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3张PPT)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自然界里,通常所遇到的物质,多数不是以单原子存在,而是以原子间相互作用结合成分子或晶体的状态存在。如:O2(g) 双原子分子金属铜 金属晶体NaCl(s) 离子晶体物质的性质不仅与原子结构有关,还与分子的结构有关。分子结构 化学键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子在空间呈一定的几何形状(即几何构型)即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化学键类型: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第一节键参数第一节键参数键参数表征化学键性质的物理量如键能、键长、键角6-1-1键能4-1-1键能键能:气体分子每断开1mol某键时的焓变如E(H-Cl)=△H=431kJ·mol-1键能可衡量化学键的牢固程度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对双原子分子,键能=键的解离能(D)HCl(g) H(g)+Cl(g)298?15K标准态H2(g) 2H(g)298?15K标准态E(H-H)=D=436kJ·mol-14-1-1键能对多原子分子,键能=逐级离解能的平均值。H2O(g)→H(g)+OH(g)D(H-OH)=498kJ·mol-1OH(g)→H(g)+O(g)D(O-H)=428kJ·mol-1E(O-H)=?{D(H-OH)+D(O-H)}=463kJ·mol-1同一种键在不同分子中,键能大小可能不同。N2O4(g)中D(N-N)=167kJ·mol-1N2H4(g)中D(N-N)=247kJ·mol-16-1-2键长4-1-2键长(Lb)键长:分子内成键两原子核间的平衡距离键Lb/pm键Lb/pmH-H74.0H-F91.8Cl-Cl198.8H-Cl127.4Br-Br228.4H-Br140.8I-I266.6H-I160.8同一种键在不同分子中,键长基本是个定值。键C-C金刚石乙烷丙烷Lb/pm154153154155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键C-CC=CC≡CLb/pm154134120E/kJ·mol-1356598813键C-NC=NC≡NLb/pm147132116E/kJ·mol-1285616866键N-NN=NN≡NLb/pm146125109.8E/kJ·mol-11604189466-1-3键角4-1-3键角键角:在分子中两个相邻化学键之间的夹角直线形正四面体形′三角锥形′V形′已知分子的键长和键角, 就可确定分子的几何构型。第二节价键理论第二节共价键理论4-2-1路易斯理论Lewis认为,同种原子之间以及电负性相近的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covalentbond),形成的分子称为共价分子。在分子中,每个原子均应具有稳定的稀有气体原子的8电子外层电子构型(He为2电子),习惯上称为“八隅体规则”。分子中原子间不是通过电子的转移,而是通过共用一对或几对电子来实现8电子稳定构型的。每一个共价分子都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称为Lewis结构式。在Lewis结构式中,用小黑点表示电子,如:为了表示方便,共用一对电子通常用一短线代表,即表示形成一个单键,共用两对电子,则用两道短线表示,形成一个双键,共用三对电子,则用三道短线表示,形成一个叁键,如对于复杂分子,先根据分子中各原子的价电子数计算出分子的总价电子数,写出骨架结构式,根据“八隅体规则”判断该分子的Lewis结构式。如甲醛(CH2O),总的电子数为4+(1?2)+6=12,其骨架结构式为HCHO,用去了三对电子,即6个电子,还剩下的6个电子有如下三种排布方式根据“八隅体规则”很容易判断出(c)为甲醛的Lewis结构式。abc写出氯酸根离子的Lewis结构式Cl原子的电负性小于O原子,意味着不存在O-O之间的键合。合理的排布应该如下所示:ClOOOClOOO离子中价电子总数等于26,扣除3个单键的6个电子,余下的20个电子以孤对方式分配给四个原子,使它们均满足八隅律的要求。写出NO+离子的Lewis结构式NO+离子只可能有一种排布方式,见下图最左边一个:NO+离子中价电子总数等于10,扣除1个单键的2个电子,余下的8个电子无论按上图中第二个那样以孤对方式分配给两个原子,还是按上图中第三或第四个那样将N-O单键改为双键,都不能使两个原子同时满足八隅律的要求。这一要求只有将单键改为叁键才能满足。NONO++NO+NO+NO各原子共提供3+4×7=31个价电子;离子的一价负电荷表明还应加一个电子。因此必须在5个原子周围画上16对电子的32个圆点。负电荷属于整个离子而不是个别原子!写出BF4-离子的Lewis结构FBFFFFBFFF[SiF6]2-,PCl5和SF6中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数分别为12,10和12(超价化合物)。对于氧分子的结构,显然后两种表示方法对。有些物种的合理结构能写出不止一个。鲍林的共振论应运而生。NOOO+NOOONOOO路易斯结构式的局限性limitations什么叫超价化合物?化学上将σ成键作用中涉及价电子数目超过价轨道数的化合物叫超价化合物(Hypervalentcompound)。例如,SF6是一个超价分子,参与成键的价电子数为12,而参与成键的价轨道数仅为10(S原子的1条3s轨道和3条3p轨道,以及6个F原子各自的1条2p轨道)。PCl5也是个超价分子,价电子数(10)大于价轨道数(9)。4-2-2价键理论价键理论也称为电子配对法(VB法)。1927年德国化学家W.Heitler和F.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结构获得成功,后经L.Pauling等人发展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valencebondtheory,VBT)。6-2-1共价键实验测知:H2核间距=74pmH玻尔半径=53pm说明H2分子的形成:成键电子的轨道发生了重叠,使核间形成了电子概率密度较大的区域,削弱了两核间的正电排斥,增强了核间电子云对核的吸引,使体系能量降低,形成共价键。共价键:原子间由于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 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的形成——以H2为例Heitler和London用量子力学处理H2分子的形成过程,得到E—R关系曲线。价键理论要点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要点两原子靠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价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共价键。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越牢固——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特征共价键特征饱和性: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的价电子,一般只能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例2pNN2pN2:N≡N:注:在特定的条件下,有的成对的价电子能被拆开为单电子参与成键。例S3s3p3d3s3p3d[·S·]+6[·F:]→F–S–F¨¨¨¨FF\//\FF共价键特征方向性:为满足最大重叠原理,成键时原子轨道只能沿着轨道伸展的方向重叠。++++++---原子轨道的重叠原子轨道的重叠只有当原子轨道对称性相同的部分重叠,原子间的概率密度才会增大,形成化学键。原子轨道重叠的对称性原则当两原子轨道以对称性相同的部分(即”+”与”+”、”-”与”-”)重叠。+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极性共价键强极性键:如H-Cl弱极性键:如H-I非极性共价键:如H-H、Cl-Cl按键是否有极性分:按原子轨道重叠部分的对称性分:σ键、π键、δ键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的形式重叠 所形成的键σs-pσs-sσp-p对键轴(x轴)具有圆柱形对称性xxxπ键:原子轨道以“肩对肩”的形式重叠 所形成的键对xy平面具有反对称性zzxyyπpz-pz即重叠部分对xy平面的上、下两侧,形状相同、符号相反。例 N2NNσxπyπz:N—N:····价键结构式N≡N分子结构式化学键示意图σ电子:形成σ键的电子π电子:形成π键的电子δ键:两个原子相匹配的d轨道以“面对 面”的方式重叠所形成的键zxxyydxydxyδ键常出现在有机金属化合物中,尤其是钌、钼和铼所形成的化合物。通常所说的“四重键”指的就是一个σ键、两个π键和一个δ键共价键的类型配位共价键含义:凡共用电子对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所形成的共价键形成条件:1.一个原子价层有孤电子对(电子给予体)2.另一个原子价层有空轨道(电子接受体)例COCO2s2p2s2p:C—O:····σ键π配键→π键→价键结构式:CO:电子式 分子结构式C=O6-3-1价键理论的局限性价键理论的局限性价键理论能较好地说明一些双原子分子价键的形成不能很好地说明多原子分子的价键形成和几何构型如 CH4按价键理论C激发2s2s2p2p形成四个C-H键不完全相同。与实际不符。实际测定→′正四面体形6-3-2杂化轨道理论4-2-3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成键时,参与成键的若干个能级相近的原子轨道相互“混杂”,组成一组新轨道(杂化轨道),这一过程叫原子轨道的“杂化”。为解决价键理论的局限性,鲍林在价键理论中引入了杂化轨道的概念。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有几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就形成几个杂化轨道。yyyyxxxxyyyyyyyxxxxxxx+==++===←+++++++++++++++_________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杂化轨道比原来未杂化的轨道成键能力强,形成化学键的键能大,生成的分子稳定。有几个原子轨道参与杂化,就形成几个杂化轨道。__++杂化类型杂化类型sp杂化——1个s轨道+1个p轨道例BeCl2Be2s2s2p2p激发sp杂化sp2pBeClClCl—Be—Cl直线形杂化轨道数目杂化轨道含量轨道夹角杂化轨道构型成键类型分子构型实例 2 s、p180°直线形σ键直线形BeCl2CO21212杂化类型sp2杂化——1个s轨道+2个p轨道23杂化轨道数目杂化轨道含量轨道夹角杂化轨道构型成键类型分子构型3s、p120°正三角形σ键正三角形13+++___120°杂化类型sp2杂化——1个s轨道+2个p轨道杂化轨道数目杂化轨道含量轨道夹角杂化轨道构型成键类型分子构型3s、p120°正三角形σ键正三角形1323例BCl3Bsp22p2s2s2p2p发激sp2杂化120°BClClCl杂化类型sp3杂化——1个s轨道+3个p轨道34杂化轨道数目杂化轨道含量轨道夹角杂化轨道构型成键类型分子构型4s、p10928’正四面体σ键正四面体14++++____10928’杂化类型sp3杂化——1个s轨道+3个p轨道34杂化轨道数目杂化轨道含量轨道夹角杂化轨道构型成键类型分子构型4s、p10928’正四面体σ键正四面体14例CH4C2s2s2p2p激发sp3杂化sp310928?CHHHH杂化类型不等性sp3杂化10718’例NH3N不等性sp32s2p不等性sp3杂化三角锥形??杂化类型不等性sp3杂化例H2OO不等性sp3不等性sp3杂化2s2p10445’折线(V)形杂化类型spsp2sp3杂化轨道构型直线形三角形四面体形杂化轨道中孤电子对数00012分子几何构型直线形三角形正四面体三角锥V形实例BeCl2CO2BF3SO3CH4、CCl4SiH4NH3H2O键角18012010928’10718’10445’分子极性无无无有有其它杂化类型——如s-p-d或d-s-p例SF6——sp3d2杂化SFFFFFF++++++______正八面体sp3d2Ssp3d2杂化3s3p3d3d4-2-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1940年,N.V.Sidgwick和H.M.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概念上比较简单又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分子几何构型的理论模型,后经R.J.Gillespie和R.S.Nyholm在20世纪50年代加以发展,现在称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valence-shellelectron-pairrepulsion)。虽然这个理论只是定性地说明问题,但对判断共价分子的构型非常简便实用。VP=BP+LP价层成键孤对●价层电子对尽可能远离,以使斥力最小LP-LP>LP-BP>BP-BP●根据VP和LP的数目,可以推测出分子的空间构型1基本要点●当一个中心原子A和n个配位原子或原子团B形成ABn型分子时,分子的空间构型取决于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层中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分子的构型总是采取电子对相互排斥力作用最小的结构。2分子形状的确定方法例:XeF2(8+2×1)/2=5XeOF4(8+4×1)/2=6VP=1/2[A的价电子数+配位原子提供的价电子数±离子电荷数()]●首先先确定中心原子A的价层电子对数VP例:VP()=(6+4×0+2)=4负正配位原子提供电子数:H、Cl,1;O、S,0;N,-1.●确定电子对的空间排布方式通式共用电子对原子A在原子B周围的排列方式(理想的BAB键角)结构中心原子上不含孤电子对的共价分子的几何形状2直线(180°)AB2AB33平面三角形(120°)AB44正四面体(109°28’)AB55三角双锥(BaABa,180°)(BeABe,120°)(BeABa,90°)Ba–轴向B原子,Be平伏B原子AB66正八面体(90°,180°)价层电子对的排布方式价层电子对数(VP)价层电子对的排布方式23456直线型平面三角形四面体三角双锥八面体●确定孤电子对数和分子空间构型LP=0分子的空间构型=电子对的空间构型BeH2BF3CH4PC15SF6VP=(2+2)=2LP=0VP=(3+3)=3LP=0VP=(4+4)=4LP=0VP=(5+5)=5LP=0VP=(6+6)=6LP=0只含单键的AXmLn分子而言(A为中心原子,X为配位原子,L为孤对电子)AXmLn分子的几何构型与价层电子对的排布方式VPmnAXmLnVP排布方式分子几何构型实例220AX2直线形BeCl2330AX3三角形BF321AX2LV形SnCl2VPmnAXmLnVP排布方式分子几何构型实例440AX4四面体CH4,CCl4,SiCl4,NH4+,SO42-31AX3L三角锥形NH3,PF3,AsCl3,H3O+22AX2L2V形H2O,H2S,SF2,SCl2VPNmnAXmLnVP排布方式分子几何构型实例550AX5三角双锥PCl541AX4L变形四面体(跷跷板形)SF432AX3L2T形ClF323AX2L3直线形XeF2VPNmnAXmLnVP排布方式分子几何构型实例660AX6八面体SF651AX5L四方锥ClF542AX4L2正方形XeF4Payattention!注意!孤对电子的负电集中,可以排斥其余成键电对,使键角变小。NH3价层电子对:4对电对构型四面体,分子构型三角锥。键角HNH为107°,这是由于孤对电子对N-H成键电对的排斥,使109°28′变小,成为107°。1孤电子对影响键角?中心原子相同时,配体电负性变大,键角变小。(由于对成键电子对吸引力较大,使共用电子对离中心原子较远,占据空间角度较小。)NF3和NH3SCl2和SF2?配位原子相同时,随中心原子电负性变大,键角变大。NH3>PH3H2O>H2S2键的极性和中心原子的电负性会使键角改变N:HHHN:FFF3多重键对结构的影响?当分子中有?键时,?键应排在相当于孤对电子的位置。VP=(6+4)=5S=OFFFF?由于重键(双键、叁键)比单键包含的电子数目多,占据空间大,排斥力也较大,其排斥作用的顺序为:叁键?双键?单键VP=(4+0+2)=3C=OClCl判断NO2分子的结构在NO2分子中,N的价电子数为5,中心氮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5,相当于3。其中有两对是成键电子对,一个成单电子当作一对孤电子对。氮原子价层电子对排布应为平面三角形。所以NO2分子的结构为V字形,O-N-O键角为120?。在ClF3分子中,中心Cl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7+1?3)?2=5,其中三对成键电子对,两对孤电子对。电子对的空间排布为三角双锥形,三角双锥的五个顶角中有两个顶角为孤电子对所占据,三个顶角为成键电子对所占据,因此,ClF3有三种可能的结构。判断ClF3分子的结构ClF3分子的结构(a)(b)(c)90?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之间排斥作用数01090?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排斥作用数43690?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之间排斥作用数220ClF3分子的三种可能结构判断XeF2分子的结构在XeF2分子中,中心Xe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8+1?2)?2=5,其中两对成键电子对,三对孤电子对。电子对的空间排布也是三角双锥形,具有三种可能的结构。用VSEPR理论判断结构AlCl3、H2S、SO32-、NH4+、NO2、IF3综上所述,用VSEPR理论可以预测分子的几何构型以及估计键角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判断第一、二、三周期元素所形成的分子(或离子)的构型,简单方便。但用来预测含有d电子的过渡元素以及长周期主族元素形成的分子与实验结果有出入。同时,VSEPR理论也不能说明共价键的形成和稳定性。于是新的理论又诞生了!●O2有磁矩,为2.62×10-23A·m2●NO等含奇数电子的分子结构●预言“He2”、“Be2”、“Ne2”等的不存在●O3中的O-O键长处于单键与双键之间●存在和物种键长/pm键能/kJ·mol-1106268108299问题的提出QuestionQuestionQuestion问题的提出QuestionQuestionQuestion分子轨道(molecularorbital):描述分子中电子运动的波函数,指具有特定能量的某电子在相互键合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核附近空间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它是多电、多中心的,电子属于整个分子。分子轨道是基于电子离域(delocalization)于整个分子的概念所提出的化学键理论,共价键的形成被归因于电子获得更大运动空间而导致的能量下降。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线性组合而成。例如:A+B→AB4-2-1分子轨道理论6-4-1价键理论的局限性分子轨道由原子轨道组合而成,其数目等于原子轨道数目之和。分子中电子的分布和在原子中分布相同:遵守泡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和洪德规则。电子进入分子轨道后,若体系能量降低,即能成键。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电子在整个分子中运动。分子中的每个电子都处在一定的分子轨道上,具有一定的能量。1.分子轨道基本要点2原子轨道线性组合三原则 (1)对称性匹配原则(首要因素) 只有对称性相同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分子轨道。原子轨道有一定的对称性,如s轨道是球形对称的,而px轨道可以绕着x轴旋转任意角度其图形和符号都不改变。若以x轴为键轴,s-s,s-px,px-px等原子轨道组合成的?分子轨道,当绕键轴旋转时,各轨道形状和符号不变。而py-py,pz-pz,dxy-py等原子轨道重叠组合成的?分子轨道,各原子轨道对于一个通过键轴的节面具有反对称性。 只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组合成有效的分子轨道。如H原子1s轨道的能量是-1312kJ?mol-1,O的2p轨道和Cl的3p轨道能量分别是-1314和-1251kJ?mol-1,因此H原子的1s轨道与O的2p轨道和Cl的3p轨道能量相近,可以组成分子轨道。而Na原子的3s轨道能量为-496kJ?mol-1,与O的2p轨道、Cl的3p轨道、H的1s轨道能量相差太大,所以不能组成分子轨道。事实上Na原子和O、Cl及H原子之间只会形成离子键。(2)能量相近原则 在符合对称性匹配的条件下,在满足能量相近原则下,原子轨道重叠的程度越大,成键效应越显著,形成的化学键越稳定。如两个原子轨道沿x轴方向相互接近时,s轨道与s轨道之间,px轨道与px轨道之间的重叠,就属于这种情况。(3)轨道最大重叠原则6-4-2分子轨道的形成3.分子轨道的形成s-s原子轨道的组合+++++++___+++→→nsnsσnsσns能量σnsσns成键轨道能量σ轨道σ电子沿键轴对称分布反键轨道能量∧p-p原子轨道的组合σnpx成键轨道能量σ轨道σ电子沿键轴对称反键轨道成键轨道π轨道π电子对含键轴平面反对称反键轨道∧σnpxσnpxπnpzπnpz∧__+能量npxnpx_+_+_+_+_+__++++σnpx++_-_+___+++__++++_++npZnpZ_++_能量πnpzπnpz-当2s和2p原子轨道能级相差较小(一般10eV左右)时,必须考虑2s和2p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称为杂化),以致造成能级高于能级的颠倒现象。LiBeBCNOF2p2s5101520302540350能量和能及的依赖关系LiBeBCNOF?E/eV1.852.734.605.35.814.920.4?E/kJ?mol–-117826344451156014381968?E=E(2p)–E(2s)能级颠倒现象4.分子轨道的能级分子轨道能级图:H2能级图(Energy-level-diagram)(a)氢原子轨道(b)氢分子轨道分子轨道能级图:H2与He2的比较Energy-leveldiagramfor(a)theH2moleculeand(b)thehypotheticalHe2molecule.O2、F2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σ2sσ2pσ1sπ2pσ2pπ2pσ2sσ1s1s1s2s2s2p2pA.OM.OA.O?1s1s2s2s2px??2py=?2pz??2py=?2pz??2px能量O2、F2分子,分子轨道的能级σ2sσ2pσ1sπ2pσ2pπ2pσ2sσ1s1s1s2s2s2p2pA.OM.OA.O能量例 F2F2[(?1s)2(?1s)2(?2s)2(?2s)2(?2px)2(?2py)2(?2pz)2(?2py)2(?2pz)2]F2 分子轨道式1s22s22p5F电子分布?F—F?¨¨¨¨分子结构式σ2sσ2pσ1sπ2pσ2pπ2pσ2sσ1s1s1s2s2s2p2pA.OM.OA.O?1s1s2s2s??2py=?2pz2px??2py=?2pz??2px能量N2(B、C、N)a能量A.OM.OA.O1s1s2s2s2p2pσ2sπ2pσ1sσ2pσ2pπ2pσ2sσ1s例N2N2[(?1s)2(?1s)2(?2s)2(?2s)2(?2py)2(?2pz)2(?2px)2]N2分子轨道式1s22s22p3N电子分布?N—N?· ·· ·价键结构式分子结构式?N≡N?第2周期元素同核双原子分子包括Li2、Be2、B2、C2、N2、O2,F2和Ne2分子,它们的电子组态如下:Li2Be2B2C2N2O2F2Ne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1s2KK 不同种类原子组合成分子轨道,也遵循对称性匹配原则、能量相近原则和轨道最大重叠原则。 CO是第2周期元素形成的异核双原子分子。对于CO分子,其分子轨道能级图和N2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接近,由于O的电负性比C大,O的2s和2p轨道能量都比C的2s和2p轨道能量低,其分子轨道能级图如下。异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图有三重键,二个?键一个?键CO与N2的电子数目相同,互为等电子体。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分子(或离子),它们的原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结构相似,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或离子,它们的原子数目相同,电子数目也相同,常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相似的几何构型,而且有时在性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等均为三角形构型CO2,N2O,,,等都是直线形构型,,,均为四面体构型分子E/kJ?mol-1μ/10-30A?cmm.p./℃b.p./℃d/g?ml-1M.WCO1071.90.40–200–1900.79328N2941.70–210–1960.76628isoelectronicspecies等电子原理isoelectronicspeciesHF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3?为成键轨道;4?为反键轨道;1?,2?,1?和2?为非键轨道。分子轨道式:(1?)2(2?)2(3?)2(1?)46-4-4分子轨道的应用5分子轨道的应用推测分子的存在和阐明分子的结构H2+Li2分子轨道能级示意图分子轨道式H2+[(?1s)1]Li2[KK(?2s)2]价键结构式[H·H]+Li-Li键的名称单电子σ键σ键(一般)是否存在存在存在1s1sσ1sσ1s1s1sσ1sσ1sσ2sσ2s2s2sBe2Ne2分子轨道能级示意图分子轨道式Be2[KK(?1s)2(?1s)2]Ne2[KK(?2s)2(?2s)2(?2px)2(?2py)2(?2pz)2(?2py)2(?2pz)2(?2px)2]是否存在不存在不存在1s1sσ1sσ1sσ2sσ2s2s2sσ2p2s2sσ2sπ2pσ2pπ2pσ2sHe2He2+分子轨道能级示意图分子轨道式He2[(?1s)2(?1s)2]He2+[(?2s)2(?1s)1]价键结构式-[HeHe]+键的名称-三电子σ键是否存在不存在存在1s1sσ1sσ1s1s1sσ1sσ1s···描述分子的结构稳定性键级——分子中净成键电子数的一半净成键电子数 成键轨道电子数-反键轨道电子数键级==22分子He2H2+H2N2键级键能(kJ·mol-1)02564369462-22=01-0122=2-02=110-42=3一般来说,键级越大,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注意:键级只能粗略估计分子稳定性的相 对大小,实际上键级相同的分子稳 定性也有差别。预言分子的磁性顺磁性——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在磁场中顺磁场方向排列的性质。具有此性质的物质——顺磁性物质。反磁性——无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在磁场中无顺磁场方向排列的性质。具有此性质的物质——反磁性物质。NS加磁场σ2sσ2pσ1sπ2pσ2pπ2pσ2sσ1s1s1s2s2s2p2pA.OM.OA.O能量例O2O2[KK(?2s)2(?2s)2(?2px)2(?2py)2(?2pz)2(?2py)1(?2pz)1]O2分子轨道式1s22s22p4O电子式O=O分子结构式?O-O?······价键结构式1个σ键、2个三电子?键O2为顺磁性物质第五节分子间力和氢键第三节分子间力和氢键分子间力气体液化成液体,液体凝固成固体。表明在物质分子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这种分子间力称为范德华力。分子间力是决定物质的沸点、熔点、气化热,熔化热、溶解度、表面张力、粘度等性质的主要因素。6-5-1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4-3-1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分子的极性产生:每个分子都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电荷中心——正电荷或负电荷的集中点如果分子的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在同一点上,那么分子就具有极性。分子的极性双原子分子 两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不具有极性,为非极性分子。例H2+_HHHClHCl+_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负电荷中心比正电荷中心更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使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即双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取决于键的极性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分子的极性多原子分子分子的极性键的极性分子的几何构型例H2O++__+_HHO极性分子CO2非极性分子+_+_+_OOC键的极性取决于成键两原子共用电子对的偏离分子的极性分子的极性取决于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分子Br2NOH2SCS2BF3CHCl3键的极性非极性极性极性非极性极性极性几何构型直线直线V形直线正三角形四面体分子极性非极性极性极性非极性非极性极性分子类型离子型 极性 非极性++___+分子的极性偶极距(μ)分子中电荷中心的电荷量(q)与正、负电荷中心距离(d)的乘积。μ=q·dd—偶极长度;μ—库·米(C·m)d+q_qμ=0非极性分子μ≠0极性分子,μ越大,分子极性越强。HXHFHClHBrHIμ/(10-30C·m)6.403.612.631.27分子极性依次减弱根据μ可以推断某些分子的几何构型如 CS2μ=0则为直线形分子SO2μ=5.33则为V形分子分子的变形性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电子云与核发生相对位移,分子变形,并出现偶极,这种偶极称为诱导偶极。分子的形状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叫分子的变形性。这一变化过程叫分子极化。+_+_+_μ(诱导)=α·EE—电场强度α—极化率 E一定时,α越大,分子变形性越大。分子的变形性极性分子+__+变形取向定向极化变形极化固有偶极诱导偶极分子的偶极=固有偶极+诱导偶极极性分子本身是个微电场,因而,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会发生极化作用。6-5-2分子间力4-3-2分子间力分子间力的种类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分子间力的产生非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非极性分子正负电荷中心重合,分子没有极性。但电子在运动,原子核也在不停地振动。使原子核与电子云之间发生瞬时的相对位移。正、负电荷中心暂时不重合,产生瞬时偶极。这种瞬时偶极尽管存在时间极短,但电子和原子核总在不停地运动,瞬时偶极不断的出现。色散力——分子间由于瞬时偶极所产生的作用力。分子间力的产生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1.由于电子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极性分子也会出现瞬时偶极,所以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色散力。2.非极性分子在极性分子固有偶极作用下,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之间的作用力称为诱导力。+_分子间力的产生极性分子与极性分子之间3.存在色散力。2.极性分子定向极化后,会进一步产生诱 导偶极,存在诱导力。 1.极性分子相互靠近时,发生定向极化, 由固有偶极的取向而产生的作用力称 为取向力。+__+分子间力的产生分子分子间力种类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色散力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色散力、诱导力极性分子-极性分子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分子间力的特点是一种电性作用力。作用距离短,作用范围仅为几百皮米(pm)。作用能小,一般为几到几十千焦每摩尔。比键能小1~2个数量级。无饱和性和方向性。对大多数分子来说,以色散力为主(除极性很大且存在氢键的分子,如H2O外)对大多数分子来说,以色散力为主(除极性很大且存在氢键的分子,如H2O外)分子E(取向)E(诱导)E(色散)E(总)(kJ·mol-1)(kJ·mol-1)(kJ·mol-1)(kJ·mol-1)Ar0.0000.0008.498.49CO0.0030.0088.748.75HI0.0250.11325.825.9HBr0.6860.50221.923.1HCl3.301.0016.821.1NH313.31.5514.929.8H2O36.31.928.9947.2分子间力的影响因素分子间距离:分子间距离越大, 分子间力越弱。取向力: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弱 分子的偶极矩越大,取向力越强。诱导力: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非极性分子的极化率越大诱导力越强色散力:分子的极化率越大,色散力越强。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α×10-40C·m2·V-1熔点℃沸点℃溶解度H2O乙醇丙酮He0.225-272.2-268.90.1370.5990.684Ne0.436-248.67-245.90.1740.8571.15Ar1.813-189.2-185.70.4146.548.09Kr2.737-156.0-152.70.888--Xe4.451-111.9-1071.94--Rn6.029-71-61.84.14211.2254.9α(×10-40C·m2·V-1)1.655.897.33一般来说,结构相似的同系列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变形性越大,分子间力越强,熔、沸点越高。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α×10-40C·m2·V-1熔点℃沸点℃溶解度H2O乙醇丙酮He0.225-272.2-268.90.1370.5990.684Ne0.436-248.67-245.90.1740.8571.15Ar1.813-189.2-185.70.4146.548.09Kr2.737-156.0-152.70.888--Xe4.451-111.9-1071.94--Rn6.029-71-61.84.14211.2254.9α(×10-40C·m2·V-1)1.655.897.33溶质或溶剂分子的变形性越大,分子间力越大,溶解度越大。6-5-3氢键6-3-3氢键t/℃周期数23452345H2OH2SH2SeH2TeHFHClHBrHINH3PH3AsH3SbH3CH4SiH4GeH4SnH4CH4SiH4GeH4SnH4SbH31000-100-200NH3PH3AsH3HFHClHBrHIH2OH2SH2SeH2Te熔点沸点同周期氢化物熔、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但NH3、H2O、HF特殊。氢键的形成同种分子内的氢键如FFHHHHFFF163pm140°255pmF的电负性大,其共用电子对强烈偏向F,H只有一个电子,其电子云偏向F后,几乎呈质子,对附近另一个HF分子中的F产生静电吸引作用,该静电吸引作用力为氢键。氢键的形成同种分子间的氢键如FFHHHHFFF163pm140°255pm不同种分子间的氢键HHH—NH—OH或HHH—N—HO—H通式:X—H Y氢键的强度可用氢键键能表示通式:X—H Y即每拆开1molHY键所需的能量氢键键能一般?42kJ?mol?1,远小于正常共价键键能,与分子间力差不多。如 H2O氢键键能为18?83kJ?mol?1, O—H键能为463kJ?mol?1。分子内的氢键如HOO—NO硝酸OONHO邻硝基苯酚分子内氢键由于受环状结构的限制,X—H Y往往不在同一直线上。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熔、沸点分子间的氢键存在使熔、沸点升高。如HF、H2O、NH3分子内的氢键存在使熔、沸点降低。如氢键熔点/℃邻硝基苯酚分子内45间位硝基苯酚分子间96对位硝基苯酚分子间114氢键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溶解度在极性溶剂中,若溶质和溶剂间存在氢键,则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大。如HF、NH3在H2O的溶解度较大。粘度增大如 甘油、磷酸、浓硫酸均因分子间 氢键的存在,为粘稠状液体。密度:液体分子间的氢键存在,使分子 发生缔合现象。如 nHF(HF)n缔合第一节晶体与非晶体第四节晶体与非晶体7-1-1晶体的特征4-4-1晶体的特征有一定的几何外形食盐石英方解石非晶体(无定形体)——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如玻璃、松香、石蜡微晶体——如碳黑有固定的熔点即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直至全部熔化后,温度才开始上升。如冰的熔点0℃非晶体无固定的熔点在加热时,由开始软化到完全熔化,整个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如松香50-70℃软化,70℃以上全部熔化4-4-1晶体的特征各向异性晶体的某些性质,如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导热、导电性、机械强度、溶解性等在不同方向不同。如:云母可按纹理面方向裂成薄片非晶体各向同性4-4-1晶体的特征晶体和非晶体在性质上的差异是两者内部结构不同而造成的晶体内部的微粒的排布是有序的,在不同方向按确定的规律重复性地排列,造成晶体的各向异性。非晶体内部微粒的排列是无序的、不规律的石英晶体(晶体)石英玻璃()非晶体7-1-2晶体的内部结构4-4-2晶体的内部结构晶格点阵晶体内部的微粒的排布是有序的,在不同方向按确定的规律重复性地排列。晶格点阵——沿一定方向按某种规律把结点联接起来的几何图形。Cl-Cl-Na+Cl-Cl-Cl-Cl-Na+Na+Na+Na+7-1-2晶体的内部结构4-4-2晶体的内部结构晶格点阵↙结点晶格点阵可描述晶体内部的结构晶格点阵——沿一定方向按某种规律把结点联接起来的几何图形晶胞晶胞——晶格中,能表现其结构一切特征的最小部分黑色球组成的为该晶体的晶胞Cl-Cl-Na+Cl-Cl-Cl-Cl-Na+Na+Na+Na+晶格分为7个晶系14种晶格类型简单立方体心立方面心立方简单四方体心四方简单六方简单菱形简单正交底心正交体心正交面心正交简单单斜底心单斜简单三斜按晶格结点在空间的位置分布,晶格有各种形状。7-1-3单晶体和多晶体4-4-3单晶体和多晶体由一个晶核各向均匀生长而成,晶体内部的粒子基本上保持其特有的排列规律。如单晶冰糖、单晶硅、宝石、金刚石晶体单晶体 多晶体由很多单晶微粒杂乱无规则的聚结而成的。各向异性的特征消失,使整体一般不表现各向异性。多数金属和合金都是多晶体。7-1-4非晶体物质4-4-4非晶体物质非晶体物质——结构无序的固体物质玻璃体为典型的非晶物质氧化物玻璃 金属玻璃 非晶半导体 高分子化合物玻璃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晶体 非晶体石英晶体石英玻璃迅速冷却如7-1-5液晶4-4-5液晶熔点 清亮点不能流动能流动能流动各向异性各向异性各向同性液晶——有些有机物质熔化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微粒的分布仍部分地保持着远程有序性,因而仍部分地保持各向异性,这种介于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各向异性凝聚流体即为液晶。透明第二节离子晶体及其性质第五节离子键与离子晶体离子键的形成形成条件XA-XB>2.0形成化学键-450kJ·mol-1NaCl的晶体形成时显然有能量变化,右图为其形成时的势能曲线.当到达最低点时,引力与斥力达到平衡状态。4-5-1离子键6-2-2离子键离子键特点本质:阳、阴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存在:离子晶体和少量气态分子中特征:无方向性和饱和性键型过渡两原子是形成离子键还是共价键取决于:两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 即两元素原子电负性的差值(△χ)。△χ越大,键的极性越强。极性键含有少量离子键和大量共价键成分,大多数离子键只是离子键成分占优势而已。CsF:92%的离子性键型过渡·····HHHI:HBr:HCl:HF:NaF:¨¨¨¨¨¨¨¨¨¨△χ2.1-2.1=02.5-2.1=0.42.8-2.1=0.73.0-2.1=0.94.0-2.1=1.94.0-0.9=3.1非极性键极性键离子键Na+F-电负性差值越大键的极性越强,7-2-1晶体的特征,4-5-2离子晶体的特征和性质晶体类型结点粒子种类粒子间作用力一般性质物质示例离子晶体阳、阴离子静电引力熔点较高、略硬、脆,熔体、溶液易导电活泼金属氧化物、盐类NaFNa+、F-硬度2-2.5,熔点993℃MgF2Mg2+、F-硬度5,熔点1261℃F-Na+_+_+_+_+_+_+_+_+_+_+_+_+外力作用下,发生位错,导致破碎7-2-2离子晶体中最简单的结构类型4-5-3离子晶体中最简单的结构类型AB型:NaCl型、CsCl型、立方ZnS型Cl-Na+晶胞类型:面心立方阳离子配位数:6阴离子配位数:6例 KI、LiF、NaBr、MgO、CaSNaCl型晶胞类型:简单立方阳离子配位数:8阴离子配位数:8例 TlCl、CsBr、CsICsCl型Cl-Cs+晶胞类型:面心立方阳离子配位数:4阴离子配位数:4例 BeO、ZnSeZnS型S2-Zn2+晶胞:正立方形阳离子配位数:8阴离子配位数:8例 TlCl、CsBr、CsICsCl型ZnS型晶胞:正立方形阳离子配位数:4阴离子配位数:4例 BeO、ZnSeCl-Cs+S2-Zn2+外界条件变化时,晶体类型也能改变如 CsCl常温下 CsCl型 高温下NaCl型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而晶体构型不同的现象离子半径比与配位数和晶体构型的关系 当正、负离子结合成离子晶体时,为什么会形成配位数不同的空间构型呢?这是因为在某种结构下该离子晶体最稳定,体系的能量最低。决定晶体构型的主要因素是离子本身的性质,即离子的半径、电荷和电子构型。对于AB型的离子晶体CsCl、NaCl和ZnS来说,正、负离子的比例都是1:1,但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晶体构型,配位数依次为8、6和4。AB型化合物的离子半径比和配位数及晶体类型的关系半径比r+/r-配位数晶体构型实例0.225~0.4140.414~0.7320.732~1468ZnS型NaCl型CsCl型ZnS,ZnO,BeS,CuCl,CuBr等NaCl,KCl,NaBr,LiF,CaO,MgO,CaS,BaS等CsCl,CsBr,CsI,TlCl,NH4Cl,TlCN等 例如,在氯化铷中,Rb+离子与Cl-离子的半径比r+/r-=0.82,应属于配位数为8的CsCl型,而实际上他的配位数为6,属于NaCl型。当半径比r+/r-值接近极限值时,要考虑该晶体有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构型。当然,并非所有离子型晶体化合物的构型都严格地遵循离子半径比规则。由于离子半径数据不十分精确和离子的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根据半径比规则推测的结果有时与实际晶体类型有出入。 应该注意的是,离子半径比规则只能应用于离子型晶体,而不适用于共价化合物。如果正、负离子之间有强烈的相互极化作用,晶体的构型就会偏离表中的一般规则。例如AgI按离子半径比计算r+/r-=0.583,应为NaCl型晶体,而实际上为ZnS型晶体,这就是离子极化的缘故。有关离子极化作用以及离子极化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将在本章最后进行讨论。7-2-3离子晶体稳定性4-5-4离子晶体的稳定性晶格能——标准态下,拆开1mol离子晶体 变为气态离子所需释放的能量离子晶体的晶格能NaCl(s)Na+(g)+Cl-(g)298.15℃标准态U=-?H=786kJ·mol-1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越稳定。NaC1的生成反应为Na(s)+?C12(g)=NaC1(s)该反应的热效应,NaC1(s)的生成热由实验求得?fH?m=-411kJ·mol-1。Born-Haber循环计算U?fH?mNa(s)+1/2C12(g)NaC1(s)?H1?H2Na(g)C1(g)?H5?H3?H4Na+(g)+C1-(g)波恩-哈伯循环可以表示如下:这个反应可以通过如下5个分步反应进行:(1)1mol金属钠气化变为气态钠原子,升华热=?H1。(2)0.5mol氯分子解离为气态氯原子;0.5解离能=?H2(3)1mol气态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1mol气态钠离子;电离能E=?H3(4)1mol气态氯原子结合电子形成1mol气态氯离子;电子亲和能=-?H4(5)1mol气态钠离子与1mol气态氯离子结合成1mol氯化钠晶体,其热效应即为晶格能的相反数(-U)。-U=?H5根据盖斯定律,有如下关系生成热(?fH?m)=钠升华能(?H1)+氯解离能(?H2)+钠电离能(?H3)+氯电子亲和能(-?H4)+[-U(?H5)]U(NaCl)=-?fH?m+?H1+?H2+?H3—?H4=411kJ·mol-1+109kJ·mol-1+121kJ·mol-1++496kJ·mol-1–349kJ·mol-1=788kJ·mol-1通过波恩-哈伯循环也可以计算其它离子型晶体的晶格能。离子晶体的稳定性NaCl型NaINaClNaBrNaFBaOSrOCaOMgO离子电荷11112222核间距/pm318294279231277257240210晶格能kJ·mol-17047477859233054322334013791熔点/℃6617478019931918243026142852硬度(金刚石=10)--2.52~2.53.33.54.55.5电荷相同,核间距越小,晶格能越大。离子电荷数越多,晶格能越大。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第三节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第六节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7-3-1原子晶体4-6-1原子晶体金刚石、单质硅、单质硼、碳化硅、石英、氮化硼熔点高硬度大不导电共价键原子原子晶体物质示例一般性质粒子间作用力结点粒子种类晶体类型金刚石每个C原子的四个sp3杂化与相邻四个C原子以C-C(σ键)结合形成正四面体。实例硬度9.5,熔点2700℃共价键C原子Si原子金刚砂硬度10,熔点>3550℃共价键C原子金刚石7-3-2分子晶体4-6-2分子晶体晶体类型结点粒子种类粒子间作用力一般性质物质示例分子晶体分子分子间力(氢键)熔点低硬度小不导电易挥发稀有气体多数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之间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干冰CO2分子分子间力冰H2O分子分子间力氢键氧原子碳原子CO2第四节金属晶体第七节金属晶体7-4-1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4-7-1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晶体类型结点粒子种类粒子间作用力一般性质物质示例金属晶体金属原子金属阳离子金属键熔点、硬度差别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有金属光泽金属合金CuCu原子Cu离子金属键熔点Hg-38.87℃、W3410℃硬度Na0.4、Cr9.0金属单质晶体中,金属原子采取尽可能紧密堆积方式,所以一般金属密度较大每个原子被较多的相同原子包围,一般配位数较大等径圆球的三种密堆积基本构型ABCAABAABA配位数=12配位数=12配位数=8面心立方密堆积 六方密堆积 体心立方密堆积7-4-2金属键4-7-2金属键金属键——自由电子气把金属阳离子“胶合”成金属晶体的结合力含义金属原子的电负性和电离能较小,价电子容易脱离原子的束缚,在阳离子之间可以自由运动,形成离域的自由电子气。特征:无饱和性和方向性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7-4-3金属的能带理论4-7-3金属的能带理论应用分子轨道理论研究金属晶体中原子间的结合力,逐渐发展成金属键的能带理论。把一块金属看作一个大分子,用分子轨道理论来描述金属晶体内电子的运动状态。假定原子核位于金属晶体的晶格结点上,构成一个联合核势场,电子分布在分子轨道内,而价电子作为自由电子(即离域电子),可在晶体内金属原子间运动,不属于任何一个原子。金属晶体块的大分子概念能带概念假如一块锂金属有n个原子组成,n个2s原子轨道组成n个分子轨道,这n个分子轨道的能级非常接近,几乎形成能量连续的能带。能带——由n条能级相同的原子轨道组成 能量几乎连续的n条分子轨道2s能带——由2s原子轨道组成的能带如 Li1s22s11s分子轨道能带按能带的能级和电子在能带中的分布不同,能带有多种:满带,导带和禁带能带种类满带:充满电子的低能量能带 导带禁带满带n个2sn个1s半满满能量原子轨道 能带 电子充填情况导带禁带满带n个2sn个1s半满满能量原子轨道 能带 电子充填情况如 Li1s22s12s分子轨道能带有空的分子轨道存在,在这种能带的电子,只要吸收微小的能量,就能跃迁到带内能量稍高的空轨道上运动,从而使金属具有导电、导热作用。导带:未充满电子的能带 导带禁带满带n个2sn个2s半满满能量原子轨道 能带 电子充填情况如Li1s22s11s能带和2s能带之间的间隙禁带是电子的禁区,电子是不能在此停留的。若禁带不太宽,电子获能量可从满带越过禁带跃迁到导带;若禁带太宽,跃迁难以进行。禁带:相邻的能带间的间隙 能带的重叠金属的紧密堆积结构使金属原子核间距一般都很小,使形成的能带之间的间隙一般也都很小,甚至会出现重叠现象能带理论可解释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导电能量导带禁带满带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导体:在外电场下,导带中的电子在能带中做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而导电绝缘体:电子都在满带上,且禁带较宽,难以跃迁,不能导电.Eg≥5ev半导体:禁带较窄,满带中的电子易被激发,越过禁带到导带上,增加导电能力。Eg≤3ev能带理论可解释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金属光泽能量导带禁带满带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光照时,导带中的电子可吸收光能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能带上,当电子返回时把吸收的能量又发射出来,使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能带理论可解释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导热性能量导带禁带满带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局部加热时,电子运动和核的振动,可进行传热,使金属具有导热性。能带理论可解释金属的某些物理性质延展性能量导带禁带满带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受力作用时,原子在导带中自由电子的润滑下,可以相互滑动,而能带并不被破坏。第五节混合型晶体和晶体缺陷第八节混合型晶体和晶体缺陷7-5-1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4-8-1混合型晶体晶体内同时存在着若干种不同的作用力,具有若干种晶体的结构和性质,这类晶体称为混合型晶体。如 石墨335pm142pmC原子以sp2杂化,键角为120?,形成无数个正六边形组成的平面,平面相互平行。每个C原子剩下的一个p电子形成大π键。石墨层与层之间的结合力较弱,各层较易滑动,因而可用作铅笔芯和润滑剂。7-5-2实际晶体的缺陷及其影响4-8-2实际晶体的缺陷及其影响如果晶体内部每个粒子的排列完全符合其排列规律,称其为理想晶体。但实际上是不可能形成的,形成时在内部结构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陷。结晶时,由于微晶体晶面取向不可能完全相同,使得长成的晶体外形发生不规则变化。结晶时,若某个晶面吸附了杂质,使长成的晶体外形也可发生变化。空晶体点缺陷的基本类型: 空穴缺陷、置换缺陷、间充缺陷间充置换空穴空穴缺陷:晶体内某些晶格结点位置上缺少粒子,出现空穴。置换缺陷:晶格结点上的某些粒子被少量 别的粒子取代。间充缺陷:组成晶体粒子的堆积空隙处, 被外来粒子所填充。晶体中的缺陷对晶体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 纯铁中加入少量C或某些金属, 可制得各种性能的优质合金钢纯锗中加入微量Ga或As,可强化其半导体性能7-5-3实际晶体的键型变异4-8-3实际晶体的键型变异实际晶体中,各结点粒子间的结合力,只有少数属于纯粹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或分子间力。多数晶体属于混合键型或过渡键型。NaFNa2OMgF2Na3PMgOAlF3NaPb3Mg3P2Al2O3SiF4Na2TlMg2SiAlPSiO2PF5NaHg2Mg3Al2—SiP2P2O5SF6Na—Mg—Al—Si—P—S—F离子键金属键共价键键型过渡现象又称键型变异第六节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影响第九节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影响有些物质,离子电荷相同,离子半径极为相近,性质上差别却很大。如离子电荷r+/pm溶解性NaClNa++195易溶于水CuClCu++196难溶于水说明影响离子晶体的性质 除了离子电荷、离子半径外, 还有离子的电子构型。7-6-1离子的电子构型4-9-1离子的电子构型简单阴离子的电子构型:ns2np68电子构型阳离子外电子层电子分布式离子电子构型实 例1s22Li+、Be2+ns2np68Na+、Mg2+Al3+、Sc3+、Ti4+ns2np6nd1-99~17Cr3+、Mn2+Fe2+、Fe3+、Cu2+ns2np6nd1018Ag+、Zn2+、Cd2+Hg2+(n-1)s2(n-1)p6(n-1)d10ns218+2Sn2+、Sb3+、Bi3+7-6-2离子极化概念4-9-2离子极化概念离子极化- ++-+-+_+_对于孤立的简单离子来说,离子电荷分布基本上是球形对称的,离子本身的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不存在偶极。电场中,离子的原子核和电子受电场的作用,离子会发生变形,产生诱导偶极,这种过程称为离子极化。离子极化离子晶体中,都是带电的粒子,本身就会在其周围产生电场,而使周围邻近的离子极化,所以离子极化现象普遍存在于离子晶体中。离子晶体中的离子极化是相互极化,即阳离子的电场使阴离子极化,同时阴离子的电场也使阳离子极化。离子极化的强度取决于: 离子的极化力、离子的变形性阳离子极化力离子的极化力是离子本身的电场使周围邻近离子极化变形能力。离子的电荷越多,半径越小,产生的电场越强,极化力越强。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时,离子的电子构型对极化力的影响:离子电子构型18+2、18、29~178极化力实例Ag+、Cu+、Hg2+Sn2+、Pb2+、Bi3+Li+、Be2+Cr3+、Fe2+Mn2+、Cu2+Na+、Sc3+Mg2+Al3+>>离子极化率——离子在单位电场中被极化所产生的诱导偶极矩μ(诱导偶极矩)α=E(电场强度)离子α/(10-40C·m2·V-1)离子α/(10-40C·m2·V-1)Li+0.034OH-1.95Na+0.199F-1.16Ca2+0.52Cl-4.07B3+0.0033Br-5.31Ag+1.91O2-4.32Hg2+1.39S2-11.3E一定时,μ越大,α越大,即离子变形性越大变形性体积大的阴离子 半径小、多电荷 18、18+2构型>稀有气体构型 电荷少的阳离子 阳离子例F–Cl–Br–I–(半径增大)r(?)1.401.84变形性增大变形性增大r(?)O2–>F–S2–>Cl–变形性O2–>F–S2–>Cl–阴离子的变形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负电荷高,变形性大离子极化规律一般来说,阳离子由于带正电荷,外电子层电子少, 所以极化力较强,变形性不大。阴离子半径一般较大,外电子层电子多, 所以容易变形,极化力较弱。因此,当阳阴离子相互作用时,多数的情况下,仅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作用阴离子(Am–)阳离子(Mn+)最易变形的r(Am–)大,m大8e例:S2–,O2–,I-r(Mn+)大,n小18+2,18,9-17e例:Ag+,Pb2+,Fe2+极化力最强的r(Mn+)小,n大18+2,18e例:Ag+,Cu+,Hg2+,Pb2+极化力和变形性都强的Ag+,Cu+,Hg2+,Pb2+离子的附加极化作用当阳离子易变形时,除要考虑阳离子对阴离子的极化作用外,还需考虑阴离子对阳离子的附加极化作用。-+-+-+-+-+当阳离子也容易变形时,则变了形的阴离子也能引起阳离子变形。阳离子变形后产生诱导偶极,反过来又加强了对阴离子的极化能力。相互极化作用又称为附加极化作用。7-6-3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4-9-3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离子极化对键型的影响离子相互极化作用加强键的极性减小极化力强、变形性大的阳离子 变形性大的阴离子相互接触时阳、阴离子相互极化作用显著,致使阳、阴离子外层轨道发生重叠,使离子键过渡到共价键。离子极化对键型的影响卤化银AgFAgClAgBrAgI卤素离子半径/pm136181195216阳、阴离子半径和/pm262307321342实测键长/pm246277288299键型离子键过渡键型共价键X-半径增大,变形性增大与Ag+相互极化作用增强,键的极性减弱。Ag+为18电子构型,极化力强、变形性大离子极化对晶体构型的影响卤化银AgClAgBrAgIr+/r-值0.6960.6460.583理论晶体构型NaCl型NaCl型NaCl型实际晶体构型NaCl型NaCl型ZnS型配位数664离子极化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卤化物NaClCuClM+离子电荷+1+1r+/pm9596M+离子电子构型818M+的极化力小大溶解度易溶于水难溶于水化合物的颜色一般情况下,如果组成化合物的两种离子都是无色的,化合物也无色,如NaCl、KNO3等。如果其中一个离子是无色的,另一个离子有颜色,则这个离子的颜色就是该化合物的颜色,如K2CrO4呈黄色。比较Ag2CrO4和K2CrO4时发现,Ag2CrO4呈红色而不是黄色。比较AgI和KI,AgI是黄色而不是无色。这与Ag+离子具有较强的极化作用有关。因为极化作用导致电子从阴离子向阳离子迁移变得容易了,只要吸收可见光部分的能量就可以完成,从而呈现颜色。氧化物(颜色)Y2O3(白)PbO(黄红)SnO(灰)硫化物(颜色)Y2S3(黄)PbS(黑)SnS(棕)极化作用增加颜色加深(变形性S2?>O2?)本章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