处理。 (2)教学活动建议:问题1、2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可采用独立思考并回答的方式;问题3、4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回答;问题5、6可采用独立思考并回答的方式;问题7、8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回答。 任务2:向心力的相关因素 问题情景:如图1。 问题 导向的素养目标 1. 对如图1所示的运动,可以改变的量有哪些? 你猜想向心力与这些量的定性关系是怎样的? 能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猜想向心力大小与物体质量、角速度、轨道半径的定性关系,并设计实验加以证实(科学探究)。 2.如何保持转动的快慢不变?是线速度容易控制,还是角速度容易控制? 3.只增大质量的情况下,向心力大小如何变? 4.只增大半径的情况下,向心力大小如何变? 5.只增大角速度的情况下,向心力大小如何变?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首先对图1的实验装置分析相关的物理量,思考这些量的控制与测量,由于是定性实验,保持转动的快慢不变可以通过数数的方式把握转动节奏,力的大小如果力能够清晰感受到,也不一定要用测力计。 (2)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可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2,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再交流。对问题3、4、5,因是实验基础上的问题,可让学生回答。 任务3:向心力的定量研究 问题情景:如图4或者图5。 问题 导向的素养目标 1.在如图4(或者图5)的实验装置中,向心力的大小怎样测量? 能够理解定量研究向心力的实验原理并知道控制、测量物理量的方法(科学探究); 2. 在如图4(或者图5)的实验装置中,物体的质量如何改变?运动轨道半径如何设定?, 3.在如图4(或者图5)的实验装置中,物体的角速度如何控制或测定? 4.你安排的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能够设计实验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实验结果(科学探究); 知道向心力的表达式以及相应变式(物理观念) 经历 “向心力”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 5.得到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根据已有知识,还能写成怎样的表达式? 教学建议: (1)思维引导建议:根据学校条件和已有实验器材,既可以教师演示实验(图4或图5),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图5),还可以将两者结合。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的好处在于既突出了传统实验直观,又突出了DIS实验物理量测量和数据处理方便。 (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建议:首先用传统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控制变量 实验研究向心力的变化 、一定 研究与关系 、 一定 研究与关系 、一定 研究与关系 通过该实验,学生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结论,但还不够精确,学生中还会有不同意见或争论。进一步用DIS实验仪验证就很有必要。实验分三个小组,分别研究上述表格中的三种情况,对实验结果按照数据处理方法处理数据,得到结论。 (3)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2、3,先让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完善;对问题4,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对问题5,让学生先自己推导,再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任务4: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受力分析 问题情景:如图6所示运动员在投掷链球,如图8为汽车在弯曲道路上运动。 问题 导向的素养目标 1.链球运动员在掷出链球之前的加速过程如图6所示,能近似看做圆周运动吗?还是匀速圆周运动吗? 能够分析因素作用的大小,建立圆周运动模型(科学思维); 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变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科学思维); 知道变速圆周运动时,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垂直(物理观念)。 2.做圆周运动需要什么方向的力?速度变大需要什么方向的力?你能画出相应的图示吗? 3.图7中的Fn、F?来源哪里?绳子与圆周(速度方向)还垂直吗? 4.如图8,汽车在水平弯曲的道路上行驶时,能近似看做圆周运动吗?还是匀速圆周运动吗? 知道一般的曲线运动可看作许多圆周运动组合而成,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公式仍然适用(物理观念) 能够应用等效和微元方法,将一般的曲线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科学思维)。 5.你能大致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吗? 6.汽车在图9所示的道路上行驶,如果从速度计读得了汽车的速度,为了计算汽车的向心力,还需要做什么? 7.向心加速度与向心力公式是否只适用匀速圆周运动?为什么? 思维引导建议:图6和图8都是真实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处理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受力、运动分析,确定模型,如果直接确定模型有困难,还需要通过等效、转化、微元等方法的运用。 (2)教学活动建议:对问题1,可让学生独立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2,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画受力分析图,再让学生展示并解释,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3、4、5,可让学生独立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对问题6,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后回答;对问题7,可让学生发表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