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读写优化学案(第88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读写优化学案(第88期)

资源简介

(第88期)
诗词在线
【诗词原文】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
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诗作赏析】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本词下片写的是当日楼上的见闻,“笛声依约芦花里”写声,写出了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白鸟成行忽惊起”写形,用“忽惊起”写出了白鸟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之感。这两句词以景寓情,借景抒怀,渲染了清幽、空旷、辽远的背景,寄托了作者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读后思考】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文学类文本在线
【原文】
(一)大地血脉
①汽车飞驶于湘南山水间,望见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山峦起伏,江河奔流,田畴葱
绿,万物生机,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走在高速公路上,我往往醉心于两旁的绿树、
花圃和各色景观。刘鸨的《老残游记》,写老残去济南,“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
我读过这段便不能忘记,只因喜欢那路上的景致。似乎叫音乐家激情澎湃的并不是五线谱上
的线条,而是线条间忽上忽下跳跃的音符。人们奔驰在坦途时总会不自觉地忘记道路,正像
脚上最舒适的鞋也会叫人完全忘记。实则却是有了路,才有路边无穷变换的景致;有了五线
谱上的线条,音符才会各安其位澎湃激荡。

我多次去过湘南,都会去拜谒柳宗元和秦观遗迹。这回又去了。柳宗元贬谪永州是一
千二百年前,他那首妇幼皆知的《江雪》便是在潇水边上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
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从这首诗的字缝里,后人读出它藏头四字:千万孤独。永州去京师长
安,去故里山西,都太遥远了,岂能不孤独!但柳子是位哲人,独与天地共往来。他不但能把
孤独害夺到肚子里去,诗文中还常见闲适与放达。柳子的《永州八记》是散淡优容的,他的诗
作也不盅作悲苦之声。他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
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人说自己久为朝廷官职所累,
幸而被贬到南夷之地来了。永州人烟稀少,仰天放歌,多么惬意!我想柳宗元骨子里应是充
满骚怨的,只是刻意叫自己忘情于山水罢了。
③柳宗元之后近三百年,秦观贬谪永州邻地郴州。秦观与柳宗元性情迥异,柳子偏于沉潜,
秦氏则情形于言。秦观到了郴州,便悲叹“人共楚天俱远"“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人到
郴州,想“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很难了。他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亦是愁
肠万种。古人流寓客乡的孤独虽各有遭逢际遇,然山高路远会令孤独雪上加霜。辛弃疾站在赣
州郁孤台上,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只是说了遥远,孤独便油然而生。
④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与日逐行的夸父走得最快,河渭之间在他脚
下不过三两步。《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也颇能行走,虽豪迈不及夸父,也能日行八百里。
然而,这都只是千古沉梦。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琴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
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

慢而愈远,远而愈慢。古人对遥远的喟叹,却俯拾即是。晏殊有词说:“欲寄彩箋兼尺
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固然离人无处寻觅,更奈何大地太辽阔了。张若虚想着北方到南国,远
得叫人断肠:“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天高地远而行道迟迟,万端愁绪便随地而夺。故而欧阳修说'‘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陆机说“悠悠行迈远,戚戚忧思深。”

我有时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常常会想象先人的旅途之苦。当年柳宗元古道瘦马从京
师赴永州,入湘后也许就是沿着今天高速公路的线路走的。我们车轮此刻辗过的地方,说不定印
有柳宗元那匹瘦马的蹄痕。他在路上走了几近一年,风餐露宿,车马颠簸,困苦劳顿。想到爱因
斯坦的相对论,我突然感觉到某种荒诞。今日高速公路上的李

,当年柳宗元的车马辑辑,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假若我以超光速飞奔在超车道,柳宗元慢呑呑走在行车道,我会
因时间倒流而同他相遇。那一刹那,他还来不及瞥我一眼,我已像幻影般一闪而逝了。
⑦我这回往湘南去,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间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盘古倒下后身躯化为五方名山、四肢变
成大地四极、肌肉变成肥沃的土地、经脉变成无数道路
而神的初民仍在路上不断求索。
直到秦始皇时,五尺官道才逐渐遍布九州,同辙之车吱吱呀呀开辟了新的纪元。
⑧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人说,要有高速公路,就有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把东西南
北贯通起来,天堑变成了通途。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就像村东头到村西头。人称高速公路
为动脉,大地便血脉充盈了。
【读后思考】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孤独年斧到肚子里去生吞:生硬地接受
B.想得起备膏是掣等寥寥:指诗句很多
C.万端愁绪便顾国为军随地而生:随空间距离产生
D.高速公路上雨方米电光石火:形容车速度极快
2.下列对文章的理幕扁薔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作者将路比作“五线谱上的线条”,将路边的景致比作“音符”,意在说明高速公路
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
B.第②段和第③段比较柳宗元和秦观流寓客乡的经历,凸显“山高路远”带来的消解不去
的巨大孤独。
C.第④段借神话传说、小说、诗歌中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表达作者对追逐梦想的
肯定和赞美。
D.第⑤段引用大量古诗词,表现古人对距离遥远的喟叹是相似的,使文章的语言凝练雅
致,富有诗意。
3.作者在结尾说:“今天,人类又在开天辟地。”请结合文意,分析这句话的作用。(6分)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大地血脉”的含义?(6分)
【原文】
(二)
材料一
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大局的头等大事。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要求,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这一明确要求,对于我们扎实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立足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首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只有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从根本上解决好吃饭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过上有尊严的体面的幸福生活。其次,这是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个战略底线,才能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再次,这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基础支撑。只有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为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不断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始终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这就要求,必须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局出发,深刻认识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坚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和支撑。
要抓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个根本。坚持不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入力度,深入推进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和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机制与制度框架,更加有效地提高农民种粮务农积极性,压实地方重农抓粮的政治责任。扩大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品种结构与区域布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
要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农业种源、装备、设施与加工设备等关键环节和领域,以破解“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要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立足战略主动、安全可控,加强农业“走出去”战略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强全球农业投资贸易与市场风险监测,促进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加快培育全球性农业食品企业,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全球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及贸易产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深度参与全球农业治理和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促进投资贸易建设的平台作用,抓紧构建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食品供应网络。
(摘编自程国强《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021年1月)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粮食总产量连上新台阶,这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供给保障。2019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606万公顷,产量为6.64亿吨;2020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677万公顷,产量为6.69亿吨。
?
为了满足消费者从“吃得饱”向“吃得好”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2017年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寒施“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行“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围绕“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在优质粮食种植、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0—202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整体呈上升走势,2020年中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达到5734千克/公顷。
?
粮食生产不仅受耕地、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的约束,也受劳动力、技术和资金等经济社会要素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优质耕地资源多被配置到非农生产领域,特别是非粮生产领域。水土资源匹配失衡成为新时代粮食安全的核心制约因素,且这种制约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众所周知,水土资源全面影响粮食安全,数量的多少影响粮食产量,质量的好坏影响粮食品质。当前,中国水土资源流失严重、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并存,粮食生产面临严竣考验。
一直以来,中国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应该站在新的战略高度,遵循新的粮食安全观,切实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整理《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情况分析),2020年12月)
【读后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才能为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B.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在农业的各个关键环节和领域,以破解“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加快形成更有效的农业创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C.水土资源对粮食安全的数量和质量都影响深远。当前中国水土资源情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粮食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我国一直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尤其是立足新时代,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更必须站在新的战略高度,遵循新的粮食安全观,以提升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抓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些都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有效办法。
B.2020年中国粮食种植面积为11677万公顷,产量为6.69亿吨,2013-2020年,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产量,都呈上升走势。
C.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连年增长到2020年,比2010年增加了728千克/公顷,而2021年我国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将更高。
D.水土资源匹配失衡对新时代粮食安全的制约呈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就有了保证。
3.下列各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关键性做法”的一项是(3分)(?)
A.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B.天下以农桑为本;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东汉思想家王符
C.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正在引领新的“绿色革命”。——《喜看稻菽千重浪》
D.中国遏制了疫情蔓延,保障了粮食价格平稳。——《中国为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6分)
5.材料二中主要使用图表形式来呈现数据,这样有什么优势?(4分)?
答案:
诗词在线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文学类文本在线
(一)
1.B(3分)“寥寥:指诗句很多”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古人写快的诗句,想得起的真是寥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所写飞马之快,只是文学夸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同样也是诗人的浪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与其说是旅程之快,毋宁说是思乡之切“可知作者是说这些诗句只是表面写“快”,而实际是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说快,或是表达的思乡之情,其实不是携快的内容,用“寥寥“指这样的诗句很少。
2.C(3分)
C.“先人‘化天涯为咫尺‘的事实”分析错误,从第④段开头一句”千百年来,先人们都梦想化天涯为咫尺“可知先人“化天涯为咫尺“只是梦想,并没有成为事实。
3.①结构上,与开头“大地被高速公路重新分割,仿佛开天辟地时神显奇迹那样”相呼应(或:与上文“随身背着一本《中国神话与民问传说》。书上开篇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内容呼应),深化主题,使含意深刻。②内容上,类比盘古开天辟地,通过写人类修建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赞美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6分。结构方面,3分;内容方面,3分)
4、大地血脉是指地面上各种“路”,以前是山路,水路,土路,人们感受到的是无尽的思乡和孤独,也曾畅想风驰电掣,而如今,高速公路遍布,城市日新月异,人们的情感和体验也大大改善。路连接的,不仅是距离和地点,还有人心,还有古今,这些变化使我们感受到建设的神奇与重要性,这也体现了大地血脉的重要性。。
(二)
1.A(原句的条件是“只有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面非“解决好民生问题.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选项改变条件,曲解文意.)
2.A(B项,其中“播种面积"基本呈平稳走势,前半部分微有增多.后半部分微有减少,而非“都呈上升走势",结论有误。C项,从图表中可看出,我国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所以“连年增长”的说法错误,更加无法推断出“2021年我国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将更高”的结论。D项,“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就有了保证”的说法过于绝对.影响粮食安全问题的除了“水土资源匹配失衡”这个核心因素,还有其他诸多要素.)
3.C(注意审题是问“关键性做法”,面材料-_第五段首句为“要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A项,侧重于粮食来之不易,不浪费。B项,侧重于粮食的重要性。D项,侧重于疫情中粮食价格稳定。只有C项才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
4.①首先.引用习总书记要求.提出中心论点: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②接着从保障民生.稳定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应对国际变局等三方面分析论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现实意义(必要性或重要性)。③最后分别从筑牢根基底线、抓牢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住农业科技创新.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以加强农业“走出去”战略等四个方面解决问题,谈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具体做法(举措要求)。(每点2分)
5.①从作者角度:用图形表现数据的对比关系和发展趋势,内容呈现更直观。如材料二两个图表直观地呈现出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情况,比用数据和文字描述更清晰、更易懂。②从读者角度:阅读更方便快捷,一目了然。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年份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差别及整体情况,也能更好地认识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