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主要内容 一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二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三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法律的产生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本质 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 (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 唐朝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中华法系,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1.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法的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2)法的决定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3)法的历史类型 (4)法的基本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 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 (4)法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4)法的特征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了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了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决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两名窃取军事秘密的打工者的作案工具 结合案例,说说法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职能,又具有社会职能。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5)法的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 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6)我国当代法的性质 (1)一国的法治总是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3)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原因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法律体系: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2.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七个法律部门 宪法相关法部门 民商法部门 行政法部门 经济法部门 社会法部门 刑法部门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 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 加快形成完备的 法律规范体系 宪法 (2)法律实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 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2.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人权法治保障: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 2.成就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蓬勃发展。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3.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革命 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法治建设在路上 1954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198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1999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 2004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2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 2018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 2020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强调,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的历史类型 法律的本质 原因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成就 法的产生 我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法的职能 法律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决定因素 法的作用 法的基本形式 法的本质 课堂小结 判一判 1.法反映的是全体人民的意志。 2.我国形成了以民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审判机关和检查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法律为依据, 以事实为准绳,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 ×) ( ×) ( ×) 课堂练习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仁人志士的法治建设梦想最终归于失败。其原因在于( ) ①法治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②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③他们试图移植的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 ④一国法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课堂练习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集中表现为( ) ①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不断发展 ②建立了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④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3.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一般分为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 其中司法的主体 A国家行政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监察机关 D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