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公车上书的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上书的时间 B.上书的领导者
C.上书的内容 D.上书的背景
2. 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894年(农历甲午年)
B.1901年(农历辛丑年)
C.1898年(农历戊戌年)
D.1911年(农历辛亥年)
3. 石浩同学在笔记上记录了以下关键词,他学习的历史知识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 在一群读书人的呼吁下,“不甘作亡国之君”力行变革的清帝是(?? )
A.?宣统帝????????B.?光绪帝????????????????????????????????
C.?咸丰帝?????????D.?道光帝
5.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对这一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谋求对现有制度的变革???????????????????????????????????????????????????
B.?依托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C.?因触动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被镇压而失败?????
D.?康有为没有反清,只是进行改良
6. 他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愿以自己的流血牺牲来唤醒整个民族。他在刑场上悲愤地朗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他就是( )
A.康有为 B.梁启 超
C.光绪帝 D.谭嗣同
7. 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引领思想启蒙 B.实现富国强兵
C.建立民主政治 D.挽救民族危亡
8.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9. 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
10. 促使在中国存在了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有( )
①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②戊戌变法运动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③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举办
④为了适应与列强的外交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是(???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12. 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学制
13.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4. 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B.?1897年??????????????????????????????
C.?1905年??????????D.?1915年
15. 假如你生活在1907年,下列可以做的事有(  )
①从《申报》上了解时事 
②报考京师大学堂 
③考中状元光宗耀祖 
④买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字典
A.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愁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原因是什么?
(3)这种受到人们欢迎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
材料三 《剑桥中国晚清史》:“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材料四 “……那个烦闷的夏季,又一次见证了旧制度的腐朽。刽子手挥刀砍下了六颗爱国者的头颅,也砍断了所有试图通过改良实现救国自强的人们的幻想。谭嗣同从容赴死,他认为国家不昌盛是因为还没有人为变法救国而流血。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
——《复兴之路》
(1)请你说一说材料一中两幅图有什么联系?
(2)结合材料二,指出哪些内容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被扼杀了,但‘六君子’的鲜血没有白流”一句话的理解?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制约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概括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3)针对材料一反映的现状,光绪帝和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DCBBC 6-10DABAB 11-15BBBAD
二、非选择题
16. (1)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造成“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情景主要是在变法内容中准许官民上书言事造成。
(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主要是因为:
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②没有依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而寄希望于袁世凯,由于他的出卖告密,而遭到失败。
③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最后发动政变而失败。
17. (1)甲午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此时赴京考试的举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或: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是维新变法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理解: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势力过于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宣传了资产阶级思想,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唤醒了资产阶级革命。(任何一条均可)
18. (1)科举制的实行(或:八股取士)。
(2)①人才培养目标上,从培养官僚士绅到培养近代化人才。
②教学内容上,从侧重西方科技知识转向关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
(3)光绪帝创办京师大学堂(或: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八股文);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任写其中两条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