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2.通过课堂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3.初步掌握简单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过程设计 【教学用具】制取好的二氧化碳(矿泉水中1瓶、集气瓶2瓶),高低蜡烛装置一副,玻璃片4片,小试管10组,试管架10组,吸管10根,自来水一杯,洗耳球一个,玻璃管一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猜一猜:它是谁?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2、你从那一条猜到它是二氧化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二氧化碳。 集体回答:二氧化碳 气体肥料。能用来灭火。能造成温室效应。 引出上课内容 二、研究物质 通常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认识物质 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 溶解性、密度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等 引出本节课需探究二氧化碳哪些性质 三、活动一:看一看 1、观察集气瓶内的二氧化碳,你能从中发现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气味怎样?扇闻法介绍 3、常温常压下是气体,怎样变成固体或液体 补充:降温或加压 干冰介绍 举手回答:无色、气体 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无气味 学生回答:降温 通过干冰介绍学生回答用途: 1、制冷剂2、舞台效果 3、人工降雨 观察、实验方法培养 正确的气体气味闻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性质决定用途 活动二、比一比 1、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相比 哪个质量大呢? 设计实验后点评并观看视频 2、动动手: 3、练习:某晚报曾以《半个西瓜三条命》为题报道了某农村发生的悲剧:一个男孩将半个没吃完的西瓜放入自家久未开启过的菜窑,半个多小时没见该男孩回家,父母又先后过入菜窑查看,结果无一生还。 (1)菜窑中含有大量的 气体,是由于窑中的蔬菜在进行 作用时放出的。 (2)一家人进入菜窑,因 而死亡。 (3)在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干涸的深井和深洞前,必须做 试验。 4、动动脑 (1)、鉴别CO2、O2、空气三瓶气体时, 最简便且可行的方法是 (2)如果要区别二氧化碳和氮气呢?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猜测实验结果 学生上台演示 学生填写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呼吸 方法:进入前用点燃的火把试验 学生回答多种方法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的性质:1、密度比空气大 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引出灯火试验 结论:点燃的木条升入集气瓶中 引出二氧化碳另一化学性质 活动三:动手试一试 1、先介绍注意事项,接着教师演示,最后学生实验 2、另一只试管中用洗耳球和玻璃管鼓入空气,比较 3、介绍人体进行呼吸作用吸入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 4、区别二氧化碳和氮气? 活动四:小魔术 1、在装满二氧化碳矿泉水瓶中,迅速倒入三分之一的水,然后迅速盖紧盖子,摇一摇,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体现二氧化碳的什么物理性质呢? 2、思考: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或现象来证明这一结论吗? 3、问题: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与水发生反应?(课后思考预习) 学生四人一组:派一名同学向石灰水吹气 现象:变浑浊 结论: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碳酸钙 +水 现象:没变浑浊 结论: 氧气:21﹪——15.8﹪ 二氧化碳:0.03 ﹪——4.0 ﹪ 结论:通入二氧化碳 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一体积的水能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 学生:可乐、雪碧…… 结论: 1、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有变化 2、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引起兴趣,得出结论 四、课堂小结:活动五:练一练 我的一天(见导学稿) 学生练习并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培养归纳应用的能力 五、学了今天的知识,你还有那些困惑?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并主动探究的精神 六、作业: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撰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功与过。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1:1)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碳酸钙 +水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体现性质 反思 二氧化碳对于学生来讲既熟悉又陌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理解装置适合哪些类型的反应物质,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理解死狗洞现象,高低蜡烛现象等,并要强调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澄清石灰水,而并非燃烧的木条(因为能熄灭的不止二氧化碳)。 几个实验现象及实验原理需要着重理解和记忆,尤其是能让紫色石蕊的纸花变色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并非呈酸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