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 程 导 航”课 时 教 学 计 划 施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10.5物体的浮与沉 共几课时 1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了解改变物体浮沉的有效方法。 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是由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的。 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教 学 重 难 点 重点:观察物体的浮与沉现象,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 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应用 教 学 资 源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浮力有了一定的体验。能体会浮力的方向 实验器材:小玻璃瓶、乒乓球、螺丝帽、牙膏皮、鸡蛋、烧杯、水、食盐等自制PPT教学课件 预 习 设 计 1、完成《学习单》课前预习。 2、背出书本黑体字。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思考:物体的浮与沉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 10.10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展示以下物品:挤扁了的牙膏皮、小玻璃瓶、乒乓球、螺丝帽、鸡蛋 学生试一试得出结论 用怎样的方法可以使原来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使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呢? 提供的器材有:盐、小硬币、玻璃杯 学生:讨论2分钟后上讲台进行演示。(要求在操作时进行语言表达) 学生:将挤扁的牙膏皮捏成空心状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答:体积变大了,而重力没有变化。 牙膏皮体积在变大后可以排开更多的水,即增大了V排,也就增大了浮力。 学生:在水中不断加盐,可以使鸡蛋浮起。 水的密度增大了,而鸡蛋的重力没有改变。水中加盐后,液体的密度增加了,也就增加了浮力。而鸡蛋的重力不变。 学生:在小玻璃瓶中不断加入小硬币会使小瓶沉入水底。 学生答:小瓶的重力增加了,而在浸没的过程中浮力没有变化。 学生思考:在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是怎样改变的? 结论:在液体的密度不变时,改变排开液体的体积;或者在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时,改变液体的密度都可以改变浮力。 结论:改变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就可以改变物体的浮与沉。 悬浮:如果物体在浸没时浮力和重力相等,物体即不上浮也不下沉,可以停在液体内任何深度的地方,人们把这种状态叫悬浮。 漂浮: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 这种状态称为漂浮。 学程预设 由问题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推测这些物体当它们放入水中后会是怎样的状态。 学生演示时教师追问:在捏成空心状的过程中,牙膏皮有哪个物理量发生的变化?哪个物理量没有变化? 学生在演示时教师追问:在加盐的过程中,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哪个物理量没有变化? 学生在演示时教师追问:在加硬币的过程中,小瓶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漂浮 悬浮 不同点: V排<V物 相同点: F浮=G 总结: 当物体浸没时: 如G>F浮,则物体下沉。 如G如G=F浮,则物体悬浮。 当物体部分浸没时, 如G=F浮,则物体漂浮。 说明:上浮的物体 漂浮 不平衡 平衡 对实心的物体而言:G=mg=ρ物gV物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ρ液gV排 通过作图得出漂浮和悬浮的区别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V物=V排 若ρ液<ρ物,则F浮若ρ液=ρ物,则F浮=G,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若ρ液>ρ物,则F浮>G,物体上浮。 ④上浮稳定后处于漂浮状态,这时F浮=G 教师:可见判断物体的浮沉可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课堂小结: 什么是漂浮和悬浮,有什么区别? 如何区别物体的浮与沉?(两种方法) 课堂练习 《学习单》课堂检测 比较物体重力和浮力来判断物体的浮沉是判断浮沉的基本方法。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判断浮沉的方法。 现在我们把这种方法推导如下。 作 业 设 计 学程导航《学习单》 “课堂检测” 课后作业:学程导航《学习单》 “自主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