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资源简介

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郭成城
预备铃响后,我如同往常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美丽的台湾岛屿上的迷人风光将同学们的目光吸引住了。导入较为成功,激起了学生对台湾相关历史的学习热情,于是接着我进入了课文的第一个子目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当讲到郑成功拒绝荷兰殖民者的议和条件时,我让学生大声地共同回答我,郑成功是用什么语言来反击荷兰殖民者的?学生齐答“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如果你们继续霸占,我们就坚决进攻,把你们驱逐出去!”(课文中原有的一句话)学生们回答声音非常响亮,此时我的情绪也就更加激昂了,接着我又顺口问了,“为什么郑成功会有此言?为什么郑成功这句话说得如此的理直气壮?他的话有什么根据吗?”学生门纷纷举例,有一位学生就提到了今日台湾的局势,于是就有连二接三的学生向我提问现今的台湾问题。我觉得此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今日的台湾问题又不在我的备课内容之中,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好,就现在咱们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台湾现今部分右翼分子大搞‘台独’活动,你怎么看?。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第一小组考台湾的地理环境,了解郑成功在治理台湾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台湾人民对郑成功收复、治理台湾的感激之情;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台湾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郑成功为什么坚持收复台湾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三小组考察台湾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荷兰殖民者: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郑成功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这堂课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